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_百度文 ...
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
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目录:
1.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什么事丁克族
2.年轻人为啥爱“躺平”? | 长城评论
3.“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4.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
5.光明网评论员:年轻人选择“躺平”,也是在传递信号
6.偶尔“躺平”无妨 莫忘继续奋斗
7.年轻人的“躺平”是进步,让我看到了希望
正文:
拒绝“内卷”,年轻人开始信奉“躺平学”了?
齐鲁壹点
发布时间: 05-1620:19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官方帐号
两年多没工作了,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每天只吃两顿饭,解决食物问题就是解决一切;每月花销控制在200块以内,没钱了,一年也就工作个一两个月;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而这位作者也被网友们奉为“躺平学大师”。文中的话直接戳中了那些感觉自己被“内卷”了的年轻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为什么要给明明毫无意义的存在一些亢奋呢?”,“我不需要为任何人做事。我有时会躲在某处看着那些忙碌的人发笑。”
这或许与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青年形象背道而驰。人们常说,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两样?但是现在有更多年轻人却深刻怀疑这一点: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确,如今人们能够更加辩证地看待社会和他人设置的各种标准,对什么是成功、怎样的人生算是“赢家”有了更加多元包容的观点和宽泛的定义,也能够理性看待甚至排斥各种消费主义、成功学、励志鸡汤所灌输的价值观念,更加勇于选择自己认为舒适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这些信奉“躺平文化”的年轻人也并非完全是咸鱼心态,也不同于几年前网络上出现的“葛优躺”和“丧文化”,他们中的不少人仍然有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只不过他们不愿意卷入社会系统给人们设定好的程序,不想在这个快速而拥挤的进程中,追求传统意义上的通过加班、拼业绩等方式实现“升职加薪”“买房买车”,他们选择自动退出追求社会系统中成功的快感,而将衡量的标准设定为内心对自我状态的接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年轻人辞掉了互联网大厂和央企的职位,选择回到三四线城市做个普通的咖啡店店员,或者外卖骑手,这意味着在对个人时间的支配上,他们重新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和主导权。前几年在日本,年轻人下班后不愿意出去交际,宁愿呆在家里,只买百元物品的种种“躺平”现象也曾引发关注,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出版的《低欲望社会》一书就将其归结为一个词,“低欲望社会”——“人口减少、超高龄化、失去上进心和欲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甚至这几年流行的“极简主义”“断舍离”也与这一社会背景有关。
然而,这与中国情况仍然有所不同。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63.35%,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3亿人次,同比增长119.7%;而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也同比增长了18.3%——人口保持增长、市场活力提升、生产需求扩大,这些数据都显示中国社会并
非“低欲望社会”。大趋势是,中国人还需要奋斗,中国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那么,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这一“躺平”文化不是主流,却也释放了一个要关注年轻人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信号。对大部分年轻人而言,生活并非没有“欲望”,只是有时候实现的难度比较大,比如想要有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想要尽可能地提升生活质量,在一番较劲之后发现没能“翻身”或者“逆袭”,也就选择了“躺平”。显然,现代社会仍然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年轻人有机会在社会系统中实现自我价值。
而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必急于“躺平”。哪怕是像《百元之恋》电影里靠“家里蹲”生活了32年的主人公,依然有产生“好想赢”意念的时刻,哪怕独自抵抗生活的重拳,也不妨向生活致意。文|孙小婷
光明日报
年轻人为啥爱“躺平”? | 长城评论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郭慧岩
  最近,“躺平”上了热搜。
  将“躺平”带火的是,贴吧里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这样描述自己的“躺平学”:“两年多没工作,也没觉得哪里不对。”“日常就是家里躺,外面躺,像闲散的猫猫狗狗一样躺”“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有网友留言:作者过上了我想过的生活。
  “躺平”意味着低欲望,暂时放弃了奋斗的状态。不久之前,《城市“蹲族”:这些高学历年轻人明明拿着一手“好牌”,为何却选择“就地躺平”?》报道中呈现的“‘放弃’自我、甘当社会‘隐形人’”的状态,也可以说是对“躺平”一种诠释。也就是说,现在“躺平”已成为不少青年的一种生活选择,且有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
  2019年热播的日剧《凪的新生活》中,女主角大岛凪因来自职场和复杂人际关系的压力而决定辞掉工作,在城郊租了一间便宜的小公寓,开始无欲无求的“躺平”生活。
  这或许与一般印象中年轻人应该朝气蓬勃、风风火火的形象有很大差异,也与社会要求青年奋斗的期许南辕北辙。其实,也没必要过度担心,一则“躺平”文化并不是主流,再则也要看到,“躺平”的背后,不过是暂时放下了“疲于奔命”的执念与欲望,当一条“躺平的咸鱼”,让自己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前段时间热播剧《小舍得》,许多观众看完直呼焦虑感溢出了屏幕:田雨岚让儿子在家庭聚餐上背圆周率、南俪为了学区房向丈夫提出离婚……也许剧情有些夸张,但毫无疑问这些也是当下年轻人正在或者将来要面临的问题,而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千头万绪。
  或许,面对不想面对的,成为“局外人”是一种办法。这种行为可能将会被定义为逃避、也可能会被说成“没担当”,但whatever,舒服才重要。
  “过得舒服”成为越来越多人选择的生活方式,这种舒服包括但不限于对物质的要求,更侧重的是内心:更加理性看待成功,不再执着于“升职加薪”“有房有车”,更加追求舒适,这也是一些选择“躺下”的人共同点。
  对这种“躺平”文化虽然不用担心但也不能忽视。“躺下”的人可能并非真的“无欲无求”,也并不是不想努力,只是有时候他们发觉实现起来有些难度,甚至会搞得筋疲力竭。这些年,我们看到有人因为一个电话而在地铁痛哭,有人因假期被叫回加班而“口出狂言”,还有人在景区背着电脑做工作……他们是他们,又何尝不是大多数的我们。
  经过一番折腾,许多人发现也许停下来才能“疗伤”,因此,不妨创造条件,让更多年轻人在高速运转的生活中能够停下来,喘口气,而不是总让他们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就像澳洲哲学家艾尔弗莱德·苏泽说的,“长期以来,我都觉得生活——真正的生活似乎即将开始。可是总会遇到某种障碍,如得先完成一些事情。没做完的工作,要奉献的时间,该付的债,等等。之后生活才会开始。最后我醒悟过来了,这些障碍本身就是我的生活。”
说到底,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都不妨给予足够的理解、尊重与包容,或许,某一天他们到了新的方向,又会重新站起来,再出发。而暂时遇到挫折也没必要急匆匆地“躺平”,要时刻告诉自己,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而且生活本就充满“酸甜苦辣”这也正是生活的迷人魅力所在,也许,你现在正迷茫、不知所措,但可能再坚持一下,下一秒就能看到彩虹,那你就是赢家。
“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21-05-20 10:53:39
王庆峰
近日,一篇《躺平即是正义》的文章火了。作者在文中大谈“躺平即正义”,描述了自己是如何在两年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通过极低的生活消费跟有一搭没一搭的打零工,维持一种“
自由”的状态。不少网友读罢如获至宝,引得“躺平学”风行一时。
不知几时起,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变成了“小确丧”,每隔一段时间就迭代出“摸鱼学”“躺平学”这样的新话语。一些本该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变成“佛系青年”,动不动发出“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什么都不想干”“做条咸鱼,有什么不好”的奇谈怪论,满脑子都是怎么舒服怎么来,不由得让人纳闷:这些人到底怎么了?
从挤成罐头的地铁里,从越来越高的房价里,从“鸡娃”式的教育里,我们不难读懂年轻人面临的压力和困惑——在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城市中的年轻人面临着父辈完全不曾遇到过的新情境,的确会自然而然地生出渺小感、无力感、无奈感。当他们用各种解构式的语言互相调侃和宣泄时,我们可以理解这些行为所承载的实际功能和价值。
但我们仍要善意地提醒,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如果长期浸淫在“丧文化”的语言框架中,就不免会沾染上消极的情绪,其实真实的世界并非如此。君不见,在少数人轻言放弃的同时,有更多年轻人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选择挥洒汗水、逐梦前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丰满的人生。
无论如何,年轻人应该对未来抱有信心。尽管有人认为,年轻一代正在“低欲化”,并且影响整个社会慢慢进入低欲望状态。但事实上,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学界认为,低欲望的本质原因是发展动力不足。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充沛,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也就是说,在这片土地上,只要足够勤奋依然能自我实现、自我成就。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虽然来自外部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与其嗟叹抱怨,不如奋起直追,有志青年大都会正视压力,用奋斗闯出自己的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动不动就被小困难打败,时不时受“丧文化”所左右,显然不是一个当代青年应有的气质。如果一遇到压力就喊“内卷”,一遇到挫折就想“躺平”,我们又怎能改变人生呢?
无论任何时候,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奋斗始终是青春最亮丽的底。在压力面前选择“躺平”不仅不正义,还是可耻的,这样的“毒鸡汤”没有任何价值。相信大多数年轻人还是能对此保持清醒认识,一哂之后仍然砥砺前行、勇于逐梦。
南财快评:“躺平”,是内卷的另一面,还是新的陷阱?
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来又有一个词在互联网上走红:“躺平”,简单的说就是低欲望、低动力、无追求的生活模式。这乍一看和“佛系”有相似之处,但其实颇有不同:“躺平”更多反映的不是自省后内心的平静,而是对另一个热词“内卷”的反抗。
就具体生活方式而言,“躺平”可能更接近于若干年前媒体报道的“三和大神”——在深圳三和人才市场周围生活,工作一两天就去网吧泡两三天。而《小舍得》里的颜鹏,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高级版的“躺平”,没什么追求,每天回家就是打游戏,想着总可以继承家业(其实也没兴趣)。
在各种网络论坛上,有许多不同背景的年轻人在分享自己的躺平经验,有回家躺平等着继承家业的,有主动调去“养老岗”的,有放弃500强回家打零工的……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如果这只是个人的选择,自然无可厚非,某种程度上还是社会的进步。但如果其成为一种社会思潮,则有必要探讨其成因了。
其实躺平并非中国特有,在英文就中有一个专门的词NEET(没有在工作、读书或受训),
又被译成“尼特族”。而在日本,则有“蛰居族”、“平成废宅”等诸多称呼,部分评论家则提出了“低欲望社会”这样的概念。例如著名评论家大前研一就著有《低欲望社会》一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