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的家庭模式
吴海霞
“家庭”一词在我国首先见于《后汉书•均传》,通常也简称为“家”。对于家庭的涵义,主要有两类的观点: 一类注重家庭的生物学属性,一类是强调家庭的社会属性。从社会学的角度,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生活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从法学的角度来说,家庭是指因婚姻、血缘和法律拟制所产生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由一定范围的亲属所组成的共同体。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中,四代同堂,三代同堂是很普遍的现象。因为封建基础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将家庭的各成员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养老尊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赡养老人是家庭传统职能。在家庭关系中,以父权为中心,因此重视老人的权威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子女没有自己的独立,职业、婚姻等终身大事,还不能自决。
现代经济发展了,自然经济解体了,社会从封闭的,以农业为主的传统形态向开放的工业化的现代形态转变时,维系着父母与子女同居的纽带断裂了,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计划生育实施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家里的孩子就这么一个,孩子成为了家里的核心,家庭的重心也从老人转移到了孩子。还出现了“敬老不足,有余”的现象。家庭,随着一对男女结婚而形成,又随着子女的出生,成长而扩大。夫妇制的家庭又随着子女的成人,形成他们自己的家庭,又缩小了,回到了原来两人的状态。老人和已婚子女的居住主要有几种状态:首先,不和任何一个子女同居,选择夫妇制的老年家庭;第二,在子女刚结婚时不和他们同居,在自己年老体衰,或是夫妇两个的一方死亡后,方才和已婚的子女同居;第三,即使是同居,也有自己的专用房间,采用家庭开支部分分离的同居形态。
一、空巢家庭的出现
现在我国的人口流动限制减少了,许多年轻人离开父母出外闯荡,寻求更多的机遇,出国留学工作的也变得增多。平时子女们各自生活,节庆假日才有到父母家聚首的机会。工作忙碌、交通不便、时间不对等等困难,成为无暇回家的借口。女子与父母的距离一千里,一万里。子女在异地的家庭,正如长大的雀飞离巢,只剩下孤老的鸟在独守空巢。在西方,子女的独
立更早,所以西方有更多的这样的空巢家庭。西方子女离开家早,避免了家庭琐事的麻烦,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子女的家庭观念淡化,两代人疏远,关系松弛,以致当父母年迈体弱需要有人帮助时,子女也毫无责任感,不顾老人。西方老人大都与子女分居,时常有孤独感,他们往往不能得到子女及时的精神安慰。在我国,90年代以来,空巢家庭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生辛苦的老人理应和孩子共享天伦之乐的,为何寂寞地守着空巢?许多空巢家庭的老人表现出精神不安和消沉,感到孤独和绝望。尤其是失去了老伴的老人,没有人聊天,没有人互相照顾。老人一人在家不免有磕磕碰碰的,在媒体上常见到老人因摔倒在家多日无人知晓而逝世的新闻。孝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核心,孔子曾经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每个月的几百生活费算不上什么,越是上年纪的人越是注重亲情。从工作岗位退休的老年人,存在有社会角的变化及心理的不平衡。一方面,社会职业角被解除,紧张的工作状态骤转为悠闲的生活;另外一方面,因为家庭结构的变迁,使老人失去了传统家庭中的权威地位,老人容易有孤独空虚的感觉。心理上多有失落感和孤独感,从而更关心自己的健康和生活;在感情上更需要关怀,希望有人陪伴;生活上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寂寞,喜欢阳光,不喜欢阴暗。老人不求物质上能够多么的丰富,只是希望子女能够常回
家看看。嘘寒问暖看似简单的事,却是父母心中最渴望的事情。一个电话,一个见面或许就是老人的福祉了。
二、三代同居的家庭模式
老人与已婚子女同居,或是因为住房问题,或是要照顾孙子。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就十分推崇三代同堂这种传统的家庭模式,强调延续华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提出奉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责任。在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生育,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而这些孩子长大后,组成的家庭是典型的“四二一”家庭。一对年轻的夫妇要负担赡养4位老人和抚养1个孩子的义务。年轻的夫妇由于工作忙,无法处理好家里的事务,因此让父母和自己同居,在家中照顾孩子和帮忙家务事。
三代同居的家庭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一方面,老人在孙辈的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血脉的延续,对子孙总会疼爱有加。与小孩子相处的岁月是不容错过的,当老人家活得越来越像小朋友的时候,他们会更想跟你分享生活的点滴。老人也被人称为“老小孩”,与孙辈的相处中,老人的精神也会受到孩子童真的感染,晚年的生活也变得精彩。而且,在家中可以给子女做家务,减少子女的负担。另一方面,老人在家中帮助,给工作的子女无忧的后勤,可以
让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与父母同住,子女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能及时得发现问题,在生活上对父母照顾。
可是,人与人的相处终究会产生矛盾的,“代沟”一词是中国家庭中常用的词汇之一,这不仅仅是指年轻人与老人之间存在隔阂,而是每代人和他们的父母辈,子女辈的亲属都有明显的观念落差。在家庭生活中,对于孩子的教育上,老人和子女就存在了观念产生分歧了。孙辈们是老人心中的宝贝,老人是经历过苦难日子的,所以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孙辈吃苦,常会用宠爱甚至是溺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婆媳关系也是长久以来的家庭问题,两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女人,因为同一个男人而在一起。母亲会以为儿子 “有了媳妇忘了娘”。而妻子则会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与外人无关,丈夫最爱的人应该是自己。所以就会产生了如果母亲和妻子一起掉入水中,先救谁的两难问题。婆媳间的矛盾也会引起不少的家庭纠纷。还有,老人也都是为人父母的。即使是成家立业了,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们还会想子女做主。导致已婚的子女会觉得自己没有独立自主权,与父母的隔阂会越来越大。
三、分而不离的家庭模式
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但是距离不是很远。新加坡的政府就倡导“分而不离”的家庭模式。现在
中国,分而不离的核心家庭模式也越来越受到老人与年轻人欢迎,有的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注意到了这点,适时推出了 “大套加小套”的新型住宅模式,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这种模式一般是老两口住在小套房子,已婚子女一家居住在大套房子。长春市的“亲情户型”就很热卖,主要有两种户型,一种是“同楼居”,两代或多代人同住一栋住宅,上层为年轻夫妇及孩子,下层为老人,但各有独立完整的生活起居间和设施;另一种是两代人同住的“连体式”,将一个大户型拆分为两个小户型,两户紧邻但各有各的门。在日本,有些老年家庭同他们的子女同住在一栋楼里或一个街区,人们称这种模式为 “一碗汤”距离,即老少两代分开居住,但相距不远。社区的老年公寓也是给老人和子女一定的空间,老人在公寓里可以和其他的同龄人一起相处,下棋,跳舞,谈天。没有家庭事务的忧扰,也没有和子女同居的矛盾。因为是社区公寓,子女们就有可能经常来看望父母,不会使父母觉得被抛弃了。什么是丁克一族
子女与父母不只是用法律的权利义务来连接,心中的心,身体的血液让我们在一起。这样的家庭形式,既可以避免老人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婆媳关系等,也可以让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维系着,在父母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子女能够及时出现。俗话说“距离是会产生美”,父母和子女的一定距离,使得他们更加珍惜彼此,生活更加的美好。
家不只是一幢房子,而是家人归宿的地方。家庭是人们永远的避风港,无论你在外面受到多大的风雨,家人永远会给你温暖的拥抱,激励的话语。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互相体贴和理解以及不遗余力地支持,家庭,正着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受伤的心。从这种作用来说,家庭正如活着的爱。正如歌德说的: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才的摇篮,是年轻人事业有成的要素,是老人幸福晚年的基础。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家就像风浪中航行的小船,虽然颠簸不断,但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抵御风浪,就会感觉到无比的快乐温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