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仲浅谈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故事今说)想起来去年在西洲梅花旁一起观赏,再去那里折一支梅花寄给江北的情郎,杏红的时候,穿上美丽的单衣,映衬得脸蛋儿和头发更加漂亮。西洲在哪里呀?从桥下划船过去一会儿就可到达那地方,黄昏时伯劳鸟展翅飞翔,微风把乌桕树叶吹得轻轻摇荡。树下边就是一个家门,门庭中露出了佩戴翠玉首饰的姑娘。开门迎郎不见他的影儿,出门去采红莲啊寄衷肠,采莲来到南塘水池的时候,池里的莲花啊高到了人头上。低头来拨弄着莲子,莲子青青的好像清水一样。采下的莲子啊珍藏在怀袖里,莲心红到底就像姑娘的心房。想情郎啊他不来,只盼鸿雁送信啊仰头向天望。鸿雁飞满了西洲的上空也没有音讯,只好登上青的楼房望情郎。但是高楼挡住了视线,整整一天啊站在那栏杆旁。栏杆弯弯曲曲很长很长,垂下来的双手
犹如白玉一样。风儿卷起竹帘就看到黑夜的天空,好似蓝的江水随风荡漾。睡梦里,江水悠游自得,可是情郎心里忧愁我心里惆怅。南风非常理解我的心情,把梦里的我吹到西洲的梅花旁。
这是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从回忆开始,到美梦作结,中间还有那么多的思念、盼望。实际上回忆和美梦贯穿始终,给全诗定下了情恋缠绵的基调,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的特。其中的赏梅、划船、采莲等都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习俗。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段来刻画人物。本诗运用最多的是动作描写,本诗的男主人公未有出现,只有女主人公活跃在爱情的舞台上,所以本诗的动作描写均为这个少女而安排。如穿上了美丽的单衣,那是准备要去西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表现了姑娘对情人思念心情的寄托。“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表现了姑娘盼望情人的急切心情。(青楼,用油漆油成青的楼房,唐代以前指女子住处,从唐代开始往后,概念有所变化)。
许魏洲 放 本诗只有一处“采莲南塘秋”点名季节,其他地方均巧用特征事物指代时令,这是本诗写法的又一突出表现。用“杏子红
”暗示春末夏初季节已到。用“日暮伯劳飞”暗指现在是夏天了。“仰首望飞鸿”,时间已进入秋末。此后就是冬天,再去“折梅”了。春夏秋冬连起来,就是本诗故事的完整的时间线索。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代表作。南朝即是宋、齐、梁、陈。计169年,即公元420-589年,它们都以建康(南京)为首都,南京是典型的江南城市。西洲是故事的发生地,它的习俗代表了江南水乡的习俗。
关于《西洲曲》的作者,徐陵编《玉台新咏》认为是江淹。清人沈德潜编《古诗源》认为是梁武帝。两种说法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江淹是文学家,梁武帝很喜爱文学。但二者比较起来,梁武帝虽然喜爱文学,但他长期居住皇室,是最高封建统治者,远离民间。体察民情甚少。
江淹,南朝人,历经宋、齐、梁三朝,政治家、文学家。有辞赋28篇,在辞赋创作上还是一个“模拟大家”,“善于吸收众家之长”,“化为己有”。从模拟的形式上看,“他最擅长的方法是巧妙的用他人的语言和意象,为自己所用,并且不着痕迹”。在诗歌方面,江淹也善于模拟,在他的142首诗中,拟古诗就有48首,“在模拟的对象、语言、题材、思想内容、风格等方面,都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据百度百科《江淹》,参考资料:民权名胜、梁书卷十四列
传第八等)江淹在辞赋和诗歌上的模拟水平之高、绝无他人能比,他要模拟民歌、写作民歌更是得心应手了。再说江淹是南朝人,《西洲曲》就是南朝的民歌,徐陵说此诗是江淹所作,总比清人沈德潜了解的多吧!还有一点,徐陵编《玉台新咏》时间为公元531-535年,正值梁武帝中叶,梁武帝在位时间是公元502-549年。如果此诗是梁武帝所作,徐陵怎敢说《西洲曲》的作者不是他而是江淹呢?以上都充分说明《西洲曲》的作者是江淹的可能性比较大。(以上是就二者比较而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