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线路的组织与设计是所有旅游经济活动中最具有经济意义的区域性旅游市场运作形式,是否具备旅游线路的组织与设计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行业基本业务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1]。旅游产品设计是旅游规划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而旅游线路设计所考虑的是旅游产品组合的问题,是旅游产品设计的一部分。就算单个产品设计得完美无缺,如果不能把所有产品恰如其分地组合起来,产品就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因此对于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将有助于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理论的完善。旅行社向旅游者提供的主要产品就是以旅游线路的形式体现,而就目前我国的旅行社部门而言,旅游线路设计的重要性并没有引起关注,大多数旅行社没有专门的旅游线路设计部门,只是模仿其它旅行社的旅游线路设计。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旅游科研工作也相对滞后,很多旅游学家认为旅游线路设计纯属实际操作的问题,缺乏理论研究的价值。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旅游学界才开始旅游线路设计的专门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我国学者在旅游线路设计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1.旅游线路概念的探讨
有关旅游线路的概念,众说纷纭,但都大同小异。学者们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以及不同的学术背景,形成了四种基本观点:
1.1市场学观点。
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学术界开始注重市场的研究。江月启指出旅游线路是旅
游服务部(如旅行社)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而设计出来的包括旅游活动全过程所需提供服务全部内容的计划线路[2]。阎友兵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为旅游者设计的包括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活动内容和服务的旅行游览路线[3]
1.2旅游规划学观点。
持这一观点的人大多具有地理学学科背景。雷明德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进行旅游活动的路线,是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区域合理地贯穿起来的路线[4]。庞规荃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区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的路线[5]。
1.3生产学观点。
杨晓国认为旅游线路是指旅游企业根据客源的不同流向,在一定地域空间所实施的具有交通使用意义的和旅游市场意义的一种旅游商品之间的积极组成形式[6]。陈志学认为旅游线路是指旅行社生产的包价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者的需要而规划出来的旅游途径[7]。
1.4综合观点。
陈启跃认为旅游线路就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运动轨迹。从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的角度出发,旅游线
路是指旅游规划或管理部为方便旅游者游览而在旅游目的地的景区、景点内规划和设计的游览线路;从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旅游线路是由旅游经营者或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者或潜在的旅游者推销的旅游产品[8]。
对旅游线路的定义,不同学者的看法之间虽略有差别。但共同点是显然的:旅游者、交通线、旅游点、旅游服务是构成旅游线路不可缺少的要素。研究旅游线路设计,这几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国内学者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对旅游线路的概念仍没有统一,对旅游线路的界定不够明晰。
2.旅游线路的类型
旅游线路的类型划分比较复杂,根据不同的标准,就有不同的划分方法。阎友兵[9]指出目前流行的标准和方法有如下几种:(1)按国界来划分:可分为国际旅游线路和国内旅游线路。
(2)按旅游天数来划分,可分为一日游、二日游……十日游,以至半月游等。
(3)按旅游线路距离远近来划分,可分为长距离(>1000km)旅游线路、中距离(500-1000km)旅游线路和短距离(<500km)旅游线路。
(4)按旅游活动内容和性质划分,可分为普通观光旅游线路、游憩度假型旅游线路、专业或专题旅游
线路、俱乐部旅游线路、修学旅游线路等。
(5)按旅游者所乘交通工具划分,可分为徒步旅游线路、自行车旅游线路、水上旅游线路、航空旅游线路、汽车旅游线路、火车旅游线路。
(6)根据旅游者的行为和意愿特性划分,又可分为周游型旅游线路和逗留型旅游线路。
除此之外,根据旅游等级划分,可分为豪华团、标准团、经济团旅游线路;按旅游市场的年龄来划分,又可分为老、中、青旅游线路;根据旅行方式来划分,还可分为团体旅游线路、一般散客旅游线路、俱乐部旅游线路和已成为时尚的自驾车旅游线路。
3.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及实际操作
3.1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
阎友兵提出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包括:需求导向原则、特突出原则、时间安排合理原则、空间安排合理原则、等价原则[10];杜江提出在旅游线路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尽量避免重复经过同一旅游点、点间距离适中、择点适量、顺序科学、特各异[11];吴人韦提出区间协作原则[12];黄瑞海认为旅游线路产品在设计时,应注意各个环境之间的平衡和呼应[13];吴人韦提出区间合作原则[14];管宁生认为游线设计应有利于充分展现游线上各景点的景风貌、有利于充分发
挥游线上各旅游点的功能、有利于节省时间,避免重复走回头路、有利于旅游购物活动的实现、旅游节奏的松紧、景点游览的动静应有适当的交错、景点游览的顺序,在总体上应符合“越来越好”的趋向[15]。
旅游线路设计中常犯的毛病是缺乏新意,而不断推陈出新是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体现。当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的旅游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差异,不同旅游类型的线路设计应有差别。我们设计线路时,应充分注意到这些,对市场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比如现在很流行“候鸟式”旅游、以中小学教材描述的景区(点)为旅游节点的修学式旅游等,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此种旅游线路,而俱乐部旅游的线路设计应当有别于一般的大众旅游。为了能够真正和充分享受大自然,线路一般需避开旅游热点和高峰旅游人。李晓军提出了翻新式、新景式、多点式等七种旅游线路创新的方法[16],根据这些创新方法,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旅游线路,满足旅行社和旅游者的需要。
3.2旅游线路设计实例
3.2.1从空间角度进行设计
周尚意等通过研究行为地理与城市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以苏州游客调查资料为基础提出中观尺度上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理念及评价方法[17]。
3.2.2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王妙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方法解决旅游者在多个旅游目的地间的选择决策问题,以获得旅游消费的最大满足,为包价旅游线路的制定
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研究概述
周存宇钟振全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要】科学的旅游线路设计,有助于旅游景区之间优势互补,旅游六大要素统筹配置,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首要条件。本文对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包括旅游线路的概念探讨、旅游线路设计的原则和实例介绍以及国内外有关旅游线路设计的主要模式的比较。总体来看,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己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研究角度涉及地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等领域,但研究深度还不够,实证研究多,理论研究少;一般描述多,深入分析少。
【关键词】旅游线路;设计;模式
649
●
提供了理论依据[18]。
3.2.3从运筹学的角度进行设计
唐力帆阐述了图论在旅游线路及游览线路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最佳旅游线路设计的方法[19]。
3.2.4其它设计
陈嘉新对乐山建设国际旅游大城市的旅游线路优化组合进行了探讨[20]
;梁玉华等对贵州旅游线路进行了设计[21]。黄万华以湖南省为案例[22],马勇以湖北省为案例[23]对区域旅游线路设计进行了初步研究
从已有的研究情况来看,旅游线路实际设计用到的方法已经较多,总体特点是重实证研究轻理论研究,定性描述多,定量研究少。
3.3旅游线路设计应考虑的因子
长沙有哪些旅行社楚义芳指出,旅游线路设计所必须考虑的基本因子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价值);与旅游可达性密切
相关的基础设施;旅游专用设施;旅游成本因子[24]。王听则认为旅游线路设计还包括旅游服务[25];陈启跃则认为除以上因子外,还应包括旅游活动安排[26]。
总体来看,旅游线路设计包括“
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统筹配置,旅游线路设计除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外,还应考虑旅行社的利润大小,旅行社既然作为企业,其主要目标便是要盈利,追求最大利润。
4.国内外旅游线路设计的模式4.1Campbell模式当从一个中心城市出发的游客的目的地不止一个时,旅游者形成的路线轨迹多为一闭合回路,Campbell根据目的地类型的不同,勾勒了闭合回路中的游憩与度假旅行的模式。他提出的目的地类型分为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放射状扩散的游憩设施、区域性非线型度假组以及沿公路分布的零星度假服务基地3种,进而提出出游旅行的路径模式,包括度假路径、
游憩性度假路径以及游憩路径3种具有一定等级差异的空间结构[27]。
4.2Stewart-vogt多目的地旅行模式
Stewartandvogt(1997)在Leu,CromptonandFesenmaier(1993)提出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的概念模型基础上,以到访美国密苏里州的Branson旅
游区的游客的问卷式日记数据为基础,构造了5种类型的旅行线路模式,即区域游模式、旅行链模式、单目的地模式、中途模式、营区基地模式[28]。
4.3Lundgren旅行模式
随着旅游业规模扩大和交通设备及技术的进步,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线路以及旅行模式不断演进,据此Lundgren将演进过程中的旅行模式分为普通列车旅行模式,特快列车旅行模式,早期汽车旅行
模式,现代汽车旅行模式和航空旅行模式5种模式[29]。
4.4楚义芳模式我国学者楚义芳在讨论大尺度的旅游线路设计时,根据游客行为和意愿特性,将旅游线路大致分为周游型和逗留型两类,任何线路的行为都有两个基本特性:成本最小化和满意度最大化,在具体线路设计时,根据目标的差异性,二者之间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和可能条件下的最佳效益组合[30]。
随着社会的发展,出游旅行线路设计的模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国旅游业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旅游者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也相对有限,因此,目前,我国旅游者的出游旅行模式以观光型周游模式为
主,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旅行模式将逐渐
向度假型逗留模式转化。
尽管国内外学者己经提出不同类型旅游线路组织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均存在一定局限性。Campbell模式基于国外发达的道路交通网络,认为游客旅游线路均为闭合环线,不符合我国目前旅游交通情况,尤其不符合我国欠发达、
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地区的旅游线路组织;Stewart-Vogt的多目的地旅行模式接近于旅游线路实际
组织状况,但它有较强的地域性限制,缺少宏观尺度线路实际组织的验证;Lundgren旅行模式按照交通土具类型进行区分,缺乏对旅游'吸引物位置和交通线路之间空间关系的考虑,实际应用效果较差;楚
义芳模式基于游客满意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目标,阐明了旅游线路的组织原则,但没有提出直观、可操作的线路组织方式,指导实际应用的效果不理想。
旅游本身是一个让人身心愉悦的过程,但是,我们经常听到类似“累死了”、“我还没来得及拍照呢”、“这哪是旅游,简直就是拉练”等的抱怨。这些状况的形成,与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也与中国
游客为了省钱,“
一次都跑到”有关系。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设计便于旅游者有目的地选择安排自己的旅游活动,可有效调节旅游热点地区与冷僻地区的客源,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旅游产品申请专利,有利于旅游企业获取更大效益。鉴于此,我国旅游线路设计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为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旅游产品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
参考文献】[1]蒋志杰.吴国清.旅游地意象空问分析一一以汀南水乡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
2004,19(2):32—36.
[2]江月启.纵横天下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6.
[3]阎友兵.旅游线路设计学[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6,5.[4]雷明德.旅游地理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8,122.
[5]庞规荃.旅游开发与旅游地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126.
[6]杨晓国.旅游经济活动中的旅游地理因素与旅游线路设计组织[J].经济问题,1996,13(4):62-63.
[7]陈志学.导游业务知识与技能[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4,8.
[8]陈启跃.旅游者对旅游线路的选择[J].镇江高专学报,2003,16(2):47-49.[9]张朝枝.保继等.旅游发展与遗产管理研究:公共选择,制度分析的视角—兼遗产资源管理训究评述[J].旅游学刊.2004,19(5):35.
[10]金准.庄志民.区域旅游:持续力分析的修正方案——
—以安徽龙岗古镇为例[J].旅游学刊.2004,19(5):77—81.[11]杜江.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112-113.
[12]吴人韦.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9.23.
[13]黄瑞海.浅析游客被“宰”[J].旅游学刊,1993,8(1):7-8.
[14]王亚力.南方民城与“民城文化之旅”的开发[J].旅游学刊.2003,18(3):53—57.[15]管宁生.关于游线设计若干问题的研究[J].旅游学刊,1999,14(3):32-35[16]李晓军.旅游线路创新七法[N].中国旅游报,2004,14(6):9-10[17]周尚意.行为地理与城市旅游线路设计一以苏州一日游线路设计为例[J].旅
游学刊,2003,18(12):23-25.[18]王妙.旅游者旅游消费最大满足决策一兼论包价旅游线路的制定[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24(2):50-53.
[19]唐力帆.图论在旅游线路设计中的运用[J].水运管理费,1998,10(4):19-21.
[20]陈嘉新.乐山建设国际旅游大城市的旅游线路优化组合研讨[J].乐山师专学
报,1997,18(3):59-62.
[21]梁玉华.贵州旅游线路的设计与开发[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82-85.
[22]黄万华.湖南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人文地理,1997,12(1):70-73.
[23]马勇.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382.
[24]黄芳.传统民居旅游开发中居民参与问题思考[J].旅游学刊,2002,17(5):54—57.
[25]王听.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思考[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17(2):34-36.[26]王衍用.“
份孔”游览路线的设训和环境氛围的营造[J].旅游学刊.1995,(2):35-37.
[27]CAMPBELL.C.K.AnApproachtoResearchinRecreationalGeography[M].
BritishColumbia:DepartmentofGeography,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1967.
[28]STEWARTSI,VOGTCA.Multi-destinationtrippatterns[J].Annalsof
TourismResearch,1997.
[29]LUNDGRENJOJ.TheDevelopmentofTouristTravelSystem:AMetropolitanEconomicHegemonyParExcellence[M].Jahrgang:JahrbuchfurFremdenverkegr,1972.
[30]楚义芳.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初步研究[J].旅游学刊,1992,7(2):9—13.作者简介:周存宇(1968—),男,副教授。
[责任编辑:田瑞鑫]
65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