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年多的耳穴义诊经历告诉你:中医思维指导耳穴辨治(一)
韧性有什么用在中医辨证的指导下将耳穴为中医所用的好文章
如何运用中医思维指导耳穴辨治。
没有系统学习过耳穴相关辨治理论,是运用自己擅长和掌握的常规中医辨治的思路来选穴。运用传统的中医思维辨证取穴,往往有着较教课书传统取穴方式更为长远的疗效,在耳穴疗法方面,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宝贵财富。(内容主要以我们义诊队新成员的内部的培训底稿围绕展开),避开耳穴发展史、具体穴位、具体病证的作用和不谈,来和大家聊聊
如何回归和运用中医思维指导耳穴辨治。
下面我就以大家在对耳穴学习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困惑为小题目,逐一展开。
1.耳部穴位何以能涵盖全身?
从中医角度看小小耳朵何以能洞察全身?
肾者,先天原(元)气之所藏,元气者,历络三焦而通行全身;肾开窍于耳,元气敷布,其窍生焉,肾气通于耳,肾气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之气相合,则各有所归,九窍互通,各有不同。
我们可能平时习惯了脉诊、望明堂五来察见周身阴阳气血之常变,如明堂乃面首,多气多血多阳,象形全身;肺主气,司呼吸,营卫敷布,百脉乃通,朝散流布,复归于肺,故周身脏腑经脉俱可变见于本经原气之寸口。其实九窍通乎脏腑,皆可俯察周身,只是各自偏性不同而已;我们常用的望舌、察目之机要,皆同于此。观形观气
耳为肾之窍道,关联五脏元气,故亦可俯察周身。明白了其与全身的关系,就明白了只要辨证准确,运用耳穴就可以调理周身阴阳,进而全身的疾病。诊病治病之要点
用耳穴则尤当识气血,辨元气之寡均。
一则元气布散之大所,五脏窍道之聚络;一则阴阳经交汇之处,周身百脉、一气贯通,素禀不一,虽有高矮肥瘦之殊,然于气之交,气之至之处则可通达全身,此人身窍道径路之机要,明乎常变,可为巧工。
2.解剖定位与中医脏腑定位异同之疑问
问:耳部穴位对应全身,多按照全息理论解剖定位,如何与中医的藏象理论结合?
根据自己辨证需要调理的大概部位选取明显气异常的地方,后来发现效果不比其他人常规的思路差。
随着运用和收到的反馈增多,慢慢发现将中医气血阴阳五行等辨证与耳穴全息对应解剖定位,结合选穴,疗效更为迅捷。一则全息对应局部之标,二则,人身一气贯之,辨证知其致病之源,标本相携。三者,中医之藏象包涵甚广,如耳穴之肺,虽言肺脏,但用之却可调动肺藏之气机,孰言全息之穴位,不可与中医之藏象相并乎?全在医者,意也。怎样更好应用耳穴治病
3.耳穴的机理,指导耳穴辨治的中医辨治理论有哪些?
穴,其亦内连脏腑外通肢节。那么其机理就和我们的针灸推拿道理一样,通过针刺或按压相关穴位,调动其所对应的脏腑经脉筋脉肉皮骨等不同部位的气血,来达到修复人体气机(气血)正常循行的目的。调节穴位疾病的机理
耳朵是肾脏元气敷布出入之孔道,那么其所能调动的气机力量、深度与我们常用的经脉取穴有何异同,哪些方面出现问题,用耳穴调理更容易切合病机病位?微针之道,在于调气,不同地方的气如何因势利导?在此提个启发性的问题,希望能够带动大家开发下思维。微针调气因势利导
辨治的原则: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五行辨证、筋脉肉皮骨病位辨证皆可,医者开任意法门,皆可熟练运用于耳穴之临床辨证。哪一个辨证思路大家运用的最灵活就可以运用哪个思路指导自己,适合自己的才能用的活法。灵活应用
谈一谈如何分阴阳,其他运用,以后有时间大家再进一步交流。
4.如何分阴阳
其实阴阳是大纲,学会了区分阴阳,表里、寒热也就自在其中了。观眼、耳、口、鼻、舌五脏之窍皆可俯察脏腑之八纲之变,然独心肾之耳舌,最易察观阴阳两面(阴阳循环之奥?)。个人认为现行各个耳穴疗法,往往细化穴位与脏腑功能联系,还有些是将内经的经脉经筋等理论对应到耳背上,扩充耳穴应用的同时,也往往条分缕析,趋于细化,对整体的
阴阳把握有些忽略,体现在耳朵上主要表现在对耳背的重视普遍不足。很多当代的研究都有这个问题,将问题趋于细化,条分缕析,对整体阴阳把握有些忽略。
观耳知阴阳,大要以耳背为阳,主营卫二气之浅层敷部,耳内为阴主营卫濡润之脏腑肢节,其义常为诸家所未发之见,然每以外感邪气常于耳背选取相关腧穴而起效迅捷,予意若论外感,则耳背之穴大有可深研之要,一则阴阳相对,浅层之气可逐邪外出,脏腑对应穴位之耳背处多可用之,二则耳背气血神脉络之观察尤易,每先于耳内之兆而显现,惜今人未予重视(插一句话,耳背有明显改变并非全部都是表证,这里仅是为大家阐释如何观耳分阴阳,希望大家不要理解局限了)。三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耳为诸经所聚之窍道,阳经常行耳表,阴经多入耳中,络脉筋别,交汇不一。阴阳交汇之妙,恰云升雨降之奥,不可尽言。不揣浅陋,望诸君改而善之。
临床上遇外感表证往往在耳背取穴,疗效迅捷。尤其配合上呼吸补泻等补泻手法,边按压的同时,就能让外感邪气随呼吸而散却,常常立竿见影,十去七八,但手法按压刺激过重,体虚及年老之人需慎用。耳穴有手法
通常情况下,外感风寒邪气之人常常在耳背上部见到血络暴出,根据其颜及粗细往往可辨
出其病性病程之寒热长短,需要注意的是,耳背有五脏分区,不同人感受风寒邪气出现血络及气异常的部位也不一样。
辨证后若认为病属外邪,或有外解之势,则可选取耳背部穴位透邪外出,亦可根据正气强弱情况,选取耳内相关脏腑肢节等腧穴配合。个人认为耳背部腧穴,透邪外出的力量非常之大,选穴要少而精,遇有外感患者血络我常常采用头尾取穴按压耳豆,或针刺出血配合其他辨证选穴。但是,耳背部血络往往比较脆嫩,尤其儿童,及耳朵很薄(气血虚损、阴虚阳亢型)的患者,在按压血络时最好在血络边上按压,不要直接按压血管,否则极易损伤皮肤,因为用胶带覆盖王不留行籽,时间长了容易感染,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按压注意事项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病人来就诊肯定是先整体面诊再耳诊,通常身有外感风寒邪气患者,往往在两侧额角下方有青血络浮现或隐现,病新者络浮,病久者络伏,此类病人耳背亦多有血络。
另外耳背的五脏分区,和我们的五行分布完全契合,大家可以多留意,在耳背上还有太多我们没有挖掘的地方,以后若是有机会整理好足够资料,一定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所有的耳穴案例中,脊柱类疾病如颈椎病、腰椎病、腰腿疼痛是反馈效果最好的,其次就是失眠、哮喘等内脏病证。我们看脊柱这一条线,可以说是耳朵上肌肉最薄最有韧性的部位,恰恰像我们的脊柱的生理构造,而肾又主骨,是不是因此,耳穴在骨关节疾病(包括牙齿)尤其疼痛性疾病方面,才能起到十分迅速的疗效和作用,其调节肾藏象系统疾病的优势才如此突出。
我们常说五脏辨证的话病到肾的时候病位就偏深了,而耳朵恰恰是肾脏天然暴露出来的孔窍,这为我们进一步扩充肾脏病思路有提供了一条大道不是吗?而其他孔窍,其他脏腑在耳朵和其他孔窍上能否到他们各自的特性,而直接调节内脏?筋脉肉皮骨,肝心脾肺肾,又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我想眼针的临床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期待大家一起将五脏之窍进一步系统挖掘。
下面是我总结了一些耳穴诊断的要点,出于时间关系就不再一一解释,大家看看以后有机会我们在交流。
1. 耳部望诊
望整体(常有师弟们问怎么看耳朵,我说第一眼你要看看不管每个人耳朵大小厚薄,你第一眼如果感觉这个人的耳朵和他的整个头面不够协调统一,排除生理原因,往往这个人的耳朵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至少有脏腑之气的偏盛偏衰。这是望耳朵的第一个整体,当然在这之前你已经有过整体望诊了,然后再去看的耳朵,而不是就耳朵看耳朵。)
望神态:曰明曰暗,曰大曰小,曰聚曰散,曰厚曰浅。
望气血:气血之要皆在荣涩。
望颜:淡红而泽为常,余皆可察异,依上,五变见,阴阳寒热虚实之大要可知
望局部:法遵整体之观,又有血络、结节、形态、纹路诸多变迁,兹不多论,唯勤于实践方能意会。
2耳穴三要素
脉诊之胃神根,亦为耳穴选穴辨治之准绳。
一为有胃,脾胃后天气血所化生,脾胃一伤,百病乏源,后天不足者当先培补后天,不可急
于治标,反耗散脾胃真元。调节脾胃的重要性
二为有神,知常知变,凡双耳疲软、涣散不收、或神识躁越,心肾离合之人,皆当守其神气,而后方图诊治。
三为有根,耳为清窍,元气之道,耳部诸穴,皆可调度人身元气,凡气血大虚、肾精匮乏、五脏气绝者皆应有所舍弃。耗散真元,性命攸关!
3、取穴原则
窍道之机要,皆有所偏,不可认为万病不易之法绳。医者治人为先,补偏救弊,复常而已。耳穴辨治当结合其他中医手段,有所取舍,不可偏执一端!
耳穴取穴,宜精少不宜多杂,然病位散者可多取,病急者可配合手法、呼吸等辅助。取穴特点
问曰:有满耳布穴,疗效甚著者,谬乎?
答:穴多则气骤至,尤外感而风药尽取,其效亦可速,此医家但为疗效而取穴,若元气不足
者,病愈而气散,数日方复;元气虚无者,掘精而御疾,不可不知。唯正气不虚之人可用,然医者不识病人正气之转归,机要之所在,何敢言医?
说是谈耳穴,其实更多的还是肤浅的谈一些中医辨治思维,始终不离气和阴阳,其实耳穴辨证的思路还是考察了一个中医的辨证思路,刚刚接触耳穴的人没必要因为新接触而感到无从下手,只要中医根底足够坚定,一定能把耳穴纳入到自己的辨治思路里面来,如果可以的话,最好系统学学现代的耳穴理论,里面有很多都是前辈们探索的宝贵经验,我本人就因为没有系统学过,在方面经常感到后力不足,希望大家以我为戒,学的全面些,以天下目为己目,方能无所不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