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岛》探究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变化
作者:谭姗妮娅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
作者:谭姗妮娅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6期
摘要:《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载的神话传说可以表明日本古代先民是具有女性崇拜的倾向的,随着父系社会的建立,女性地位逐渐下降,明治维新后女性开始谋求与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文章以《东京岛》中所透露出的女性崇拜思想为基点探究长期以来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关键词:《东京岛》;女性崇拜;日本神话;日本女性解放运动
《东京岛》这部电影根据桐野夏生的同名原著改编。讲述了1个女人和23个男人在孤岛上求生的故事。而笔者想论述的是通过《东京岛》所体现出的日本的女性的社会地位
日本女人和中国女人有何差异作为岛上唯一的女性,清子很清楚自己身份的特殊性,一直利用这一点寻求生存,以性爱为武器周旋于各性间,在岛上拥有最舒适的居住环境,坐享男性的劳动果实。在中国人制造出可以逃离海岛的小船后,清子又以身体作为交换条件,抛下丈夫独自离开,尽管这一次未
能成功,但故事最后,清子还是依靠自己孕妇的身份成功逃离了荒岛。正如小说的来源“安纳塔汉女王事件”一样,事件中和子凭一人之力将岛上男性玩弄于股掌之间,如众星捧月般的女王。当然,这也是因为和子处于一个特殊的情境之下,她并不能代表日本本土女性真实的社会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本文化中确实是具有女性崇拜思想的。
日本神话中执掌高天原的是天照大神,天照大神是一位光芒四射的太阳女神,在上界确立了女性中心的天神世界,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体现着母性的绝对权威。这即是古代日本先民女性崇拜的表现之一。农业生产也与女性关系密切,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是日本史上的金石并用时代,这时期农耕文化得到了发展,“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男子并无明显差异。直到现在,日本各地残存的稻作节仍以女性为中心,表明了人们对女性作用的重视。种植水稻与狩猎、放牧不同,并不特别需要爆发力、握力、背肌力等用于攻击或逃跑的男性优越的体力。”女性在农业社会中的主体作用将女性推上了宗教和精神领域的领导者的地位,而日本历史也有了一段巫女统治史。
日本学者山上伊豆母氏在《巫女的历史——日本宗教的母胎》一书中表达这样的思想,古代社会巫制的关键是以巫女(女巫)为中心的一套先验性(独立于经验之外)宗教制度。
巫女也被写成御子、神女,此类名词皆属于东亚的萨满系统。从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到神功皇后的叙事,都体现出鲜明的巫女性格。巫制的女性萨满们,与原始国家的国家权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后来的律令制下的宫中内侍女官们大都保留着女性神职人员的身份。如斋宫寮的内侍,以及在伊势、加茂、鹿岛等地神社中的斋宫、斋院、斋似等,她们实际承担着萨满的职能。
但是随着日本在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女性地位日渐下降。公元5世纪左右,日本输入了儒教和中国化了的佛教这一高度发达的父权社会中所形成之物。尤其是儒教正统文化对日本人的影响十分显著:“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逐渐与日本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的‘儒教’,对日本人的道德观、教育观产生很大的影响。”随着儒家思想的导入,日本社会等级制度逐渐加强,男尊女卑的特点也愈发鲜明。并且,生产力的日渐发展使得男性成为了主要的劳动力,女性地位则更加低下了。
此后,经过动乱的战国时代以及武士道盛行的幕府时期,女性地位依然没有提升。而明治维新却带来了新的社会风气。“天赋人权”的自由、民主思潮促进了近代日本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国家、民族、个人身份重构的宏大历史图景当中,日本近代女性也开始重新对自我
身份进行认定,对自我主题价值进行探索追求。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打破了公私领域的严格界限,日本近代女性开始挣脱家庭的藩篱,为寻求经济上的自立而纵身跃入都市化的滚滚大潮中,她们作为一个艰难“浮出历史地表”的性别体首次拥有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同时也兼具了拜托经济上对男性依附的可能。
通过一系列的女性解放运动,战后,日本女性可以接受教育,进入社会,从而谋求经济上的独立。同时男女平等的提出也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上升。《东京岛》的原作者桐野夏生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我不想依附丈夫,花他的钱,住他的房子”这句话充分证明桐野谋求男女平等的地位。
当前日本是有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女性地位的。1947年公布教育基本法,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权。而根据1945年12月颁布的新选举法,日本女性取得了参政权。1947年制定的劳动基准法、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以及男女共同参化社会基本法等法律的制定使得女性开始向社会进军。根据日本宪法里对于婚姻的解释,女性不用听从父母之命而是可以自由选择婚姻生活。这些都可以证明战后日本开始重视女性的权利,并辅之以法律保障。
虽已有了法律的保障,但要从根本上消除男尊女卑的思想,日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当
然,不仅是日本,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男尊女卑的思想都普遍存在。因此宣传男女平等的思想并付之于行动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了使男女平等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个领域,不仅要有法律的保障,个人意识的转变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而这也是必须由社会全体成员参与进来并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