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之《春江花月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张若虚。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4.积累有关“月”的诗句。
重难点:
抓住诗中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盛唐的边塞诗和田园诗到来之前,有这样一首诗,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你顶峰”,正所谓“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今天,让我们与诗人张若虚一起,去体味这首穿越千年的诗篇吧!
讲授新课:
一.知人论世
1.张若虚简介
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为其代表作,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
2.张若虚诗歌特点
其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清丽开宕,富有情韵,在初唐诗风的转变中有重要地位。但受六朝柔靡诗风影响,常露人生无常之感。诗作大部分散佚,《全唐诗》仅存两首,其一为《
春江花月夜》,乃千古绝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沿用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3.写作背景
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而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4.关于收录问题
最早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在郭茂倩的《乐府诗集》47卷中,所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共有五个作者的七首作品,郭茂倩也是因为春江花
月夜是乐府旧题,而这个选本又主要是乐府诗,所以才把它收入其中,换言之,郭茂倩当时其实也并没有对《春江花月夜》另眼相待。
一直到明嘉靖年间,也就是前后七子复古运动兴盛之后,各种唐诗选本才开始纷纷收录这首《春江花月夜》。之后,明清两朝对这首《春江花月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从晚清到民国,从“孤篇横绝,尽为大家”“孤篇压倒全唐”之说,到“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这一首春江花月夜才足渐受到世人的重视。
二.解说题目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最初乐府旧题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宋代以后乐府曲谱逐渐遗失,所以到今天只能看到文字了。
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音乐志二》云:“《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
三.讲解课文
1.听朗读
①扫清生字,并正音
滟(yàn) 甸(diàn) 霰(xiàn)
汀(tīng) 砧(zhēn) 碣(jié)
②划分本诗朗读节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 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 江树。
2.读诗歌,划分本诗层次,并出本诗线索?
孤篇压倒全唐的作品是 层次:本诗四句一转韵,形成一组,共九组。分为两个部分,前四组写“望月”,后五组写“游子思妇”。
线索:本诗围绕“月”来写,以“月升”“月落”的时间顺序为线索。
3.标题五个字,代表五种意象,你认为作者重点描写哪个意象?
重点写“月”的意象。
4.研习本文
第一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生:出现,升起。
滟滟:形容波光荡漾。
翻译:春天的江潮与大海连成一片,月亮好像从海潮中升起,月光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①首句的“潮”指什么?
“潮”是指扬子江面的广陵春潮。在中国古代,广陵潮和钱塘潮一样有名。虽不像钱塘潮那样奔腾汹涌,但仍然浩大连绵,同样浸润了诗人的想象。
②“共潮生”的“生”,可否改成“升”,为什么?
“升”表现的是一种动态的状态;“生”则表现的是一种情境,一种境界。是孕育生长,是有生命的。所以“共潮生”在不经意间赋予了明月一种拟人化的生命与灵魂。
③第一组诗句展现了何种画面?
第一组四句说的是“月生”:当江海浩荡,明月初升,月光与水波千里澄澈相映,我们在这种景象中忽然生出一种感叹,这时江海孕育而生的,又岂止是明月?而月华初临,水光潋滟,眼中所见,又岂止是光亮呢?
在诗人眼中,这是一轮有生命的对象,所以面对明月,诗人才可以打开思想与情感的宝藏,从而借面对明月来面对宇宙,面对苍生,面对人生,面对生命本身。
水与月间的光影交相辉映,为下文的“月生”过渡到“月明”起了一个铺垫作用。
第二组: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宛转:曲折。
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
霰:白不透明的小冰粒。
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
汀:沙滩。
翻译: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茂盛的原野,月光照在花丛树林上,就像洁白晶莹的雪粒。月如霜,在不知不觉中洒落,沙滩上的白沙(和月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①理解并分析“甸”和“霰”的含义?
古时“城”外属“郭”,“郭”外属“郊”,“郊”外就是“甸”。而“芳甸”就是“芳草丰美的郊外之地”。
“霰”是天空中那种白不透明的小冰粒。“似霰”是说在月光中的照射下,连春天的芳草与鲜花都显得晶莹洁白。
②如何理解“流霜不觉飞”?
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又叫“流霜”。
“流霜不觉飞”就是说天空中处处都充满着那种如霜、似雪、似霰的颜。
③第二组诗句所展现了何种画面?
第二组四句表面上写芳甸、花林,其实重点写的是“月光”、“月华”,诗人要展现的是这种美丽的“月光”与“月华”弥漫了所有的时空,它无处不在,无所不笼罩。
第三组:
江天一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