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饮食文化的历史及发展状况分析
一、襄阳概况
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及樊城,隔汉江相望,两城在历史上都曾是军事与商业重镇。1949年以后两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分设襄城、樊城2区。2010年12月9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襄阳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全市现辖3个区(襄州、襄城、樊城)、3个县级市(枣阳、宜城、老河口)、3个县(南漳、保康、谷城)和3个开发区(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襄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2017年全市总人口605万人。地形为东低西高,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丘陵、岗地、山地。东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最高点是与河南省交界处的玉皇顶,海拔778.5米。中部为岗地丘陵,兼有平原。西部为山区,海拔多在400米以上,保康官山海拔2000米,是襄阳市最高点。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气候过渡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适中,雨热同季等特点,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越的气候条件。襄阳市属散居少数民族地区,有40个少数民族成分,2009年有少数民族人口2.5万余人,占襄阳市总人口的0.4%,其中回族两万余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80%。宜城大虾的做法
二、历史上的襄阳饮食文化
巴蜀荆楚地区的人们生性嗜辣,几乎所有的菜都要用辣椒,与麻辣的川菜、猛辣的湘菜不同,楚菜讲究的是鲜辣。襄阳菜既有着楚菜鲜辣的特点,又保持着自己的风味,烹制手法以蒸、煨、炸为主,尤喜菜上淋油。襄阳名菜有三镶盘、夹沙肉、襄阳缠蹄、红烧蹄膀、糖醋白菜、清蒸槎头鳊、泡菜牛肚丝、酱猪大骨、酱爆肉、宜城盘鳝、宜城大虾等。
襄阳的小吃品种也很多,如油茶、清汤、米窝、油馍尖、牛油面牛杂面,豆腐面、襄阳酸辣面、酸浆面、炸酱面、胡辣汤、麻汁面、包面、炒糊波、襄阳薄刀、襄阳黄酒、金刚酥、玉带糕等,大都当作早点或夜宵,小吃正因为本身不是正餐大菜,才更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这些形形的带有地方风情的小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与食客。
由于襄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南北过渡带,自古以来,多北方移民。他们不仅充实了荆襄一带的劳动力,还带来了许多地区的烹调技术和菜式,为荆襄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永嘉”之乱,大量西北流民涌入襄阳,以至移民多于土著。由此河南、山西、陕西的北方面食被移民携带过来,在襄阳流传,并逐步本土化。
襄阳的早餐多受北方影响,以面点小吃为主。经过数千年的演变、传承,逐步形成了襄阳的地方小吃特。如:襄阳黄酒、樊城薄刀、马悦珍锅盔、白家饺子、羊肉胡薄、羊肉馅饼、糊汤粉、糊辣汤、窝子
面、酸辣面、清汤、肉合、萝卜炸馍、牛肉面、牛杂碎面(汤)、硬面锅盔、油茶、金刚酥、千层酥、高庄馍、甑糕、状元糕、三鲜片汤、酸浆面、油酥饼、酥蚕豆、酥红薯丁、缠丝饼等花烧饼系列品种,至今仍是襄阳饮食市场上的主流,长盛不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襄阳人民。
其中,襄阳牛肉面是襄阳人最喜欢的早餐,也是襄阳最有名的一道美食。襄阳牛肉面刚开始出现是在清朝的康熙元年,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襄阳牛肉面的创始人是马和瑞,回族人,有三个儿子:马永生、马合仁和马德泰,在古代都是子承父业,他的三个儿子从小就跟这他学习这门手艺,个个厨艺都非常的精湛。为了保持自家祖传的味道独特和正宗,他让他的三个儿子一起去经营一家面馆,店铺的名字是取他每个儿子名字中的一字来命名,店铺的名字叫“永合泰”。在刚开始的时候,永合泰是专门卤羊肉和卤牛肉著称的,只因永合泰选料严格,加上做工精细,其制成的卤牛肉一直保持着不肥不腻、香味纯正在当时是远近闻名,才能在后来真正成为永合泰老襄阳牛肉面而闻名且行销于全国,已经是清朝的嘉庆年间马永生那个年代了。马和瑞次子马永生从小就勤奋好学,机智过人他不断地总结经营之道。经过长期细心的观察,他发现路上行人喜欢吃面条过早,于是,他就试着把自家特制的卤牛肉加入面条之中,刚开始他只是为了更多人能吃到他们的卤肉,但后来他发现这样做出来的面很受食客们喜爱。后来老铺的主要产品就以牛肉面为主,而其中的技巧是因为面条里面加了卤牛肉,为了让卤牛肉和面条能够更好的融到一起,他进一步对原来的配方进行了改良,将丁香、砂仁、桂皮、大料等几味中药融合到了牛肉面之中,再配以适量的酱和盐之后用这个配方制作的牛肉面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
且还能促进食欲、开胸理气,从而让永合泰老襄阳牛肉面持续畅销。当时襄阳城回民街面对汉江,贸易港口对外开放,全国各大商会,所居此处,牛肉面真正普及起来,回民街经营的中华卤肉店,面条店或屋台开始在整条回民街不同地方出现。材料便宜而营养丰富的牛肉面,正好是各大商会,贸易港口搬运工,商人,当时最适合的食物,同时迎合外来商会人口味,改以调味,渐渐成为各行各业人喜爱的料理。马永生独到的经营,终于使马家牛肉面的好口碑闻名于全国,从此,马家牛肉面供老百姓食用之同时也成了清廷的贡品,马家世代子孙,继承和发展了祖先的精湛技艺,马家人使得永合泰老襄阳牛肉面一直保持着它的独特风味。
襄阳大头菜是湖北省襄阳市的特产,以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与双沟镇所产大头菜最为有名。主要材料为芥菜,经过特殊工艺腌制而成,主要分五香味与普通味两种。由于襄阳大头菜主要用盐腌制而成,因此能存放较久,一般可存放半年以上。具有2000多年种植史的襄阳大头菜大有来头,其本为山野之物,三国时期被诸葛亮发现并引入军中广泛食用,故又名诸葛菜,相传三国时期,蜀军因长年征战,士兵苦于不能吃到下饭的菜,军师诸葛亮灵机一动,将他在襄阳隐居时的芥菜进行腌制,这就是现在的襄阳大头菜的来历。因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条件以及传统的腌制技术,襄阳大头菜质之脆嫩,味之鲜美,香之浓郁,在全国同类产品中一枝独秀,无可比拟,因而备受消费者喜爱,成为千家万户必备的佐餐妙品。
三、现代襄阳饮食文化
由于襄阳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南北过渡带,自古以来,多北方移民。他们不仅充实了荆襄一带的劳动力,还带来了许多地区的烹调技术和菜式,为荆襄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蓝本。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西晋“永嘉”之乱,大量西北流民涌入襄阳,以至移民多于土著。由此河南、山西、陕西的北方面食被移民携带过来,在襄阳流传,并逐步本土化。
由于襄阳地处汉水中游,古时,人们逐水草而栖息,襄阳逐步成为人们休养生息的集居地。汉魏六朝时期,荆襄一带城市飞速发展,古荆襄“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成为全国十大商业都会之一,位列南方五郡之首。《南齐书》称:“江左大镇,莫过荆扬”。尤其是南北朝时期,襄阳既是北方流民的聚居地,又是南北互市的场所。由于“四方凑会,故益多衣冠之绪”。因河西走廊堵塞,由中亚、西域至南朝首都建康的往来,就多由长江水道上下,使荆襄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要道,所以“胡食”与“汉食”也在此交汇,中外饮食融汇初见端倪。至明代,襄阳已成为与全国四大名镇齐名之商贾重镇,成为鄂、豫、川、陕土特产和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川军毛营长驻镇襄阳,使川菜、川味流入襄阳,自此,以麻辣味为代表的川菜、川味也逐步影响了襄阳人的口味,直至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着粤菜北上、川菜南下的波涛,使襄阳菜咸香微辣,原汁原味的口味特更加明确。口味的咸香微辣、质地的原汁原味、独具一格的风味特,是襄阳菜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消化吸收、借鉴扬弃的文化积淀。
当前,随着科技文化相互渗透,襄阳餐饮市场迎来了新的春天。在标新立异、树立品牌、争抢商机的情
况下,各种菜系和各种动物性、植物性原料、调味原料、辅助原料、外国原料大量涌入餐饮市场,带来了全国和世界各地不同的饮食风味和风格。当今的襄阳餐饮市场,已包容了鲁、苏、川、粤、沪、浙等多个菜系。本地不少餐馆近来掀起了一股“引进热”,即有意识地将各个地方经典菜肴和小吃引进到自己的餐桌上。从北京烤鸭到涮羊肉、朝鲜冷面、酸菜面、啤酒鸭、烧鸡公、香辣蟹及本地盘鳝、宜城大虾,各领风骚数年。这些特菜、乡土菜、风味菜、秘宗菜、江湖菜,如流行歌曲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了由单纯的地方菜式独占市场,发展到多种菜式齐上市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的新格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