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女子教育对比研究
159
第27卷    第9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92018年9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Sep. 2018
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9-0159-03
近代中日女子教育对比研究
王  川  叶宋敏  甘康丽
(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为更深刻认识近代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出现的差异,以清末民国初年留日女子的教育背景、留日热潮及教育思想等为出发点,分析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思想中“良妻贤母主义”在引进中国后,因时代背景、国家命运与社会变革等思想要素的影响而没有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所接受的原因。通过对当时教育发展影响要素的分析,以期对当今社会女子教育的路径及方法提供进一步的借鉴。
关键词:女子教育;女性地位;良妻贤母;寺子屋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A Comparative Study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Female
Education in Modern Times
WANG Chuan, YE Song-min, GAN Kang-li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6)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big gap of the modern women's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eeply, applying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the specific cause of studying in Japan and the education idea of Chinese female students who had studied in Japan in Qing Dynasty as a starting point to clarify the modern Japanese women's education thinking "Virtuous-Wife and Worthy Mother " after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 due to the time background, the fate of the nation, and the social change had not been widely accepted in Chinese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we hope to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 for the method of education in today's society.
Key words:women education; female status; virtuous-wife and worthy mother; Terakoya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03-11
安徽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明治时期新女性与中国留日女性形象研究”(201610364063);
安徽省2013年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生命历程与场域转换:小泉八云异文化思想研究”(2013SQRW122ZD);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梦窗疏石汉文学受容研究”(编号:AHSKQ2015D70)安徽农业大学外国文学学术团队资助(2017kytd04)
王 川(1980—),女,河南周口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日比较文学,日本汉学。
叶宋敏(1994—),女,安徽安庆人,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中日文化交流。甘康丽(1996—),女,安徽宣城人,本科,研究方向:日本文学,中日文化交流。
甲午战争后,日本作为战胜国获得巨额战争赔款,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日本教育事业得到飞跃发展,女子教育也蓬勃进展。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国内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在留学潮的推动下,不
少女性开始踏出国门,开始探索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新式教育的启蒙。而东渡日本的女子留学生,她们接受学习日本近代女子教育的同时,批判式地吸收日本的女子教育思想,不断完善创新,提出了符合
中国自身时代要求的女子教育思想。为更深刻认识近代中日两国女子教育出现的差异,以清末民国初年留日女子的教育背景、留日热潮及教育思想等为出发点,分析了近代日本女子教育思想中“良妻贤母主义”在引进中国后,因时代背景、国家命运与社会变革等思想要素的影响而没有被当时的中国社会普遍所接受的原因,进一步析解教育发展的影响要素,考量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发展女子教育。
一、留日前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状况
晚清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西方外来思想的传入,使得女性的社会存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被奴役压迫到开始争取自由、平等和人权,一些进步的教育家开始倡导女子接受教育,并积极创办女式学堂。
(一)女学的缘起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女子教育一直不受重视。近代中国女学的兴起是源于战争后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倡导女子接受教育和创办教会女校。虽然传教士们出于传教的目的创办的教会女校受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排斥,女子入学率较低,但它的出现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使得一部分进步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近代女子教育问题。
近代中国最早关注女子教育的是早期维新派人士。第一位提出发展女学的人是宋恕,他撰写《变通篇》(1891),在“开化”章(第四)中提出:“今宜取法日本,下教育令,凡男女六岁至十三岁,皆须入学,不者罚其父母”[1]。郑观应于1892年撰写《女教》一书,指出:“拘于无才便是德之俗谚,女子独不就学”[2],并提出这是“政化之所由日衰”的症结所在。在早期维新派启蒙思想家的宣传下,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关注女子教育。
近代女子教育真正得到较快发展是在维新变法之后。维新思想家们汲取日本的女子教育理念,将兴女学与民族兴亡紧密联系起来,强调发展女子教育是“保国、保种、保教”所必需。他们利用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兴女学的必要性。如康有为提出女子应该同男子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他所倡导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男女齐等,同事学问,同充师长,同得名誉,同操事权”[3]的社会。在维新派人士带领下,民间女学开始兴起,1898年经元善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式学——经正女学,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
(二)女子赴日留学的热潮
1902年,清朝有识之士吴汝纶赴日本视察教育,这次视察让他大开眼界,并将此行见闻写成《东游丛录》,提出应向日本学习,重视发展女子教育。吴汝纶的《东游丛录》当时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人们注意,推动了清末女子留日运动的发展。1904年驻日公使杨枢也发表公启,指出我国女子教育发展滞后,鼓励国内女子赴日留学。他在公启中说道:“凡我国名门秀媛,有志于世界学术之途者,若能翩然渡海,相率来游,实为吾国之幸,而亦下田氏所以创办此科及预科等所以赞成之本意也。”[4]他还特意附上留学须知,详细介绍赴日留学的准备工作。
日本方面,一些女子学校的办学者也热情欢迎中国女学生赴日留学。如上文中杨枢所提到的“下田氏”即指实践女学校的创办者下田歌子,她为吸引中国女学生赴日留学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下田歌子认为中日两国历史命运十分相似,在女子教育问题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因此日本的女子教育同样适用于中国。她
创办的实践女学校于1904年还专门设立了中国留学生分校,接收来自中国各地的留学生,革命烈士秋瑾就曾就读于该校。此外,东亚女校,成蹊女校等日本其他十余所女子学校也积极吸收中国女留学生就读。
二、日本的女子教育开端与近代“良妻贤母”的教育思想
日本虽然是深受儒家文化圈影响的国家,封建时期妇女同样遭遇压迫,社会地位低下,但是日本社会自古以来并没有接受儒家宣传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反而强调女子识文断字的能力。
日本女人和中国女人有何差异明治维新以后,社会发展对女子教育提出新要求。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使得启蒙思想家们开始强调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如1875年中村正直发表《造就善良的母亲说》一文指出“人民改变情态风俗进入开明之域必须造就善良的母亲,只有绝好的母亲才有绝好的子女”[5]。1885年担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礼也大力提倡兴办女子教育,并于1887年在岐阜县考察教育工作时发表演讲中第一次提出了“良妻贤母”的概念。[6]自此,日本近代女子教育的核心理念“良妻贤母论”开始形成。
1895年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女子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当时的文部大臣菊池大麓积极鼓励各地创办高等女子学校,并指出“成为一家之主妇,做良妻贤母是女子的天职”[7]。1899年2月日本颁布《高等女子学校令》,标志着培养“良妻贤母”已经成为国家公认的女子教育理念。此后,“良妻贤母主义”教育理念得到了各地高等学校校长们的广泛认可,并在教育实践中受到大力推广。中国女留学生聚集的实践女学
校的校长下田歌子就推行这种培养“良妻贤母”的教育理念。
但是,日本的近代化改革进行的并不彻底,因此在这一特定时期形成的“良妻贤母主义”女子教育思想必然也是先进性与保守性并存。一方面,它承认了女性的国民身份,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但
160
另一方面, “良妻贤母主义”认为女性只能通过在家庭中发挥为良妻、为贤母的作用间接为国家做出贡献,而男性却可以进入社会直接为国家服务。为了维护这种不对等状况,“良妻贤母主义”还对女性灌输贞洁顺从等传统妇德观念,使其自觉服从这种不对等的社会分工。并且随后“良妻贤母主义”的这种保守性被不断强化,最终为天皇专制主义政权和军国主义政权所利用,使得日本女性也沦为侵略战争的工具。
三、清末民初留日女学生的女子教育思想
甲午战败之后,一些思想较为先进的女性开始纷纷东渡日本求学。这些留日女子对女性价值观念的认识不仅高出国内普通女性,而且远超出日本女性。并且她们从自身的切身体验出发,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颇具特的女子教育理念。
晚清留日女学生受新思想的熏陶,对封建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纲常名教深恶痛绝。她们首先对“女子无
才便是德”的传统封建女子教育观进行猛烈的抨击。秋瑾曾在《白话报》上发表著名的《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一文,其中写道:“当初那些腐儒说甚么,‘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夫为妻纲’这些胡说,我们女子要是有志气的,就应当号召同志与他反对。”[8]呼吁广大妇女反抗男权社会,学会独立。
留日女学生还强调发展女学是救国图存的必经之道,她们批判封建女子不思进取,目光短浅,终日委身于闺房中只顾梳妆打扮的陋习,认为女子也须承担起救国救民的责任。秋瑾在留日期间经常通过演讲和出版刊物向留学生宣传革命思想。她创办革命刊物《白话》,指出“国家的强弱,全在教育的兴废”[9]。唐英也多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妇亦有责”[10],主张女子也应当同男子一样,要承担起救国的责任。
另外,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进行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深感力量薄弱,需要发动广大妇女参与革命,因此大力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也是时代的迫切要求。1912年4月8日,女子参政同盟会在南京成立,唐英出任该会会长,她起草大会纲领,将男女平等,普及女子教育,强迫放脚等写入政纲,体现她主张发展教育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男女不平等的问题的思想。
四、中日两国近代女子教育的不同结局
贯穿于日本近代女子教育的“良妻贤母主义”在甲午战争后,通过维新派的宣传逆输入到中国,但是这一教育思想却并没有在中国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而且连远渡重洋求学日本的女留学生们也没有接受日本
的“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由此看出,“良妻贤母主义”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就是两国不同的社会性质。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日本明治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命运。迅速发展的工业社会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这要求主持家庭的妇女不仅仅要恪守妇德,更应该具备知识和文化,充当好子女的老师,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国民。“良妻贤母主义”教育思想也就应运而生。
而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饱受侵略的屈辱历史,自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更是在甲午战争后一度面临亡国的危险。所以当时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团结一切力量实现救亡图存。因此,中国的女子教育思想同民主革命思想紧密相连。而且对于长期饱受压迫的女性而言,提高社会地位,争取男女平等要比做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贤妻良母更加迫切和实际。日本的“良妻贤母主义”也因此没有在中国生根发芽。
五、结语
日本的女子教育的起源要远远早于中国,直到进入近代社会,中国开始学习日本的女子教育思想,但是两个民族完全不同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两国女子教育的不同命运。因此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同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连。而重提女子教育一词在今天也绝对不过时,仍需结合时代需求提出新的女子教育方
针,以促进全民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866.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戊戌变法
[M].北京:神州国光社,1953:75.
[3] 康有为著,陈德媛、李传印评注.大同书[M].北
京:华夏出版社,2002:240.
[4]孙石月.中国近代女子留学史[M].北京:中国和
平出版社,1995:98.
[5]﹝日﹞汤泽雍彦.日本妇女问题资料集成·家族
制度:第5卷[M].东京:家庭出版,1976:384. [6]﹝日﹞大久保利谦.森有礼全集:第1卷[M].东
京:宣文堂书店,1972:611.
[7]﹝日﹞菊池大麓.在高等女子学校校长会议上的
演讲[Z].教育时论,1902,(5):23.
[8]秋瑾.敬告中国二万万女同胞[J]//秋瑾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5.
[9]郭剑波.秋瑾教育思想和实践述评[J].丽水师范
专科学校学报,2001,(6):5.
[10]赵金平.唐英的女子教育思想与实践[J].中华
女子学院学报,1998,(1):51.
16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