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中小学教科研结项报告记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面对这些特性,如果采用常规教学方法,会违背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规律,老师和学生都会感到单调、乏味。如何才能让学生有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兴趣呢?于是现在教师普遍采用将学习内容与解决具体问题相结合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确立“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信息的素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础能力。信息技术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等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的学科相比,信息课程比较注重实践和应用。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这些特点,教师们更多的采用“任
务驱动”的教学模式。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任务驱动”是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现在形势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教师通过有组织有目标的安排和指导去驱动学生,使学生有效的融入到学习情境中,积极地参与到任务的探究完成中,并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将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应用到完成实际的任务过程中。在此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就感,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仍需完善。虽然现在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了任务
驱动教学,但是任务驱动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并不完善,教师在设置任务时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有些任务的设计没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完全被调动起来,还有就是很多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而没有让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自我规划。学生任务完成后的反馈和总结也不完善。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目标和任务
1、研究的主要问题
(1)、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模式的研究;
(2)、如何设定“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3)、如何根据教学要求、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任务;
2、研究的主要目标任务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探索适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研究查阅文献活动,全面、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所研究的问题。
2、教学实践研究法
;;通过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了解“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和补充。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是研究的逻辑起点,重视对其总结与反思,有利于提高水平,有助于增强业务素质。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总结。
(三)、本课题研究实施步骤如下:
本课题研究预计本学年完成(2018年12至2019年7月)。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18年12月—2018年2月)
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收集素材,准备资料,拟写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第二阶段 (2018年2月—2019年6月)
(1)课题组成员认真钻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会。同时要钻研教材,确定哪些内容最适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课题组成员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期末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3)前一阶段的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课题组成员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进行第二阶段评估,总结经验,得出结论。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第三阶段 (2019年6月—2019年7月)
整理实验档案,总结实验经验,对实验中具有显著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理论,撰写实验报告,做好实验鉴定和实验验收的准备工作并以论文的形式完成课题研究。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科学定位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应该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操作性等特征。驱动强调的是学生在任务的引领和刺激下,通过同伴的协助,调动多种教学和学习资源,采用自主与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达到建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与提高应用能力的效果。任务必须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这样才能促进达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实际效果。
1、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与学生实际
信息技术不是单纯为学会理论而设置,应该在课堂中用信息技术处理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小学生对计算机的爱好。教学难度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者过难,这才有利于教学目标尽快实现。
2、任务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以此来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实践能力。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实施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首先教师要布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推动学生对教材展开学习,任务设置必须合理,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板块,将知识蕴含在趣味性探究任务中,让小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主动投入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课堂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2、共同讨论,发现问题
;
;提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3、探究、合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的方案。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仔细揣摩任务及样例,领会和进一步清晰解决任务的意图和思路,允许和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要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对于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恰当的引导。
;;4、小组分析,评价任务
合作探究不能完全地放任给学生,教师应该给予恰当点拨和评价,及时反馈小学生信息技术的研究状况,调动小学生在今后的课堂中进一步完善自我和提升能力。当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究时,有的学生会存在侥幸心理,降低参与度。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教学过程的科学性,还要提高监督意识,对学生参与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正确、积极的引导。
5、检查结果,总结经验
;既然给出了任务,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教师可以逐个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并作相关的记录,也可以交流展示,大家讨论点评,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发现和挖掘每位学生的优秀表现,并做出评价和表扬。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成效
;现阶段,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创设——激发兴趣、设计任务——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合作学习、释疑解难——实践创作、展示评价——梳理总结、拓展延伸,已应用到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中,并且在实践中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课题组教师课堂反馈,已能利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设计思想和原则,并能够根据教学实际贯彻到课堂上。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交流、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讨的问题。
更新理念。任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发展,必须要经过大量的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提炼。任务驱动的学习目标单一、简单化,都是我们在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研究中应
该注意的问题。当然,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式课堂教学设计也会不断吸收先进的理论成果,不断改进和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