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题 | 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核舟记》 |
教学目标 | 文言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文言文翻译及文言现象的掌握 难点:文言现象积累 |
《桃花源记》 重点文言现象: 【通假字】 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词类活用】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yu第四声)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的老人 岩组词语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十一法定节假日是几天 通假字“要”通“邀”,邀请(不属于150实词范围内) 具:通“俱”,完全、详尽 【一词多义】 白金光出: (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 寻: (1)寻向所志:动词,寻。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 (1)便舍(shě)船:离开。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 (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 (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2)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 (1)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4)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 (6)具答之: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为: (1)武陵人捕鱼为(wéi)业:动词,作为。 (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此人一一为(wéi)具言所闻:读wéi,介词,对、向。 遂: (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2)遂迷:“终于”。 (3)后遂无问津者:“就”。 得: (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到。 闻: (1)鸡犬相闻:听见。 (2)闻有此人:听说。 向: (1)寻向所志:从前 【古今异义】 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 从来(古义:从哪里来;今义:向来)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管)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芳(古义:花;今义:气味芬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间离隔绝; 今义:空间或时间上的隔绝)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句意: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是“(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省略。句意:(村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准备食物款待他。) 省主语: 例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从口入。(是“〈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的省略。句意:〈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本文省略主语有多处,如:“(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招待渔人)。”“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村中人)皆叹惋。”翻译时一并补出。 省宾语: 例一:问所从来(是“问之所从来”的省略。“之”代“渔人”。句意:问〈渔人〉从哪里来。) 省介词: 例二:林尽水源(是"林尽于水源"的省略.)9.四个“然”①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②屋舍俨然(俨然):整齐的样子③怡然自乐(怡然):愉快的样子④欣然向往(欣然):高兴的样子 《核舟记》 【通假字】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 【一词多义】 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 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 能以径寸之木 (圆木)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 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 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说) 【古今异义】 1、卧右膝: 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 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5、人物: 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7、高可二黍许: 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8、约八分有奇: 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原句:为人五 正确语序:为五人 原句:为窗八 正确语序:为八窗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向烈士致敬的话 (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辨析训练 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悉如外人 ( ) (2)便要还家( )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4)寻向所志( )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桃花源记》中与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黄发垂髫”中“黄发”指 ;“垂髻”指 。(3分) 4.“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4分) 【乙】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 (2)其两膝相比者 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3.下面是有关文中“核舟”的简介,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核舟简介 这件雕刻品取材于“大苏泛赤壁”的掌故,原材料只是一个“ ① ”的桃核,雕刻者不仅把船上的人物雕刻得“ ② ”,对船的雕刻也细致入微,如核舟中间部分有箬竹叶做成的船篷、 ③ 、雕着花纹的栏杆。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刻者 ④ 。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吁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 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 (选自王充《论衡.书虚篇》) [注释]①延陵季子出游:延陵,地名,今江苏武进。季子: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出游:外出游历。②遗金:丢失的金子。③裘:皮衣。④吁:招呼,喊。⑤瞋目拂手:瞪着眼睛,拍打着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当夏五月 遂去不顾 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 延陵季子出游 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 3、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 4、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父子性刚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选自冯梦龙《广笑府》) 注释 ①遣:派②市:买③值:正巧④良久:很久⑤姑:姑且,暂且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遂挺立良久(于是) B.父寻至见之(这种情景) 安徽移动积分兑换C.谓子曰(对……说) D.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坚持)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汝姑持肉回陪客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短文,你准备怎样劝说这对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框的文言词。 (1)女还 ( ) (2)妻适市来 ( ) 社会学专业(3)特于婴儿戏耳( )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之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通“返” C.妻适市来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4. 翻译下列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