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的政协提案《关爱教育,就要先关注教师》》
建议主题“关爱教育,就要先关注教师”
建议类别科教文化类
建议人监利县政协委员胡双先
政治面貌众
提交时间2013-1-1
内容
1、乡村教师严重缺编,关爱乡村教师,关注农村教育,说起来容易,但落到实处是何等的艰辛。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人才更需要教师。党的十八大及中央一再强调师资及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但农村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紧缺、待遇偏低、教学环境差;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负担过重、职称结构总体偏低;教师流入县城数量过多,队伍不稳定等。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屡次提到关爱乡村教师,那是说空话,谁希望到农村和贫困地区来从事教育工作,光
靠空洞的政治说教,早已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以监利县2012年秋季招聘教师工作为例计划招聘教师X人,实际报名不足,便放宽报名条件,谁知通过考试、面试后合格的居然不想干了,监利县教育局只好发了7次依次递补人员的公告。但依次递补人员合格后,有的教师又不愿上岗了,监利县又发了2次限期到岗公告。
看“令人眼红”的职业遭此冷遇,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原因是年轻人看不起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过低,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取得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大,人均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
高,唯独教师还处于社会的底层,工资低、压力大,现在的大中专毕业生都不愿选择教师这一清苦的职业了,甚至已从事这一职业的年轻老师也有的弃岗从商了。教师的待遇过低直接影响了教师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县正在执教的有18年教龄的大中专毕业生早已自修拿到本科毕业证,月薪你猜有多少?包括绩效工资仅1600来元。年薪不足两万,不吃不喝,得多少年才能买套房子?教师的低工资、微薄的收入冲淡了“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人类灵魂工程师”、“最受人尊敬的职业”……诸多美丽的光环,教师职业已经不是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职业。
2、以白螺镇为例,学校每班学生数额在60-70人之间。按照农村小学26人配一名教师的配备政策,加重了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的配备又不能到位,有的老师整天的课程,谈何质量?村级学校没有取得教师资格的而从事代课就有几十人,2所中心小学代课教师达10人之多。为什么?因为上面分配不下来教师,
要解决农村教师严重缺编问题,其实并不难,只要在政策上向乡村倾斜,从教师核编配备,到教师的工资待遇,如果能全县统筹兼顾调配,让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高于城市教师,赶上外出打工水平,乡村教师的缺编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建议
1、主管部门可以继续向社会公开招聘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的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或社会人士到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以解决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水平落后的现状,切实促进教育
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减轻教师过重的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国家提出的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公务员的收入的政策地方一定要严格遵守,不得挪和和苛扣教师的工资,只有工资待遇稳定了,教师才能安心从教。如今,新课程的改革对教师多方向知识都要掌握的要求太高了,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加各种专业知识的提高培训和学历提高培训,这些费用的支出国家要给予相应的补贴,否则,教师因经济负担过重,而拒绝提高培训对教育务必会产生一种负面的影响。
3、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村教育倾斜优厚政策,包括师资配备、不能走过场,负责落实好政策,抓好治庸问责工作。综上所述,要充实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有待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为了社会的和谐,为了实现教育公平,解决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刻不容缓!
篇二:《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政协提案)》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政协提案)
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对西方“情人节”、“圣诞节”的跟风吹捧,对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无视冷淡,着实让人倍感揪心;同时,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毒奶粉”、“地沟油”、“问题胶囊”等丑恶现象的相继出现,不仅拷问着社会的良知,也在警示着我们,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已如弦上之箭,不得不发了。为了使人们的行为回归理性,应该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公民道德精华,自身的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依然十分有益。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传承儒家的文化精髓。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以孔子、孟子为代表,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
利场中无法自拔、身心疲惫时,佛家的思想确有让人醍醐灌顶、降伏其心的独特效果。
保先教育
佛家重轮回,讲因果;教人行善积德、知足常乐;教人质朴平淡、自然归真;教人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顺境和逆境,为迷途之人指出了一条“净心”之路。
4、传承其他家的文化精髓。{关于教育的政协提案}.
除了儒家、道家、佛家,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许多精髓值得我们去传承。比如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就是号召人们无差别地彼此敬爱,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比如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既强调了自然界有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道理,又指出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遵循规律,掌握规律,让自然为人服务;比如韩非的“尚法不尚贤”的法治思想,重法治而轻人治,对今天社会秩序的构建、法律规则的制定、修订、执行,仍然有着非常实用的指导作用。除了先秦诸子,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还有诸多名人、名著,如董仲舒、惠能、张载、朱熹等的思想精髓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和传承的。
因此建议
(一)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民间社团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一定要把传承传统文化摆在战略突出位置,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供合适的财政保障,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立足本国国情,借鉴他国经验,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全面调动民间力量,逐步地、系统地推进传统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承,为发展中的中国提供更强的发展动力。在温州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举办了瑞安市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平阳县第二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乐清市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
论坛、龙湾区首届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
我们瓯海可以借鉴周边地区的一些做法,举办公民道德教育公益论坛,宣扬仁爱和平、礼仪廉耻、孝悌忠信,使成千上万的人受益。
1、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中心,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组织领导、教材编审和师资培训等工作。
2、在公务员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3、利用党员活动中心、社区等平台,与政府的其他工作结合开展仁爱和平、礼仪廉耻、孝悌忠信等内容的公益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禁毒、反、法制、计生、共青、妇女等活动内容都可以融合其中,形成一种中华名族文化传统的道德教育氛围。
(二)发挥媒体在恢复弘扬文化中的作用。
现今,《百家讲坛》节目的高收视率,“四书五经”等典籍的重返课堂,传统节日、民俗的浓墨宣传,戏曲、中医的活跃走红,不能不归功与媒体的引领和推进。媒体应该乘势而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特征和自身独有的传播优势,敢于掀起传承传统文化的浪潮,将“传统文化之热”进行到底。
篇三:《两会提案-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十二届二次会议政协提案》{关于教育的政协提案}.
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
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提案第0827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由:关于在国民教育中进一步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主办单位中央文明办会同教育部办理
提案人袁亚非
主题词文化建设,教育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但是如今一些青少年已丢失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所以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迫切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也体现了“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国民教育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传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更是息息相关。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力求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青少年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在真正意义上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从基础上促进民族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关于在国民教育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有几点建议
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政府扶持力度、企业参与度。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路起步较晚,传统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也还处在探索和缓慢前行阶段,
要想在短期内让传统文化教育形成“气候“,一方面离不开党和政府在政策、机制、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离不开万千企业的参与。
党和政府面向社会,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好的生存环境,企业面向传播主体提供传统文化教育服务和产品,二者通力协作才能形成传统文化教育行业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在基础设施上,政府引导建立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等,企业进驻后形成传统文化教育产业集,打通传统文化行业产业链发展路径;在金融扶持上,政府为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创造低成本的成长坏境,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为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实业支撑;在税费、行政审批上,政府可以减免传统文化教育行业的税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加速企业对传统文化教育行业的探索和实践。
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双向”基础。
教育的过程是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努力共同完成的,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双向”兼顾。
在教育端,要加强对教育者文化理论功底的塑造。“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首要任务就是“传道”,特别是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教育者本身要有较高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在教育中使广大青少年更加容易接受。所谓,“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在被教育端(主要在教育内容上),“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让优秀文化都融入“娃娃”的血液里,传统文化的传承才有生长的“土壤”。比如让承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籍、故事进入学生课本;设置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不定期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文化交流论坛;举办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纪念活动等。
加强“家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作用。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训”、“家规”、“家教”、“家风”,可以潜移默化地传导优秀传统文化。
所以,要倡导每个家庭组织“重拾”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自修、孝道、礼让等“家风”,让青少年继承道德传统,吸收传统文化。如以社区为单位,举行“家风”文化会、“家风”故事会等,逐渐在全社会形成以“家风”为载体的传统文化传承风尚。
利用传统节日增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
现在很多青少年只知“平安夜”、“圣诞节”,却不了解何为“端午”、“重阳”,甚至记不住父亲、母亲的生日,对他们来说传统文化离他们太远,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还要贴近青少年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比如,建立更加合理的国家传统节日假期制度。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从年初的春节,到元宵、清明、
端午、中秋、重阳等等,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情趣等,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利用这些传统节日假期,借用典故传说进行传统伦理文化教育和引导,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有益的民俗文化活动,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不断增强传统节日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的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