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吃饭”一词的几点分析
初中语文吃饭一词的几点分析
1
20135月第三版,人们教育出版社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与之前的20073月第二版相比,无论是在篇目选择、篇目顺序、篇目数量上,还是在版面设计、字体选择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就教材中所选用的文言文而言,《童趣》被《虽有嘉肴》取代;《山市》被《河河中石兽》取代;《论语十则》被增加为《论语十二则》,但实际上,只保留了第二版中的五则,五则被替换,另增加两则。为了方便教学,我们对这部分文言文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存在疑问,今天我们讨论一下吃饭这个词
新版教材第十课《〈论语〉十二则》选取了《述而》篇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则。脚注⑧注释为:〔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指冷水,表示吃饭快的成语指热水。编者将解释为: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将饭疏食译为吃粗粮。在现代汉语中,是名词,疏食(粗
粮)也是名词,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名词+名词的结构,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觉得在句中名词活用做了动词,真的是这种情况吗
2 现代汉语语境内考
我们首先从现代汉语入手,考察其词性,我们发现吃饭这个词(或者叫词组)有以下三种理解
第一,吃饭是由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动宾关系的双音节词,词性为名词。这种情况下,吃饭作为一个词,往往出现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其含义出了吃饭这件事情外,更多的表示生活、生存这一层含义
例如: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姜一:听说你从医院辞职了
美秀:嗯,今后该靠什么吃饭呢
姜一:持家吧,做饭,洗衣服,给孩子们换尿不湿。——郑基勋《创可贴》
第二,吃饭是由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动宾关系的双音节词,词性为动词。这种情况下,吃饭作为一个词,往往出现在句末,即现在经常提到的离合词。从用法上讲,常作为一个词使用,即两个字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但也可以拆开来不紧挨着出现(这是所谓的)。譬如吃饭饭吃了吗?这时的位置颠倒过来了。还可以说一天吃了两顿饭等等
第三,吃饭是由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动宾关系的词组,例如:五年来,总是悄悄去你工作餐厅吃饭,都没有跟你打声招呼。——吴基桓《分手合约》
从以上三种情况来看,在现代汉语中吃饭作为动词使用的情况是可以存在的,但是作为动词的吃饭是不及物动词,是不可以接宾语的。所以,注释中的说法从这个角度是说不通的。理解成名词或动宾词组就更解释不通了
3 古代汉语语境内考
会不会是我们考虑过的词类活用的情况呢?那我们不妨就从字本身入手,讨论一下这个
问题
《说文解字》载饭,食也,从食反聲。符万切段玉裁注曰食也。自饎篆巳上皆自物言之。自篆巳下皆自人言之。然则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伸之所食为饭……食旁作反,符晚反。谓食之也。的词性应该为动词,其含义应该为
翻阅文献材料,我们发现在古代汉语中字作为动词的解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
在早期文献中,如《论语》《墨子》等1字全部用作动词,绝大部分可以理解为现在的一般动词
例如
1)饭飱者三饭也。——《礼记·玉藻》
2)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金,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饭糗茹草。——《孟子·尽心下》
4)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饭于土塯,啜于土形。——《墨子·节用中》
其中在(1-3)中字的后面均加一个表示食物的名词性成分,(1,晚上吃的食品。这是食物总称的一种。(2)中斗米是一斗米,(3)中是指干粮,二者均为具体食物。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动词+名词组合成动宾结构的词组,在意义上可以理解为……(食物名称)。(4)的情况和前三者不同后面加介词再加表示古代盛饭瓦器的,可以理解为:用来盛饭
随着语言的发展,字产生了一个给人喂饭或喂牲口的含义
例如:(5)有一漂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6)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楚辞·九章·惜往日》
5字后面是表示人物姓名的(韩信)是吃饭这个动作的发出者,但他是这个句子的宾语。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一位漂母看到韩信挨饿,给(喂)他饭吃。(6)的情况和(5)类似,只是这个动作的发出者由人变为了动物,其实及用法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字就可以理解为……(牛)
作动词理解还用一种用法,这种用法比较少见,目前为止我们只见过一例
在宋词中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中,作动词,后面没有宾语,可以理解为吃饭。但是这一用法可能是受到格律、平仄的影响,且仅为一例,不应该作为证据
比较以上几个例子,我们认为文中的句子饭疏食饮水很明显应该属于第一种情况,为动词后面的疏食(粗粮)是吃的对象,是吃这个动作而宾语。由此来看,这里还应该是一个动宾结构,应该理解为而不应该理解为吃饭
4
以上我们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角度简单分析了吃饭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发现吃饭是不能等同的,两者的用法和使用环境差距较大。因此,教材注释中的这种解释是不很妥当的,而应该直接解释为动词
参考文
[1] 赖洪兵.20002010年晴雯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8-101.
[2] 陶玮.芙蓉辨——论黛玉、晴雯之芙蓉[J].红楼梦学刊,20104):199-227.
[3] 张劲松.晴雯双重人格探微——亦主亦奴的文化悲剧[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
黄斌.字词义及其演变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705-70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