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的广播稿
关于电影的广播稿一:广播稿--影片音乐
标头:在音画中感知无悔青春
节目主题音乐:电影音乐或与介绍的电影有关的音乐
垫乐:《心动》主题曲-林晓培-《心动》(10秒左右)范伟的喜剧电影
主持人:我们的青春,要遭受怎样的爱情来验证它的可贵?经历过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或是都愿意言表,可是,在电影里,我们可以到知己,我们可以宣泄,更重要的是感同身受。
垫乐:《心动》主题曲(10秒左右)
主持人:曾经在网上看到网友评论:《心动》的片名不好,有点浅薄的感觉。不过,我想,还好有张艾嘉的导演。这个歌唱得舒服,戏演得好的女人像极了我们温柔的母亲,虽说命运多舛,却总是淡定,月牙眉间轻锁一丝忧郁,她往那一站,一副能扛得住天地的坚强但娇柔的才女模样,她本身就是一出好戏,更何况主演又是梁咏琪,金城武,莫文蔚。后面两个可是王家
卫青睐不已的个性男女,给人感觉一向是隐性的摇晃不安和歇斯底里的,前者更是出了名的清纯派掌门,而且当时尚未被什么“面”的拐走,这样的搭配,一看就是一部青春剧里的好片。
张艾嘉在影片开头就说,“想讲一个简简单单的爱情”,她站在电梯上,用忧郁的眼睛诉说着,一个青春的故事,讲得克制而动人。“是一只美丽的蝉吐着雪白晶莹的丝,因安静而优雅引人注目。张艾嘉的才华终于像成熟的果实那样,完美的落下,完美的被接住。”当然,这些,都不是令我们眼眶湿润的原因。故事开始时一直以小柔为视点进展,编剧的介入,引入了浩君的视点,甚至有小柔母亲的视点,最後我们看到了陈莉的故事。于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爱情故事变得复杂起来。编剧和导演的讨论,增加了故事的层次。对年轻时代爱情的回顾和理性分析,美好的回忆更衬得中年的沧桑和世故。小柔不和浩君复合的理由,或是因为任性,或是因为无奈,实在只有中年的导演才能体会。
小柔与母亲的关系,浩君与父母的关系,是篇幅不多,但很重要的另一层次。难得的是电影提供了父母们的视点。浩君因考不上大学而向父母道歉一场是很让人动容的。而小柔和母亲的关系,在电影的后段得到了呼应。
梁咏琪仍有学生气质,演中学生时代的小柔是称职的,莫文蔚的学生形象过得去,但金城武就太不象学生了,倒是多年后重逢时表现得出些。难得是梁咏琪能演出从学生时代的清纯到职业女性的温婉刚强之间的转变。莫文蔚的角不讨好,但她能演得很有分寸,让人同情,是出的配角。
也许导演并没有这层意思,但我忍不住联想到,这部电影似乎象是今天这个步入成熟的、中产的香港在回顾自己简单执著,为美好明天拼搏的年轻时代。
垫乐:《心动》主题曲(全曲播放)
主持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往往要学会理解与包容,平衡与折衷。无论是从爱情中得到的感悟,还是亲情中得到的体会。
垫乐:《我的名字是依莲》(10秒左右)
主持人:在法国电影《野芦苇》中,我们看到了三个年轻人,细心地聆听草本植物成长的声音,逐渐接受芦苇的生存哲理。这是60年代的几名年轻人成长的故事,同时也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当代史上经历的一次阵痛的折射。成长是双重的,个人的和民族的。没有褒贬和扬抑,
影片以善意的笔触为青春纪录。当剧中的三个主人公手挽手在口哨声中远去,结尾镜头像散闲的目光,缓缓从橡树林和野芦苇丛中摇过360度。这时,像密友在黑暗的观众席中轻轻地肘触提示,阴影记忆立即被温和地唤醒:荆棘丛生的乡间路,那些年轻背影,和仿佛草本植物生长一般,寂静声音。友情、爱情、信仰、战争、性,一法国少年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当时正处在法国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他们所经历的,所关心的,其实和一般的少年并没有什么质的区别,他们爱慕异性,他们寻求真爱,少年的热血同样让他们渴望彼此了解,与一般少年不同的是这一切无非是多了一层历史的外衣罢了,然而正是这层历史的外衣注定了他们只是沼泽地里的芦苇,无法扎下深深的根,只能随风飘摇。片中年轻主人公成长中的变动、移位、落差是那么深刻,就像我们每个人在十几二十岁这段岁月里经历过的苍白的脸孔的背后,内心正暴风骤雨电闪雷鸣。似乎芦苇对橡树说:“我无惧于风雨,因我能毫发无损地低下头。”如果在多年以后记忆可以带领我们回来,该怎样谈起那个夏日的惶恐?
垫乐:《野芦苇》电影原声带
主持人:经历了一次次地挫折和伤痛,我们便成长了。可是既然成长,就意味着我们将要告别纯真年代。一段历史,一种成长。提到历史,没有人会忘记中国文化的十年浩劫。我们这
一代,永远无法经历十年,于是也无法体会过去。幸好,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为我们刻画了十年中,几位年轻人的青春与成长。我们会需可以看到那少年在迈向青春时的心理与生理的躁动,体会他们肉体上虽然是苦的,精神上却阳光灿烂的感受。在影片黄绿的光影中,我们看到了部队大院里无人管教的男孩,看到了他们对女孩和性所持有的既纯洁又脆弱的态度,我们不禁会大笑、叹气和摇头,因为看到了一段真实有美好的青春的回忆,因为像电影里那么绚烂美好的青春和每个人自己的也存在着交集,似乎每个人的青春也不是原来以为的那么平淡无奇了。其实里面有很多精神上的东西,比如着力渲染了错觉。夏雨在一开头就坦言喜欢开锁,特别是陌生人家门的锁。但又强调光明磊落,没有罪恶。可是他在镜头前却很紧张,纵使松弛也很紧张。我觉得这就是一种错觉,当事者毫无所知。从这一点窥见姜文所要表现的,或者说王朔想要透知的是一个蒙昧性很高的精神年代。
垫乐:《阳光灿烂的日子》片尾的交响乐(10秒)
主持人:这段交响乐,来自片尾,那是灵魂深处的声音之中,马小军从高空中坠落,在水中不断下沉,下沉,头顶的水面上方是灿烂的阳光,马小军奋力要浮出水面,他看见伙伴们向
他伸出手臂,但当他再次浮出水面时却不断被踢下水池,那时的画面充斥着动荡的水波,和从水底看上去扭曲而冷漠的人脸,水中挣扎的马小军和年轻时候的你我一样孤独。是的,朋友说的是对的。我们的纯真年代早就应该结束,就像米兰永远地消失在马小军的生活里,就像我们多年后重逢于街头,对着一个骑着木马的酷似我们年少时代中出现的人大喊:“古伦木!”得到的将永远不再是“欧巴!”这样熟悉的回答。如果把青春形容为一种味道的话,那一定是那年夏天烧荒草的味道,这种味道一直在记忆中挥之不去,它带来的回忆夹杂着莫名的感伤,而那种感伤有总能唤醒青春无限的惆怅。一切年少的纯情的日子都应该按时过去,那些不经意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的日子,应该过去,永远地过去。路还是要走的。青春容易消逝,我们要比谁都活得坚强。
结束音乐:余文乐《坚强》(全曲)
>关于电影的广播稿二:介绍电影《南京!南京!》的广播稿>>(1118字)
南京!南京以!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故事。片中有两条线索,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一九三七年南京疯狂杀戮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南京!南京!影片,在大量详细周密的历史考证的基础上,以精良的制作手段,以超出一般史诗大片的沉重质感,复原出70年前阴郁冰冷冬天里的死城南京。它以中国民众的抵抗意志和一位日本普通士兵的精神挣扎为主线,提供出一个与以往的历史叙述完全不同的南京。一个甚至有着希望的火种的南京。因为在这座城中,在这死生之地,即使面对绝境,即使面对战争机器的无情碾压,仍然会有中国人性的地火在暗暗燃烧,仍然会有人以他们的生命、鲜血和意志为薪,维持着这地火,让它永不熄灭。
南京!南京!是从一九三七年的十二月,南京城破开始。尽管有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抵抗。其中就有国民党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刘烨)。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范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高圆圆)。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而拉贝的
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仅仅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也在拉贝面前书写了一段中国人坚强的历史。
日本军人的形象塑造,是这部电影的一大突破。作为占领者的他们,当然可以享受某种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但是,在南京这座战争因素被极端放大的城市中,即使是占领者,即使面对的只是别人的屈辱和死亡,也仍然难以逃避自身的灵魂震荡甚至拷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