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作文之当传统节日遇上洋节作文
当传统节日遇上洋节作文
【篇一:当土节遇上洋节时】
  当土节遇上洋节时
  “中国传统文化”pk“洋节”
  摘要:洋节的席卷而至,中国传统节日能否抵挡住洋节如此巨大的力量,在角逐中胜出?这个问题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的进程中不断被提起。洋节的魅力何在,中国传统节日该如何得到更好地弘扬,保住国内市场,这都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洋节,文化,传承,弘扬
当土节遇上洋节时
  “中国传统文化”pk“洋节”
  前些日子,看到微博上疯狂转发的一个帖子,十二个月有十二个情人节,什么白、黑、
银等各种各样的情人节,却也得到中国人的推崇,特别是在校的大学生。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洋节成为了中国年轻人所重视和喜爱,其程度也不亚于中国策传统节日。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起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乐于享受洋节,其中的原因,确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洋节的魅力所在,也许值得我们借鉴,用于更好地丰富和弘扬我们中国传统节日。
  一、 “洋节”受喜爱甚至热捧的主要原因
  1、文化的改变往往离不开政治或者说综合国力的影响。改革开放使得中国真正有机会“走出去,引进来”,由此使得国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也好,容纳也罢,更多的外来文化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文化多元化与我们的兼收并蓄使得西方“洋节”越来越被国人熟知和庆祝。
2、形式的多样性吸引中国年轻人的注意。奉承着“民以食为天”的信仰,“中国传统节日就是围绕着一个?吃?字。”这句话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最精辟的概括。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
粽子、中秋节的月饼。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可是却也改变不了从初一吃到初八上班的宿命。虽然洋节也离不开吃,但是也绝不是在红酒和西餐中度过。看看洋节的各种形式:情人节的玫瑰,圣诞节的圣诞老人送礼物,万圣节的南瓜灯和扮鬼怪等等,形式的多种多样,确实是中国土节所望尘莫及。
3、市场经济下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为了追逐经济上的利益,某些商家和媒体大肆宣扬所谓的各种各样的“洋节”,以求攫取利润。众所周知,节日所带来的商机是巨大的,商家和媒体在大肆宣扬的基础上,增加了“洋节”的知名度,抓住消费者从众心理,扩大“洋节”的影响力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取得极大的经济利益,却在不知不觉中,也使得“洋节”在中国市场得到了一定的份额。
4、变态的文化价值观。在中国,有些人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片面认为过“洋节”是一种时尚,从而追随甚至热捧,以过洋节为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各种各样文化的冲击,假如文化价值观不够坚定,那么就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年轻人,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就更容易受影响,不排除其中的一部分人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在他们心里,可能并不认为洋节有多么的有吸引力,但是就是崇洋心理在作祟,认为过洋节就是一种时尚,没有过洋节就是与国际脱轨之类贻笑大方的借口和理由。
5、对于传统节日的宣传不够,继承和弘扬的意识欠缺。好端端地,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传统节日,他们甚至说李白是韩国人。听起来,很可笑,却也很可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无需置疑的,可是,就是由于这种自古以来的优越感,在现代中,也吃了很多亏。文化的优越感,导致在传统节日的宣传不是很重视,觉得这是自古以来的传统,会自然而然地被继承和弘扬,事实却非如此。
  二、 中国传统节日该如何得到更好地弘扬
  其实想想,洋节并不可怕,中国的传统和西方的传统节日互为交融未必是坏事。重要的是,我们更应该从洋节那里吸收更多适合并且能够弘扬中国传统节日同样适用的优点,将具有传承意义的节日重视起来,加以继承,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首先,中国应该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加大对于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以及由来文化的宣传,如中秋节的嫦娥追月、玉兔捣药、吴刚砍树,元宵的赏花灯,七夕节的牛郎织女等等传说或者故事,通过对这些具有神奇彩的因素的宣传,能够增强中国传统节日在民众心中的认同度和熟悉度,特别是年轻人们,对于这种比较不平凡的食物总是记得更加牢固。 通过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使得众能够对其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的保护、继承和弘扬
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其在各种洋节的冲击中仍然能够屹立不倒、永葆魅力。中国情人节是什么时候
其次,中国应该重视传统节日形式的多样性,而不仅仅局限于饮食文化。面对形式多样的洋节,虽然我们不必要去效仿,但是却也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确实,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中国自古以来推崇“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几乎每个节日都离不开食物,春节的饺子、元宵的汤圆、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
十个手指头都数不来。对于中老年人,可能觉得节日有食物的陪伴是挺好的一件事,可是对于对各种事物都十分好奇的年轻人,吃是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心理的,丰富多彩是他们的追求,形式太过单调只能落得被他们淘汰的后果。
最后,媒体和商家不应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忽视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应该在宣传和推广我国传统节日上做文章,同样能够在保护我国民族文化的同时拉动消费,增加卖点。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传统节日乃至民族文化才能立足国内,走向国际,发扬光大。
当土节遇上洋节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自己的轴心思想,没有自己应该坚守的文
化价值观,像风一样“随遇而安”。发现洋节的亮点,运用于弘扬和发展我们的传统节日,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乃至传统文化能够屹立于历史长河中,走向世界,面向未来,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篇二:当洋节遭遇传统节日】
马上就要圣诞节了,就连一年级的孩子都知道。到处洋溢着浓浓的气氛(城市里),特别是商家更进行各样的宣传活动、促销活动。也许,有人不知道七夕,但是可能知道2月14号,传统的节日的魅力似乎已经抵不上洋节了。中国的历史悠久,有那么多的传统节日。可是现在过年的时候,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热闹、隆重了。端午节都被韩国抢注了,我们是不是也该把传统节日注册注册。有必要对学生们进行一下教育,激起他们的爱国之心。
【篇三:点评洋节与传统节日之争】
点评洋节与传统节日之争
王荣鑫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年味儿淡了”的话题,上至人大政协,下至平头百姓,已然热议多年。然而不喊抵制圣诞不知道有多少人崇洋媚外;不上精弘论坛,不知道大学生何其缺乏文化意识。自从我在精弘论坛上发了一个关于抵制圣诞节的帖子之后,各种语气的回复加深了我对民族节日的担忧。
去年《人文日新》讨论过情人节的问题,过不过西方的情人节,与中国的年味淡了,在本质上是同一个问题。从战争以来,我们也一直都面临着这个问题,那就是:肯定要向西方学习,但到底学到什么程度;肯定要向传统学习,但到底要保留多少传统?
  二、过年的必要性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一系列带有民族和地方特的仪式的集中举行。提及过年是为了什么,人们的总结往往局限于总结、休整或是吃喝。多数人意识不到的是,从人类图腾崇拜时代到后来的宗教信仰,一直到中国人的信仰缺失,仪式对于唤醒人类感情始终是不可或缺的。对于祖先的感怀之情,对于冥冥中命运掌握者的敬畏之情,在祭祀的仪式中才能得到升华。直到现在,男女二人即使领了结婚证,如果没有举行婚礼,也算不得名正言顺的夫妻。这就是仪式的重要性。
传统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少到正月十五才结束。这其中包括送灶接灶、洒扫房舍、吃年夜饭、上坟祭祖等等一系列仪式,每一个仪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我们情感的慰藉、我们对生活的希望、我们的民族感情都凝注与这些仪式中。
我们为什么说海峡两岸是同一个国家?因为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吗?因为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吗?是,但不全是。更重要的是,台北故宫保留着大量的文物,海峡两岸过着同样的节日。我们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我们才有一种文化认同感。文化认同感,让欧洲各国缔造了超国家的欧盟,难道有着更多共同文化遗产和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的海峡两岸,还要分裂成两个国家吗?这才是台湾不应该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原因。这也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传统节日作为文化遗产的作用,它是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
  三、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年味淡了,但洋节却热了。现在大学里很多学生要把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等西方的节日过个遍,他们说不考虑文化因素,只是一个聚一聚的借口
。他们觉得,昏头利脑的去过一个洋节是一件很光荣的事。
洋节之所以如此盛行于校园,一部分原因在于当前的学生组织体制。现在大学里的学生会担负着近乎变态的任务,活动声势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学生干部的政绩。因此,学生会的相关部门会挖空心思的想出各种花样去组织活动,洋节当然不能放过。因此,本来应该起积极导向作用的学生会成了洋节的助推器。去年我就注意到,某个学院的学生会在组织过万圣节,有病吧?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当今社会的商业化趋向。过洋节是要花钱的,圣诞节要买圣诞树,情人节要买玫瑰花,每次洋节来临,都意味着大把的钞票流入商家的腰包。他们看准了这个聚宝盆,因此会不择手段的大肆宣传。
商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正确的,责任要归咎于政府、媒体和青年人本身。政府我们不说,单说现在的大学生。你会发现,热衷于过洋节的往往是那些闲得难受的,他们本来就思
想真空,又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商人稍加诱惑便投其罗网。如此格局,洋节怎不盛行?
  四、我们应该从洋节学习什么?
我们中国有春节,每一个在中华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人都有权利去过。圣诞节则是基督教的节
日,不是基督徒就没有资格也没有必要去过。七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鬼节,所以我们不用到西方人的万圣节去凑那份热闹。
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但是我们已经率先踏入了奢侈品消费大国的行列,我们的社会财富原始积累尚未完成,但我们的法定假日长度已经逼近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些都是过洋节心态的一个反映。西方的情人节有送巧克力和玫瑰花的说法,这些动辄几十元甚至几百元的东西,尚不适合我们这个前进中的民族。我国古代提倡情感内敛,从不把爱情挂在嘴边招摇过市,因此我们没有传统的情人节。有人反思以后提出以七夕节作为我们自己的情人节,这是很有建设性的,最起码七夕节纯洁的只剩下感情。
我们素来推崇“百善孝为先”,但我们没有母亲节和父亲节,这两个节日是值得提倡的,这里直接借鉴西方节日,有人提出将孟子的母亲的生日作为“中华母亲节”,这也未尝不可。我们说的不盲目排外,应该表现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上,而不是为西方人的习惯是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