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一、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对象的平衡,促进其发展。对不平衡状态的外在或内在的非建设性或伤害性处理,才会导致所谓的病态、变态、或偏差
异常行为是学生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发生的,是一种偶发性行为,这种行为在学生正常状态
下是不会发生的,它与常态行为不同,可以称为偏态行为。班主任如果能及时鉴别学生的行为 , 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危机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 ,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违法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意外事件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种状态是不健康状态 ,当学生处于不健康状态时,往往会非线性地发生不适应行为 ,包括反社会行为和异常行为。所谓非线性地发生 ,是指这些行为的发生常常是没有明确的、直接的原因,不到其因果关系,其因果序列是不清晰的。例如,一位小学生突然害怕方格或类似方格的所有物体 ,这是一种异常行为 ,包括他自己在内 ,谁也弄不清他为什么会怕方格。正是由于这种非线性的特点 ,我们对其不适应行为的产生就无法预测。学生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所发生的反社会行为或异常行为既没有直接的原因 ,也没有明确的行为动机 ,因此 ,谈不上是其价值观、道德水准或人格特点的必然产物。这类行为我们称之为变态行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不适应行为的发生有不同的特点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看到广大学生的两个主流 ,一是大部分的学生心理健康是主流;二是有些学生由于学业、生活、环境的压力产生暂时的心理不适 ,他们要求给予指导 ,以帮助他们正确应对遇到的问题。对于班主任 ,在面对学生发展中所出现的心理偏差 ,应树立正确的观念 ,采取有
效的方法予以解决;而针对极个别的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能够及时甄别,并积极寻求专门机构予以解决。
根据当前对初中生心理健康的衡量,我们说,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该:( 1 )行为符合常规,不出格,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劳动和生活,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2 )能和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他能理解别人,别人也能理解他。在生活中有朋友和友谊,不感到孤单,在集体中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人们愿意接近他。( 3 )具有良好、稳定的情绪状态,对外界的反应适中,既不过分强烈,也不麻木不仁。( 4 )日常行为符合初中生的身份,对人、对事、对物均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度,且其行为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二、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常表现为持久地出现强烈的担心、烦躁不安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类初中生较常见的情绪问题。这些学生总是诉说内心的烦躁不安,他们经常为小事抱怨父母、抱怨周围环境,总是不高兴、不满意,感到精神紧张和无法放松。无故地担心亲人、担心学业失败、人际关
系不良或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等等。在各种焦虑中,主要的是学习焦虑,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对考试不能很好地控制,出现考试焦虑等问题。还有过渡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不能适应,在学校时心情焦虑不安,上课如坐针毡,对父母及家庭有依赖情绪。
小处方: 对于焦虑状态, 家长和老师应给以更多的关怀,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批评以委婉为宜,特别是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给以鼓励。心理(对学生及家属)、松弛疗法、生物反馈都是一些可以选择的应对方法。严重焦虑症的学生可适当地使用一些药物。
2. 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学生在考试期间心理上的紧张、不安、焦虑、恐惧等在情绪上的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在考试来临前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焦虑;另一类是指在考试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如 “怯场 ”、 “晕场 ”等。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最初的状态为生理反应,例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额头出汗、手足冰凉等;也伴随着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的等心理。当考试焦虑加剧
时,其状态反应也更为强烈,如眼花耳鸣、头痛脑昏、注意力无法集中、思维处于僵滞停顿状态,严重的还可能伴发呼吸困难、尿急、尿频、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 “晕场 ”就是其最为典型的一种表现。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障碍,为了解决问题,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克服困难。而困难的出现和克服,会引起人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因此焦虑是难免的,但焦虑的产生与程度在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好胜心强的学生对一般性的小型考试,也可能会忧心忡忡,产生焦虑;而缺乏上进心和自尊心的人,也许对重大考试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生理反应不显著。因此,要辨证地看待考试焦虑的影响。可以想象,如果一个学生对无论多么重要的考试都抱无所谓的态度,没有丝毫的紧张、焦虑和压力,不进行认真的复习和准备,他的考试成绩就不会很理想。所以,适度的焦虑与紧张则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学习效率更高。而焦虑过度也不利于发挥正常水平,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就是说,考试焦虑的产生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
小处方: 每位学生对考试的意义都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认真准备,适度降低求胜动机,减
轻心理负担,真正做到轻装上阵。当怯场现象发生时,只要掌握必要的技巧,也可以顺利度过这一危机期。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出现怯场现象时,不要惊恐慌乱,有几种缓解方法可供借鉴:
其一是安静下来,暂停阅卷、答卷,静静伏在桌子上稍作休息,转移注意力,停止有关考试活动的强制性回忆。一般情况时间很短就可以消除怯场,正常考试。
骂人的一段话其二是可以用调整呼吸法,即当遇到情绪极度紧张时,停止有关活动,全身放松,多次做深而均匀的呼吸。呼吸时大脑最好排除其他杂念,双眼注视一个固定的目标或微闭,反复有节奏地呼吸,这样也会很快地消除怯场。
其三还可以用默默数数的办法来暂时转移注意力,从“ 1 ”一直数下去,或用冥想法闭上双眼全身放松,想象一个大气球有一小孔漏气,气球由大漫漫变小,等等。 
这些方法都可反复使用,不仅有助于克服怯场,对一般的考试焦虑也都有缓解作用。 
3. 自卑
小琴是六年级的学生 ,个子已经很高了 ,但她总是低着头 ,贴着路边走 ,上课也不敢抬头 ,更不要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了。在班上她几乎没有朋友 ,班级的活动也从不参加。在一次考试失败后 ,她骑着一辆自行车离家出走。在小琴的日记中 ,有这样一段话 :“我每做一件事都很想把它做得很好 ,但总是做不好。我没有能力、胆子又小 ,处处受人欺负 ,不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 ,学习有困难也不敢问别人 ,总担心自己问出一个很愚蠢的问题被人嘲笑。所以问题越来越多 ,学习越来越差 ,大家都看不起我。我觉得自己没什么希望了。我觉得别人都那么快乐 ,只有我做什么都是失败。
小琴自我评价偏低 ,缺乏自信 ,感到别人什么都行 ,而自己恰恰什么都不行 , 这是自卑的表现。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学生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对什么都处以冷漠的态度 ;上课因害怕讲错而不敢举手发言 ;老师提问 ,因怕错而不敢大声回答 ;班级布置的活动 ,经常以力不胜任而推辞 ,或者勉强应付 ;做事缺乏主动性 ;做作业不敢相信自己是对的 ,总要与别人对答案以后才放心 ;“我不行我不会我不去成了口头禅 ;如是等等的这些自卑自弃的心理现象 ,长此以往 ,会使他们变得孤独、畏缩、与世无争 ,严重妨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对班级成长也造成消极的影响。
造成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
(1) 性格内向又遭集体遗弃。有些学生不善人际交往 ,不会表现自我。他们看见别的同学与老师亲热交谈 ,甚至十分亲昵 ;娱乐活动中 ,别的同学大方活泼 ,深得别人的青睐 ,心中十分羡慕 ,但又没有勇气也这样活跃。不论大事小事 ,长期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在集体中。如果老师忽略他 ,同学疏远他 ,不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萌发自卑感。
(2) 自视过高又屡遭失败。谁都有获得别人的关心、赞赏、喝彩等愿望 ,但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出类拔萃 ,总希望自己鹤立鸡” ,时时要抢先 ,事事要沾光” ,一旦遇到自己比别人逊 ,便对自己丧失信心 ,多次如此 ,便不由自卑自叹。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是王子公主 ,但到了学校 ,发现山外有山” ,自己在家中的优势荡然无存 ,竟是那样渺小。还有的学生盼望做出超出能力的事 ,由于达成无望 ,因而经常消极地嘲笑自己。
(3) 身体残疾或智商低下者极易自卑。这样的孩子总认为自己命运多舛 ,注定不如别人 ,是别人嘲笑的对象。他们只有退缩 ,退到自己的狭小天地 ,拒绝合 ,拒绝竞争。
(4) 犯了较严重的错误 ,念念不忘。有些学生犯了比较严重的错误 ,受过严厉处分 ,被当众批评、指责 ,好似在自己脸上贴了一张犯罪的标签 ,时时不能忘怀。更有的老师动不动黄牌警告 :“你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 ,你怎么能和其他同学相比 ?”这类学生跌倒了还没爬起来 ,便又被
别人踩上几脚 ,他怎么会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
(5) 教育方式的偏差。学生遇到失败和挫折 ,失去奋斗的力量时 ,如果班主任不是耐心地指点帮助 ,积极鼓励引导 ,而是极简单地一锤定音 :“这学生真令人失望” ,“他只能这样了 ,就这块料” ,学生真的会受到暗示 ,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愿放弃机会 ,因为那个声音时时告诉他你无能 ,如果你想试一试的话 ,那么结果只能失败 ,而且别人会更瞧不起你。这类学生还没有去竞争已经首先输给了自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