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历史
2018年广东省惠州市高考模拟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
24.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
A.推广精耕细作
B.推动社会转型
C.抑制土地兼并
D.改变地租形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农民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答案为B。
答案:B
25.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服务统治
B.提高修养
C.传承文化
D.总结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及基本史学素养。材料前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遗失不利于传承文化和提供历史借鉴,材料后半部分强调历史文献便于考证传承前代文化。由此可以得知历史文献可以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故答案为C。AD选项对材料的解读片面,故不选。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26.经筵是宋朝正式形成的一种教育皇帝的制度。两宋时期,士大夫对经筵官在御前是坐讲还是立讲展开
了激烈的争论:坐讲论者以《礼记》中“尊师重道”思想为依据;立讲论者以孔子“正名”主张为依托。两宋帝王多采取折中态度,两种讲授方式并用。这反映了()
A.儒释道三教并立的现实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士大夫社会地位比较高
D.儒家思想地位稳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历史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材料主要讲的是儒家内部师道尊严的“道统”与君尊臣卑的“治统”之间的冲突。从皇帝的态度来看,可排除B,材料与士大夫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理学成为官学试在明代,排除D。唐以来,皇帝虽三教并重,但对佛道思想异常重视,且佛道中的法会道场场面隆重,宗教人物基本都是坐讲,这给部分尊崇古儒的士大夫以极大的刺激,他们希望坐讲,一方面希望提升传统儒学地位,同时也含有三教争胜的意味,故选A。
答案:A
27.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难度较小。从材料可知,明代官修史书没有把内阁单列为典章制度,其原因究竟为何?A与史实不符,可轻易排除,内阁本身就是皇权膨胀的产物,不能成为材料描述现象的原因,D与材料也缺乏严密的逻辑。纵观明代政治,内阁地位举足轻重,但却始终不是法定的国家机构,既无实际决策权,也无行政权,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故选C。
答案:C
28.战争前后,近代报刊已引入中国,但在当时办报被视为“洋人营利之举”,或是“莠民之贱业”。然而1895年到1898年,国人所办报刊就达50余种,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造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的推动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洋务运动的破产
D.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逻辑推理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代国人对办报的认识变化,结合时间1895-1898年,我们可以认识到正是甲午战争战败于昔日“岛夷”日本的屈辱和创巨痛深的割地赔款,激发了国人的救亡图存的意识,办报刊和维新变法都是民族危机刺激的结果,故选B,不选ACD。
答案:B
29.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
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
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逻辑推理的能力。材料中卢彤的地图在宣统年间从推崇汉族战争英雄,明显带有较为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情绪,而辛亥革命后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后,一般知识阶层已逐步认识到单纯汉族国家建国的局限性,开始认同于多民族国家的建国模式,故C正确。辛亥革命前后推崇战争英雄都体现了知识分子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故A错误。材料讲的是知识分子近代民族观的变化,不是民主观的变化,故B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答案:C
30.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竟高达200:1。造
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
2018广东高考B.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
D.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逻辑推理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南京及周边地区私塾教育的发达,依据所学知识,1939年南京及周边地区均为日本占领,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一般有民族气节的人都憎恨日伪奴化教育,不愿把子弟送到公办学校接受奴化教育而改入私塾读书,因而城镇乡村地区的私塾教育特别发达。故此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31.下表是“一五”时期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与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变化的比较(以1952 年为100)。
A.农产品收购价高于工业品零售价
B.农村生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
C.政府重视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不均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表中可以看出,1953年到1957年间,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总指数增长20.2%,而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只增长2.2%。这表明政府一定程度上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稳定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以便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农业生产,故选C。A选项不符合史实,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虽有所缩小,但工业品零售价格仍高于农产品价格。B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
答案:C
32.希腊史学形成之初,历史叙述多涉及公众的记忆,史书的价值只有在城邦的语境中才能得以体现。希罗多德也承认,《历史》需要保存公众的记忆,使人类的丰功伟绩不被遗忘。据此可知古希腊()
A.重视城邦的公共利益
B.推崇人文主义精神
C.增强公民的参政意识
D.忽视历史的真实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强调历史叙述强调公众的记忆,强调城邦,故选A。材料中没有谈到“人文精神”和“民主政治”,故BC错误。被西方称为“历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在其《历史》著作中,也强调公众的记忆,没有忽视历史的真实,因此D错误。
答案:A
33.德意志帝国统治期间,教师们常将自己看做是训练场上的军官,商人们自豪地向人们展示其后备役的军官证,中产阶级则将军事阶层当做是社会的最高层。这反映了德国()
A.民主政治的缺失
B.军事实力的强大
C.历史传统的延续
D.对外扩张的企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社会各体表现出不太正常的状
态,凸显了军国主义彩,这体现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故选C。材料强调德国的军国主义,并未体现其代议制民主的缺陷,故A错误。材料只是讲德国社会的一种氛围,军人地位高,军国主义彩浓,体现不出军事实力强大和国家的对外扩张,故BD错误。
答案:C
34.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A.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C.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可知在二五计划的决议中苏联加大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资,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故选D。A项不符合史实。BC项材料未涉及。
答案:D
35.二战后初期,美国主导建立关贸总协定,践行自由贸易理念。1974年,美国制定《贸易改革法》,提出“公平而有害”与“不公平的贸易”等概念,并授权总统可以对外采取贸易报复措施。这反映了()
A.世界性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C.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D.苏联对美国形成巨大挑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从材料可知,二战后至70年代初期,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经历了自由贸易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变化,1974的贸易法也正是美国所谓301贸易调查的源头。1973年的危机是由于石油和中东问题引发的,其影响不能与1929的危机并论,也没有引起30年初的贸易冲突,故不选A,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崩溃,但其涉及到的主要是货币、汇率领域,且放弃美元固定汇率,恰恰是维护美国利益之举,排除B。苏联二战后一直对美国形成挑战,不能解释材料的变化,不选D。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超,倡导自由贸易建立GATT符合其国家利益,但70年代后,美国实力衰落,欧洲日本崛起,对美国经济形成了挑战,这促使美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发生改变,
偏向一定程度的贸易保护,故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城市集镇以及农村。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数万两或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甚至政府也投资设当铺,称为“官当”。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银号、票号等新的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各项金融业务。清代金融机构还在一些城市设立了同业行会,订立共同规则,协调金融业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材料二:17世纪晚期以来英国海外争霸战争频繁,军费开支庞大。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来向社会募集资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东印度公司等大股份公司的借款,政府往往给这些公司一些垄断的特许经营权。光荣革命后英国股份公司不断涌现,1720年英国股份公司已经多达190家,证券交易异常活跃,伦敦也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时一些商人酝酿成
立一家与荷兰机构类似的银行,把政府直接借贷的功能银行化。1694年议会通过了《英格兰银行法》,英国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成立,成为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来源。到1793年英国全国银行总数达到353家。18世纪中期,英国的近代金融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摘编自曹瑞臣《论“金融革命”与18世纪英国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7-18世纪金融革命与明清金融革命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5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描述和概括、比较、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1)第一小问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可以依据材料从突出特点、分布、资本、经营主体、业务、机构类型、政府参与、行业协调等方面来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明清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对清政府的影响及局限性等几个方面来回答。(2)第一小问比较中国金融革命和英国金融革命的异同,相同点可以从出现的原因、政府的作用、内容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第二小问不同之处的原因可以从中西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和传统观念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1)表现:典当业尤为发达,且分布广泛;资本相对雄厚;经营主体来源广泛;业务类型多样;金融机构类型众多;政府积极参与;注重协调行业内部各种关系。(每点2分,任答出3点给6分)
影响:有利于促进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便利清政府赋税征收,调节货币流通,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未能促进经济转型。(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4分)相同: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政府都积极参与;都出现金融机构创新;都推动了新的经济因素发展和增加了政府收入。(每点1分,任答出3点给3分)
(2)不同:政府参与方式不同:前者是直接创办金融机构;后者是通过发行国债以及将特权折算成股份入股金融机构。
金融创新的力度不同:前者金融创新力度有限,业务相对单一;后者则出现了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和股份制银行,更具有近代特征,且初步建立了近代金融体系。
规范经营活动的举措不同:前者为协定和规则,后者上升到法律的层面。
影响不同:前者未能促进经济转型,后者推动英国经济转型。(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4分)
原因:中国:君主专制强化,缺乏政治环境;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海外贸易发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发发展缓慢;传统的重义轻利等观念束缚。(每点2分,任答出2点给4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