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5篇)
第一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
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伊川县鸦岭乡郑窑小学刘社魁
【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许多农村教师积极运用现代信息化教学,取得了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我在教学中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效果显著。我主要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如下:
一、巧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运用
21世纪,随着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人类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教育和学习方式,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增加知识的储备,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让信息技术的介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乃至教学的模式带有更强的新颖性、变化性、刺激性,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更多的学习空间,获得视听等多种感受,从而极大调动学生的,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巧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看,引起人们无意注意的条件有以下几个:刺激物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在这方面,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就有粉笔加黑板这种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大海睡了》一课时,针对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中原的孩子没有亲眼见过大海,为了使孩子们能领悟课文内容、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白天的大海、海上日出、海底世界。看着生动活泼的画面,学生情绪高昂,同时老师在一旁为孩子们进行导游。一下子,陌生的景观和同学们拉近了距离,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海上日出的壮观,白天大海的热闹,海底世界的神奇,紧接着播放夜晚大海的景象,明月高悬,星星闪烁,倒映在海面,海风轻轻的吹着,海浪轻轻的摇。观此情景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说:“大海睡了”。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用课件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规模强大的阅兵式,人山人海的众游行等场面,通过声光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又化解了课文重难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当然,语文课运用课件辅助教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能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而应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课件制作和运用要注意灵活性,要以是否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是否有利于丰富学
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出发点。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二、利用多媒体信息扩大获取信息量,改善语文学习环境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心理实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教师讲课强得多,且网上信息繁多,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只要教师引导得法,既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展,同时这也能有效改善语文学习环境。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信息,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如课文《鸟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写榕树叶子的句子“翠绿的颜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引导学生理解“颤动”一词是个难点。“颤动”字面可理解“抖动”,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
当点拨,学生便领悟到了“颤动”一词,在进行说话训练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从感知——具体——抽象,词语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开国大典》时,用课件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盛况,规模强大的阅兵式,人山人海的众游行等场面,通过声光把遥远的历史拉近,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增设了情境,又化解了课文重难点。
四、运用多媒体信息,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多
次适时应用媒体资源中范文朗读替代教师的范读, 让学生跟着试读、复读、跟读, 配乐读收到了熟读成诵的效果。我在教学写景篇、小诗歌等题材时,利用媒体资源创设优美的画面,再配以动听的音乐,同时出现文字,这样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反复让学生听读,跟读,比读,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课文内容教师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信息技术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但是它的不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应用的正确、准确、合情合理,做到有机整合,取长补短,使之相得益彰,其效果将是无法估量的。
【参考文献】
1、黄旭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法》
2、祝智庭《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3、《小学青年教师》
第二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一本教案来“打天下”,主要采用讲、练结合,容易忽视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压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忽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当今教学领域的新热点,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教学结构、以至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都发生了变革,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等。在这种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运用计算机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计算机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与
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精心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老师,首要任务是要让你所教的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这门学科。语文作为人文化极强的一门学科,更是如此。因为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定能专注于学习,汲取知识的效率也将大大提高。而要维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趣味的学习情境。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单纯的语言讲述,多媒体从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感觉等,所展现的彩鲜艳、音悦耳、画面活泼的视频、音频、图画、动画等,使学生仿如亲临其境,亲历其事,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无疑更能调动、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它所创设情境的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体与手段无法媲美的。
在教学《民族英雄戚继光》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戚继光抗倭》的影片。屏幕上显示出戚继光指挥军队大败倭寇的片断。播放完后,学生很想知道: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就接着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问题:“戚继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很快就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现精讲,突破重难点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他要求我们老师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使他们在这种发现时感到自己的进步,但是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仅靠老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体现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情境生动、真实,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容易触发学生的想象,达到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