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333考研资料
教育心理学
一教育心理学概念(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有效促进机制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的特征,机制,规律和促进策略。
教学情境中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理与行为的组织者和承担者,都属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教育心理学不但应该揭示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与机制,还应重点揭示有效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的策略。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心理过程,人们通常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去研究。
(考过)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指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和关系的过程。
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
情绪过程就是指人对待他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事情,以及他人和自己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和情感。
意志过程指人在自己的活动中设置一定的目的,按计划不断地排除各种障碍,力图达到该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
认知,情绪和意志是心理活动过程的三个方面,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知是情绪和意志的行动基础,情绪既是意志行动的动力,又使认知活动带有一定的情感成分。意志对认知和情绪具有抑制和调节作用。
个性心理是指个体差异的表现,它分为: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和自我。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能力标志着人在完成某项活动时的潜在可能性上的特征,如聪明,愚笨等。气质标志着人的心理稳定的动力特征,如,活泼,安静,慢性子等。性格显示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如诚实,虚伪,勤奋等。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等构成。
自我即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没有心理过程就不可能形成个性心理;个性心理一旦形成,又制约着心理过程,影响着心理活动的进程和特点。
(考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一,理论探索任务:从学科范畴来看,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研究应该兼顾这两个学科。它除了要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教育心理科学的理论,他还应该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基本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资源等。
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要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
二,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需要为学校教育或社会教育提供实施途径,策略,方法等指导意见。
(考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P383)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境范式转变。(情境观非常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社会因素,动机等对学习的影响,强调用互动的观点去解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在学科体系上,由零散庞杂逐渐走向系统,整合,完善。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和科学知识相结合。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章节)
心理发展(名解,考过)
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反映的是个体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持续而稳定的一系列变化过程,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认知发展(考过,名词解释)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过程。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在面对问题时其思维方式以及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改变的过程。
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认知发展是指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其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的过程。它的发展规律有:
1: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儿童最初只有很简单,具体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增长,认知活动越来越复杂)
2:认知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后来逐渐出现有意记忆,有意注意等。)
3:从笼统向分化发展(儿童最初的认知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后来逐渐明确)
人格发展(考过,名词解释)
人格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整个生命过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一般认为,人格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
决定的。遗传因素是人格发展的生物学基础,为人格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方向。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和家庭则把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简答)
人格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成年再到老年这一整个生命过程中,人格特征或个性心理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过程。它的发展规律是:
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从人的一生发展来看,个体人格的发展是连续不断的,但是到了具体的某一个阶段,他又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正常的发展情况下,个体人格的发展总是指向一定的
方向并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并且这种顺序不可逆。
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阶段不同,速度不同,并且同一阶段,不同人格发展不同。发展的共同性和个别性差异,不同个体会经历共同的发展基本阶段,但是不同个体发展情况又不完全一样。
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简答)
心理发展是有效教育的背景和前提:虽然教育对个人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但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又制约着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教育必须要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依据。
有效的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教育一方面要依据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极大的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并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名词解释)
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是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他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认知发展观
1,认知发展的实质是适应。即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图式(名词解释)
图式是儿童用来适应环境的认知结构,是一个有组织的,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儿童最初的图式来
源于遗传,比如吮吸,抓握等行为,随着年龄增长,个体会逐渐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图式。
同化(名词解释)
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纳入已有图式的认知过程。同化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是能够影响图式的生长。
顺应(名词解释)
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的图式,或形成新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平衡(名词解释)
平衡是指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当已有图式不能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时,就产
生了不平衡。个体心理发展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环境来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正是在平衡和不平衡中不断地构建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简答)
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成熟为认知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练习和习得经验:练习和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
社会性经验: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的传递经验。
平衡过程:平衡化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通过调节同化和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
认知发展的阶段(简答题)
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需要经历四个过程: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儿童通过感觉器官的运用来获得经验,主要是凭借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这一阶段具有客体永恒性,当一样东西从儿童的眼前消失时,儿童知道它并不是不存在了。
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凭借这种表象思维,儿童能进行绘画、象征性的活动。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具体形象性,刻板性,自我中心主义。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依靠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集运算,但其思维不能离开具体思维的支持。出现守恒概念,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不具备抽象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命题运算阶段)(11-16岁):儿童已摆脱对具体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和理解符号的意义。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
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简答题,考过)
提供活动和让儿童多参加社会活动
创设最佳的难度。认知发展是通过认知不平衡来促进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认知不平衡。
了解儿童如何思考
了解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
维果茨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名词解释)
维果茨基是苏联的心理学家,主张把历史研究作为人类心理学的基本准则,提出“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
心理发展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教学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历史发展的理论(简答题,考过)
维果茨基提出,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制约。高级心理包括认知能力。
维果茨基认为人有两种工具: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物质工具:比如说,原始人用的石刀和现代人用的机器。精神工具是指人类特有的比如说语言,符号等。因为动物没有这种精神工具,所以它们只有低级心理机能。物质工具和精神工具都受人类文化历史的影响,都是不断发展的。
维果茨基认为,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生物进化而得的,这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特征,比如,基本的直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发展而来的,它是区别于人和动物的,比如记忆的精细加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共同发展的。
心理发展的本质(简答题,考过)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从低级心理机能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有五个标志: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心理活动是主动的,随意的儿童的心理活动随意性越强,心里水平越高。
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技能,心理活动的反应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多,他们的概括性和间接性发展就会被促进。
高级心理结构的形成,儿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他的心理机能在不断发展。
心理活动的社会文化历史制约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只有不断社会化,儿童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儿童心理的发展不是简单地从某一年龄阶段向另一年龄阶段的过度发展,而是其内在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个性的形成是高级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简答和论述,考过)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应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学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生产的手段,具有自发性。狭义的教学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一种交际形式。
二,强调活动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认识的起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三,最近发展区(大考点)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发展水平,一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对教师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又要能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的作用变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教学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如果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考虑到了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且能够根据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给他们提出更高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