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俊《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德育)【圣才出品...
第10章德育
教育学考研复习资料10.1 复习笔记
一、德育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一词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根据现代的教育观,可以将德育定义为: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学校德育,一般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为基础,同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特别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世准则、行为规范相互作用,经过自己的观察、感受、判断、体验、践行和改善,以形成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的教育。
2.德育的特点与地位
作为全面发展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的德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1)与其他各育不同,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
(2)与人所面对的其他矛盾不同,德育面对的学生德性发展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的问题。
(3)品德是个性素质结构的重要要素之一,在个性素质结构中起着价值定向的作用。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的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志。它与智育、美育、体育既各有特点,对学生个性素质的发展又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3.德育的历史发展
(1)中国德育的历史发展
①在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目的与职责在于道德教化。学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个人没有独立人格。
②以1905年清朝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为标志,道德教育一育独尊的传统教育日渐式微,智育、美育、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了重要地位。此后,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五四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等,都对学校德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学校德育。在1957年以前,学校德育主要是“五爱”教育、国民公德教育和形势教育,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此后,学校德育越来越政治化,以运动式、成人化的政治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顶峰。这种政治化德育严重损害了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信誉。
④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德育在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和生活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学校德育的指导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折: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批判德育政治化,提出德育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围绕市场经济转变德育观念;第二次是世纪之交,通过反思德育知识化,提出德育生活化,主张德育“以生为本”,面向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审视生活、选择生活、更新生活,协调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关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体验、了悟人生的意义,追求生活的和谐与完美。
(2)西方德育的历史发展
①古代西方,道德教育同样是学校教育的主体。
②经过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学校教育越来越注意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兴趣、经验与自主,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学校道德教育越来越具有人性化彩。
③进入20世纪,科学教育日益占据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日渐式微。
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跨世纪的全球性教育改革,道德教育与科技教育一起受到了各国的普遍重视。道德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复兴的时代”,重视德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4.德育的功能
德育的功能,简言之就是育德,即能满足学生的道德成长需要,传授学生道德知识、规范,激励学生的道德实践,启发学生的道德觉悟,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学生的人生幸福。
(1)学校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极其重要。它要求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德育的作用;二是认为学校德育无所不能。
(2)学校德育不仅有对学生的育德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通过育人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此外,德育不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现负功能。德育的负功能是指由于德育方向不对或方法不对,甚至方向、方法都不对,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阻碍了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
5.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任务是指学校德育要实现的目标,它是对德育活动结果的期望。德育内容是指用什么样的道德规范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来培养学生。
(1)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德育任务
①我国中小学德育任务的三个层次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者;第三个层次是使少数优秀分子成为共产主义者。三个层次的德育任务最早来自于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
②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1990年以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文件,这些文件仍然坚持了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本精神。1998年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较具有代表性,它规定: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2)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基础道德品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在德育内容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应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主旋律”。
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内容还要注重以下三个问题。
①学生生活与德育内容问题
学校教育既要强调德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生生活中的道德的问题和心理困惑,又不至于把学校德育庸俗化,放弃其对学生生活的引领作用。
②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问题
所谓的“层次”主要是就德育内容的“先进性”和“广泛性”而言的。前者如共产主义道德信念和社会理想;后者指“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等。
③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古今中外”问题
所谓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古今中外”问题,是指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如何处理本土道德文化与外来道德文化的关系问题。
a.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全盘抛弃和全盘复古都是不切实际的,要批判地继承并创造新道德。
b.对待外国道德文化,不仅要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应该学习其民主、平等、自由、法治、公平、正义及人道主义的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更应该创造性地超越。
二、品德发展规律
1.品德诸要素的发展规律
(1)道德认识的发展
①皮亚杰以其发生认识论为基础,通过观察儿童在玩弹子游戏中对规则的遵守,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与其智慧的发展具有相互平行的现象。他还归纳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前道德阶段(0~2岁)、他律道德阶段(2~8岁)、自律道德阶段(8~12岁)和公正阶段(12岁以后)。
②柯尔伯格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基本轮廓,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长达20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儿童的道德发展普遍经历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表10-1所示。
表10-l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
柯尔伯格指出,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有如下特点:
a.发展的阶段是有一定顺序的,每个人达到某一阶段的时间或早或晚,但这个顺序是不变的。
b.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源于主体和社会道德情景的相互作用。
c.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
d.逻辑思维的阶段和道德推理的阶段是平行的。每个道德阶段的获得都需要有一个特定的理智发展阶段。
e.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下,个体的道德发展速度有所不同。
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李伯黍等为代表的中国心理学家们对以上研究进行了大样本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a.从总体上支持了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观念分阶段逐步演进的理论,尽管在具体的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