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歌曲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力探析
076《名家名作》·探索
一、深刻理解草原歌曲蕴含的文化精神
草原歌曲的歌词内容与大草原的自然风貌密切相关,题材类型蕴含着草原人民丰富的民族情感,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与现代流行音乐有着明显不同。以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自然、人文、生活为创作背景和题材,以草原人民精神信仰为内质,通过人文声音的形式传达了草原文化的外延与内涵,从题材内容、音乐风格到演唱形式,都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草原歌曲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一般都具有雄浑、博大的文化艺术格局,主要围绕家国情怀、民族情感、历史文化、时代风貌进行集中抒写,其中,描写母爱和诉说游牧民族亲情的赞歌非常动人,把爱情悲欢融入生态自然情境的歌曲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为进一步发扬乌兰牧骑精神,让歌声传遍大草原,走进蒙古包,在创作中继续沿用蕴含着民族文化情感和历史文化的主题素材,把民族奋斗精神和顽强的拼搏意志融入歌声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斗。草原歌曲的内容大多是在歌唱大自然的同时融入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无论是对爱情的向往,还是对母爱的深情赞美,都离不开对草原大自然的无限崇尚,相当于歌声中的文化图腾,深深地打上草原文明的烙印。草原歌曲大都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及激扬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歌词文化背景及其内容的准确把握,在演唱技巧方面进行新的探索,给欣赏者以精神上的享受和美感体验,最重要的是能给人带来民族文化精神上的震撼,对传承蒙元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准确把握草原歌曲彰显的文化情怀
新时代的内蒙古草原歌曲,同样在歌唱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抒写了民族情怀,除了歌词内容的独特民族风格之外,内蒙古的草原歌曲在不断创新发展,还在坚持传承蒙元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歌曲展现了蒙古人民的文化情怀,以歌声传递民族文化中包含的新生活内容以及敬畏大自然的时代精神风貌。歌词里满溢着博大的民族文化自豪之情,歌曲中有着鲜明的地域风俗习惯、性格品质和价值精神。草原歌曲所展示的民族文化艺术,也都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民族文化生活中深厚的民族友谊和文化内涵。歌曲中有对草原风情和美丽牧场的热爱,也有对草原游牧生活的热情讴歌等,尤其注重贴近游牧民族生活的热情传唱。如《草原牧歌》《草原晨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熟悉的旋律以及优美的歌声,仍在一代代地流传下去,并且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的兴起,展示草原文明的电视专题片越来越多,以蒙元文化历史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的广泛传播,再加上日益繁荣的草原旅游业,草原歌曲受到了进一步的青睐,来到草原的中外游客几乎都对草原歌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被歌曲中描绘的情景吸引,被草原歌曲中抒发的情感深深打动。以内蒙古草原为题材的草原歌曲,因其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期风靡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喜爱。草原歌曲作为文化艺术开发的新途径,与大草原广阔无垠的自然风貌分不开,与草原人民博大的胸怀分不开,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分不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它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承,具有很大的文化影响力,尤其在象征民族文化特、弘扬民族精神方面,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怀
苏    馨
草原歌曲的文化内涵及其影响力探析
[摘  要]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高音乐艺术的综合文化影响力,探索用草原歌曲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深入研究草原歌曲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拓展与蒙元文化融合的艺术建构途径,促进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发展。同时,结合草原歌曲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通过对歌词的美学价值、艺术特征以及演唱体会的情感投入等问题,结合歌曲所蕴含的文化主题,力求从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角度,帮助演唱者更准确地体会歌曲的文化特质,深刻领会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了解文化背景激发艺术感悟能力,促使演唱者能够用歌声精准地表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草原歌曲的总体演唱水平。
[关  键  词]草原歌曲;文化内涵;民族精神
077
乡之情至关重要。为使这一经典草原歌曲在国内外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真正体现蒙元文化特,必须加强以营造蒙元文化精神为主导的、草原歌曲演唱方面的研究工作,使其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草原歌曲在蒙元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尤其《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已经成为内蒙古草原儿女的骄傲。在演唱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技巧,寻更能表达这一歌曲精神文化内涵的演唱方法,是值得我们在
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研究、体会的。然而,除已经录制了草原歌曲的几位歌手之外,作为普通音乐人在演唱这一经典歌曲时,未能使蒙元文化这一强大的民族精神在演唱歌曲过程中焕发活力,得以进一步拓展歌曲的文化内涵。只有在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过程中,才能给《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一经典歌曲以新的激情,焕发出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内蒙古大草原深处的达尔罕草原,是著名诗人席慕蓉女士的故乡,她对家乡的无限深情和眷恋自然可以用诗歌表达,然而这种凝聚了游子几十年渴望回乡的民族情感,不仅是她个人的哀痛和悲伤,也是她与歌唱家德德玛老师共同的心声,是需要用草原歌曲表达这种特殊历史时期的民族情怀。于是一曲《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诞生了。同时,大多数初学演唱的音乐人不能准确把握演唱技巧与内容的文化内涵,直接造成了民族精神的表达不力,无法使欣赏者得到精神上更好的体验和感受。
三、蒙元文化传承对草原歌曲的影响
蒙元文化中对博爱精神的传承,源于对大自然的崇拜,《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是最好的见证。蒙元文化一大部分内容都是由草原文化构成的,在茫茫草原上体现的博爱精神是与大自然广阔天地互相影响的。这一经典歌曲的内容完全契合蒙元文化中对草原故土的博爱精神,这种高远的精神是游离海外的赤子至高无上的民族情怀,是对成吉思汗和民族精神的一种追求和崇拜。诸如此类,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造就了草原人民博大的民族情怀,作为文化传承最直接的传播途径,草原歌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民的欢迎。传承民族精神的草原歌曲的演唱方法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文化氛围与歌词内容的
发展变化,必然导致欣赏者对民族精神感受的变化,民族精神不可能一成不变,草原歌曲的演唱方法就应该在经典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注入新的文化内涵。由于歌词内容和人文环境的变化,尽管代表蒙元文化的草原歌曲的展示主体不一,但传承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永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草原歌曲的演唱应该体现新时代地域文化的气息。
四、草原歌曲的基本音乐特征分析
(一)节奏与旋律
在歌曲节奏曲调上,新时代内蒙古草原歌曲一方面继承了传统草原歌曲的节奏特点,大体包括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多的长调和节奏整齐固定、清晰严谨的短调三种;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活方式和艺术审美喜好的变化,新时代草原歌曲在节奏上广泛运用了典型的附点节奏,通过附点的延时作用加强音符的力度,如用连续的前十六分或后十六分音符表现出马蹄疾驰的感觉,使得音乐别具草原地域特。新时代的草原歌曲更加突出主干音,将其放在重拍位置,同时以彩性装饰辅之,旋律线条为“波浪状”或“山峰状”,表现为高亢有力的旋律特点。经典草原歌曲的旋律普遍都十分优美,是典型的内蒙古民歌风格。如《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整首歌曲以真挚情感倾诉自然旋律为主,没有华丽的格调,更无新潮的作曲手法,由于自然旋律与动人心魄的歌词内容的完美融合,使得歌曲更加震撼人心,把草原的辽阔与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游子渴望回家的乡愁情绪渲染得感人肺腑,把对美丽大草原的赞誉之情抒写得激
情澎湃。这一作品的曲调质朴动人,在遵循一般作曲法的同时,又发挥了蒙古长调的表达优势。该作品通过词与曲的完美融合,让聆听者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感受到内蒙古高原的辽阔,音乐中自然流淌出动人的美的情感,会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该作品的旋律成为艺术性与情感性完美结合的经典。
(二)歌曲美学分析
草原歌曲所具有的蒙元文化精神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丰富发展,并逐渐彰显出新的历史意义。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选择最具表现力的、最能代表蒙元文化特的演唱方法,才有利于进一步彰显草原经典歌曲的美学价值。通过关注已经录制的唱片,与历史典籍中的蒙元文化精神传承方法进行对照,把民族精神营造理论与蒙元文化传承的实践相融合,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的演唱设计中,高度重视草原文化精神的美感体验。艺术美的感受离不开情感因素的融入,这一歌曲中的思乡之情是美的,草原的自然美同样激发了人们
078《名家名作》·探索
对内蒙古大草原自然风光之美的无限倾慕。另外这一歌曲特有的磅礴气势是美丽而动人的,彰显着蒙古人民对大自然的崇尚之情。歌曲艺术美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融合之中,是对大自然敬畏的精神力量和对自然美的诉求。在《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演唱的细节上体现蒙元文化的精神特,进一步感受蒙元文化的力量之美,以满足人们对草原文化的审美需求。
五、民族文化情怀对演唱草原歌曲的影响
(一)歌唱是表达情感的艺术
歌唱作为一种表演艺术,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注重音与情感的处理。基于草原歌曲演唱过程中所潜在的特别雄浑的文化气韵,在音与情感表达方面,需要在歌唱中进一步深刻理解、体会民族情感的价值,只有在懂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演唱者才能很好地把握音与情感的融合。演唱者必须了解每一个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过程,准确理解每一首歌曲的歌词含义,尽可能加强自身的生活体验,才有利于自身情感的艺术表达。需要在文化的支撑下逐步提高演唱方法,需要在理解民族文化情感的基础上提升艺术修养。注重文化情怀与音乐艺术的融合,才能声情并茂地在演唱中用歌声传递感情,使风格变化等方面的表现更突出。无论歌曲中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绪,演唱者都应做到精准表达,对一些关键性字词要突出音乐的表达重点。通过对融入情感的《敖包相会》《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歌曲的演唱,发挥歌词激动人心的魅力,必须正确把握每一个词句的音符节拍,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难以言说的情感,使人们仿佛置身于某个场景中,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通过对草原歌曲中大部分歌词与旋律的分析,把情感表达最强烈的字眼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把《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歌曲旋律的节奏为6/8拍的特殊节奏,因此在演唱时要让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把握重点词汇的精准咬字,表现出广阔、优美的草原风情以及游子对草原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
(二)感受草原歌曲的诗意情境
《天堂》这一歌曲朴实而富有诗意,前段部分旋律没有太大起伏,演唱时以一种哀婉动人而平静的心境去诉说,不需要很强的爆发力,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呼吸和换气的平缓,也不需要过分地渲染,以真挚的情感演唱最好。在演唱时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才能表现得传神而动人。《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歌曲的后半部分旋律出现了起伏,情感表现的力度相对比较强烈,尤其演唱到“不能用母语诉说”时,内心的悲伤是在极度压抑的痛苦中爆发的,通过换气进一步强化无奈之情。总之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感情的基调要通过呼吸和换气的方式把握好,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尽可能做到刚柔并济。演唱者要做到用心歌唱、用情歌唱,才能准确表达歌曲的诗意情境,做到动人心魄。
(三)融合民族文化精神的草原情怀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也是情感最完美的表达形式。草原歌曲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演唱过程中,就要把这种最能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怀,通过情感的投入进一步表现出来。演唱过程中要体会蒙古人民坚韧顽强、永不言败的英雄性格,表达对大自然的崇尚与热爱。草原歌曲中《传说》《乳香飘》等都通过对草原故土的眷恋和热爱,蕴含着对大草原人民的无限深情,在歌声中传递着一代又一代蒙古人的民族文化情结,这是蒙元文化所弘扬的民族文化和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
在演唱草原歌曲的过程中,首先要坚持以民族精神和思乡情怀为指导,选择最具表现力、最能代表蒙元
文化特的音乐因素。在关注已经录制的唱片基础上,与历史典籍中的蒙元文化精神对照,从中出理想中的与民族精神融合的演唱方法。把歌曲演唱技巧与蒙元文化传承的实践相融合,在草原歌曲演唱中,在心目中强化情感和大自然等各方面影响因素的渗透。通过对经典歌曲文化内涵精神的探索,为蒙元文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为蒙元文化传承与草原歌曲的融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侯文杰.草原歌曲:草原文化的全民审美[J].前沿,2020(6). 
[2]刘艺.在草原歌曲的美妙旋律中感受蒙元文化精神[J].女人坊(新时代教育),2020(5).
[3] 张思源.声乐歌唱中音与情感的表现分析[J].艺术品鉴,2022(2).
作者简介:
经典草原歌曲大全苏馨(1997—),女,蒙古族,河北省大城县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