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基础知识:中国文房四宝——纸
当今世界,纸,已成为⼈们⽇常⽣活中不能离开的⽇⽤品,⼈均纸张消费量,更成为衡量某国⽣产⽔平的重要标尺之⼀。然⽽,纸的问世,却与中华民族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近⼆千年来,每个炎黄⼦孙在孩提时代,便知道蔡伦造纸的故事。这故事并⾮天⽅夜谭,⽽是有历史依据的,它记载在范晔所著<>中记载蔡伦是东汉和帝时代的宦官,他利⽤担任尚⽅今的机会,于元兴元年(105),最早发明了纸,献给朝廷。<>记载:“⾃古书契,多编以⽵简;其⽤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简重,并不便于⼈。伦乃造意,⽤树肤、⿇头及敞布、鱼以为纸”。记载说明,蔡伦当年是⽤树⽪、⿇头、破布和旧鱼作原料制造纸张的。⼈们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将这种纸称之为“蔡侯纸”。从此,作为我国古代四⼤发明之⼀的造纸术,就同东汉蔡伦的名字紧紧连接在⼀起了。
灞桥纸是什么时期的纸  蔡伦造纸固然史有定论,然⽽,近⼏⼗年来⼀系列考古新发现,却对造纸术的发明权提出了强烈挑战。据报道: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下,掘到⼀⽚植物纤维的古纸,考古学界认定它⾄少是公元前49年以前的纸,
⽐“蔡侯纸”早150年;1975年5⽉,在陕西西安市郊灞桥的⼀座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叠古纸残⽚,经鉴定为西汉武帝时的产品,旋被命名为“灞桥纸”;1973年,考古学家在⽢肃居延汉代遗址中⼜发现了两⽚西汉⿇纸,也早于“蔡侯纸”将近200年;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发现了“中颜纸”,亦早于“蔡侯纸”。这些考古新发现,以实物资料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在西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把中华民族的这⼀伟⼤发明⼜向前推进了整整两个世纪。
  尽管学术界对这些新发现的古纸是否称得上真正的纸尚有争论,但其中的“灞桥纸”经反复检验,已越来越得到⼈们的科学认定。据悉,19 57年5⽉8⽇,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的建筑⼯地上,⼈们从地下挖掘出铜镜、铜剑和半两钱以及其他⼀些西汉初年⽂物,经调查测定,该处是⼀座西汉墓葬。⼈们整理这批⽂物时,⼜在铜镜正⾯发现有布纹,并有残布数⽚,布下有类似丝质纤维制成的纸⽚,纸⽚上也有明显布纹。这些残纸⽚,长宽各约10厘⽶,厚度为0.139毫⽶。⽐普通新闻纸略厚,颜⾊泛黄,质地细薄匀称,并含有丝质纤维,制作技术相当成熟。后来,有的学者根据“灞桥纸”的纸⾯粗糙。厚薄悬殊,纤维束较长,切断程度较差。认为其不是真正的纸,更像由⾃然纤维堆积⽽成的⽚状物。但是,有关科技⼈员对“灞桥纸”碎⽚反复作了分析化验,结果证明它确实是真正的纸,但不是丝纸,⽽是⿇类的植物纤维纸;⼜经过⼀系列研究,最终认定这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蔡侯纸”早了200 多年的“漏桥纸”。如今,这⼀珍贵义物已陈列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供中外⼈⼠观瞻。
  其实,中华民族早于“蔡侯纸”就发明了造纸术,不仅有出⼟⽂物为凭,还有⽂献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公元⼆世纪应劭的《风俗通义》明确记载:东汉初,光武帝刘秀从长安迁都洛阳时“载素简纸经凡⼆千辆”。这⾥的所谓“纸经”,应是⽤纸写成的经书,那时(即公元25年),蔡伦尚未出世;应劭同时代的刘珍等撰写的《东观汉记·贾逵传》也写道:公元76年,汉章帝命博⼠贾逵给学⽣讲《春秋左⽒传》,曾赐予⽤⽵简及纸写经传各⼀部;晋⼈袁宏的《后汉纪·和帝纪》也载有;邓贵妃于公元102年即皇后位后。曾命各地每年贡献纸、墨,以供书写之⽤,这些记载同样可以证实,早在“蔡侯纸”问世之前,已有了纸和⽤纸写成的书本了。
  “灞桥纸”的发现,固然有重⼤的科学价值,但⼈们并未因此⽽否定“蔡侯纸”的重⼤贡献。⾄少,“蔡侯纸”的问世,反映了我国古代造纸⼯艺的改进与发展。古代最初的造纸⽅法是摹仿缫丝业的漂絮法⽽形成的。我们祖先制作丝绵,先把蚕茧煮熟,然后浸泡在⽔中,再放在席⼦上反复捶打,将蚕茧捣碎,使蚕丝逐渐散开⽽成为丝绵,这称之为漂絮法。⼈们在⽣产丝绵的过程中,见到漂絮捶打后,总有⼀些残存丝絮留在席⼦上,晾⼲后便形成薄薄的丝绵⽚。由此受到启迪,使学会将丝絮⽤漂絮法制成丝绵纸,供⼈们书写之⽤,这就是《蔡伦传》中所说:“其⽤缣帛者,谓之为纸。”但是,“缣帛”——丝绵纸的原料毕竟有限,⽽且成本过于昂贵,不可能⼤批量⽣产。更不易着墨书写,因此,很难取代⽵简⽽成为主要书写原料,只有像邓贵妃之类的权责们⽅能享⽤。于是,我们祖先按照漂絮法的原理,在实践中⼤胆摸索,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价格低廉的⿇纤维取代丝绵作主要原料的造纸新⼯艺。从此,我国造纸术取得了较⼤的发展。三到六世纪,纸已⼤体取代了帛、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地促进了我国科学⽂化的传播与发展;在这⼀时期,我国的造纸术开始外传到邻近的越南、朝鲜;公元七世纪,造纸术⼜通过朝鲜传⼊⽇本;公元⼋世纪中叶,我国造纸术传⼊中亚细亚的阿拉伯地区,不久,⼜经过阿拉伯流传到欧洲,⼗⼆世纪,欧洲⼤陆的西班⽛和法国最先设⽴”了造纸⼚;到⼗六世纪,中国的造纸术已传遍欧亚⼤陆,并传⼊美洲,为世界⽂化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极⼤的便利。在⽂房四宝中的纸,⽤于书画的的纸是宣纸。产于安徽南部泾县,因历属宣州府,故名。始产于唐代,它的原料是青檀⽪。清代才掺和稻草,改变了⽤料⽐例。宣纸分⽣熟两种,⽣宣渍⽔渗化,作写意画,熟宣经过胶矾浸染,不渗化,宜于⼯笔,细描细写,为书画最理想的⽤纸。宣纸具有纸质柔韧,洁⽩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不怕舒卷,抗⽼化、久不变⾊、不蛀不腐、卷折⽆损等特点。便于收藏,因此有“纸寿千年”之说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