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分析
一、 案例描述
耕地是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 生命线〃。中共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一贯强调保护耕地对我国社会稳定和持续 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并从立法、司法、行政、制度 建设、教育、惩治违法违规行为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但是,我们很遗 憾地看到,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进展还不尽如人意。近年来耕地锐减和非法圈占土地 搞开发区的情况依然十分严重。1997年到2002年,六年间耕地减少636. 13万公 顷,补充耕地225.2万公顷,净减少410. 93万公顷。到2003哪种进口牛奶最好魔兽世界美服年年底耕地已从13 亿公顷锐减到论文写作方法1 234亿公顷。耕地保护问题之所以一再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其中一 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耕地保护的外部性价值被忽略了,忽视了耕地保护的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导致了从表面上看耕地保护的效益似乎比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效益 要低很多。在利益的驱动下,耕地保护就比较困难。
二、 案例分析
耕地不仅具有经济产出功能,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承载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 耕地保护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它不仅能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够产 生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具有较强的〃积极的〃(或"正的〃)外部性。从长期 耕地保护的效果来看,进行耕地保护具有更加突岀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儿 个方面:笫一,耕地保护有利于社会稳定。无农不稳,粮食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头等 大事,是国泰民安的基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问题。笫二,耕地保护对农民 的保障性作用。在我国,虽然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逐步完 善,但在农村,这方面 建设还远远不足。耕地对农民来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保障功能,依靠土地,可以解决 近9亿农村人口的吃饭、就业、养老等问题。农民失去土地,就意味着社会保障能 力的最终丧失,这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我国大部分人口都集 中在农村,所以社会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稳定,如果侵占了农民的耕 地,就等于侵占了农民的利益,造成大量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元〃 游民,农民失地乂失业,生存问题受到挑战,对社会稳定带来极大影响。笫三,耕 地保护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求的就是自然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土地作为稀缺的自然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 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生存的源泉,发展的基石,是立国富民之本。中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
赖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核心 是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 提条件。根据上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表现可以看出,保护耕地不仅是农业稳定生 产的基础,而且能促使水利、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实现良性循环,对社会稳定、 农民的社会保障、就业安置、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耕地带来的 这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应置于公共领域,因此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属性,属于 准公共物品。根据准公共物品理论,耕地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具有突出的外 部性,其外部性主要是山耕地资源作为土地资源中最好的土地,其自身具有多项功 能以及山耕地资源被人类利用而具有的社会性这两个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农民集体 或农民个人来说,将耕地用于农业生产带来的货币收益较低,而公共物品具有非 排他性,因此农民保护耕地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对他们(以至于全体社会 成员)来讲都是无法以货币的形式加以体现的,保护耕地的收益外部化,农民也就 缺少了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当农民的其他劳动收入高于农业收入时,在利益的驱动 下,他们会放弃耕种土地或减少对耕地的投入,III此带来耕地面积减少(如农转 非、农业内部调
整等),土地质量下降(如出现沙漠化、盐碱化等),甚至对农业生态系统的 破坏。因此,我们必须寻一些有效的方法或途径来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行内 部化,从而增强农
洛克人x8图文攻略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防止耕地面积的减少。耕地保护的外部效 益内部化途径一般有以下儿种:通过政府规制,对耕地保护提供扶持政策;通过政府 补贴,降低耕地保护的私人成本;明确产权,通过市场将外部效益进行内部化。专心学习的成语
根据前述分析可知,在耕地流失的各种因素中,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耕地利用的 效益较低,应当重新评价耕地的综合效益价值,除了最基本的经济价值以外,它还 具有一种无形的非市场化的价值?一生态服务价值和社会保障价值。因此,采取政 府规制和补贴等形式,让耕地保护所产生的生态、社会效益等外部性在经济活动中 得到实现,从根本上改变耕地效益低下的问题,让耕地保护者真正有利可图,才能 够激发他们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资料来源:邵建英、陈美球:耕地保护的外部 性分析,载《广州土地科学》,2006 (3)。
案例二、公共物品或服务
虎皮凤爪做法居民楼里单元防盗门由谁安装更好? 一一析论安全服务的政府提供
一、案例描述
朋友一直抱怨所住楼房的安全问题。原来他住的楼房是原所在单位管理的住宅 小区,由于
多种原因,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很不健全,小区的生活环境不太好。某 些家庭屡次发生失窃事件,原因之一是该居民楼里各单元没有加装公共防盗门。每 次失窃案发生以后,大家都希望楼里能装上一扇单元防盗门,各家进出有钥匙,朋 友来了就在楼下通过电话喊一声,使整幢楼的安全性增加。但防盗门一直没有装 上。向单位房管部门反映,说是住在楼里的已经不完全是本单位的人,费用难以协 调;再说这些住房已经出售给私人,装防盗门应该山居民自己出钱。于是该居民楼 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一个机构愿意出面解决〃装防盗门〃这样的公共事务。
二、案例分析
先分析一下防盗门问题能否通过私人方式解决。在没有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情况 下,一些最担心家里被盗、被抢的人首先出资给自己家里加装防盗门。对个人来 说,这要花更多的钱,但比起费时费力地去搞〃制度创新〃还是合算的。从长远来 讲,由于有钱的人加装防盗门,窃贼的盗窃难度大了,成功概率低了,盗窃行为的 净收益小了,边际收益降低。因此,窃贼要么设法提高盗窃技能,要么就只光顾那 些不装防盗门的家庭。这样一来,那些原以为自己没有多少钱,小偷不会光临,无 须加装防盗门的家庭会受到损失。最后的结局是:不管有钱还是没钱、钱多还是钱 少,家家都装防盗门。
对每一个家庭来讲,投资于防盗门的支出与自己对家庭财产被盗的预期损失是 相关的。也就是说,盗窃的预期损失越大,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大;盗 窃的预期损失越小,投资防盗门的愿望和实际投资越小。就整幢楼而言,每个家庭 用于防盗门的支出远远大于统一安装一扇单元防盗门的费用,两者之差额,代表一 种制度成本,它并没有带来社会福利,却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如何以公共方 式提供安全服务一一使加装防盗门成为可能?这种事情该山谁来管?怎样管?其实, 加装单元防盗门应该是政府管的事,因为〃安全"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笫一,如 果没有公共治安,犯罪必定泛滥,个人用于防治犯罪的成本大量增加,全社会用于 防治犯罪的总支出也增加,不如建立公共治安体系来得经济,而防盗门的安装正
是公共治安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是说,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安装单元防 盗门比大家各自投资更有效率。笫二,政府是社会中唯一能够合法使用暴力来保护 产权的机构,也是唯一能够借助强权来征税的机构,拥有提供公共物品的便利条 件。因此,加装防盗门这件事应该由政府来管。当然,政府的职能是负责公共物 品的供给,并不一定要山政府自己来生产防盗门。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消费 的非排他性,非排他性是相对而言的,是针对特定的消费体的,因此,对公共物 品的理解也是相对的。从大的方面讲,公共治安在
全国范围内是公共物品,每一个 公民的消费均具有非排他性,公民通过纳税享受这种消费。从小的方面看,防盗门 对于同一幢居民楼的消费者来讲,具有非排他性,他们应该为消费公共物品负责, 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支付该公共物品的成本。通俗地讲,谁受益谁付费,居民应该 为加装公共防盗门付费。虽然居民都是单元防盗门的受益者,但对于每一个居民来 讲,他们实际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有人愿意,有人不愿意。举个极端的例子:对 于家中没有什么财产的赤贫者来讲,根本没有财产失窃的可能,他是不愿意为单元 防盗门付费的,而一个口万富翁就很愿意付费。既然加装单元防盗门会给不同的消 费者带来不同的收益,因此,他们为加装防盗门而愿意支付的成本也不一样,即 边际收益高的居民愿意付较高的价格,边际收益低的居民愿意付较低的价格。人们 愿意支付的价格上限就是心理价格。人们的心理价格是不固定的,受很多因素的影 响,例如,最近发生的失窃事件,会提高居民愿意支付的心理价格。由于团体压力 的存在,出于对团体的认同,人们在共同商议的过程中,也会做出让步以便达成协 议。加装单元防盗门的成本如何分摊呢?假设一扇公共防盗门的成本为C,该幢楼 有n套住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