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北京水灾介绍:
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今年以来最大的雨,总体达到特大暴雨级别。一天内,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最高上升到橙。截至22日2时,全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为61年以来最大。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引发房山地区山洪暴发,拒马河上游洪峰下泄。截至22日17时,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3日,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7人遇难。
城市交通瘫痪
城市交通:城区95处道路因积水断路 莲花桥下积水齐胸。二环路复兴门桥双方向发生积水断路;二环路东直门桥区,南北双向主路因为积水无法通行,南向北方向车辆发生较长排队等候现象;三环路安华桥、十里河桥、方庄桥、北太平庄桥、玉泉营桥、丽泽桥、六里桥等发生积水,导致主路断路。四环路岳各庄桥、五路桥等发生积水断路情况。
7.21北京暴雨(37张)
航班:大面积延误 近八万乘客滞留在首都机场。截至21日18时30分,受北京本轮强降雨影响,首都机场国内进出港航班取消229班,延误246班,国际进出港取消14班、延误26班。由于机场快轨故障,出租车奇缺,大量旅客滞留在首都机场。北京出京最新规定
地铁:地铁机场线部分停运 地铁6号线金台路工地发生路面塌陷。19时40分,北京地铁机场线一列车在三元桥站发生故障停运,19时50分,列车司机要求救援。由于故障,地铁机场线维持在T3航站楼与T2航站楼之间的运营,而从东直门站至T3航站楼之间路段列车停运。
火车:强降雨影响造成部分旅客列车晚点。受强降雨影响,造成北京铁路局管内京原线、丰沙线、S2线、京承线、京通线部分旅客列车晚点。从北京西开往涞源的Y595次列车在十
渡附近停驶10多个小时。
郊区道路中断
房山:受灾最严重 12个乡镇交通中断。截至22日上午9时,北京受灾最严重的房山区12个乡镇交通中断,6个乡镇手机和固网信号中断。京广铁路南岗洼路段因水漫铁轨导致铁路断运。洪水中裹挟着大量山石,落下时砸中了数辆汽车,一名司机受伤。暴雨造成京港澳高速出京17.5公里处南岗洼铁路桥下严重积水,积水路段长达一公里,积水最深处达6米,平均积水约4米,积水量约20万立方米。 由于积水严重导致京港澳高速北京段五环至六环之间双向交通瘫痪,直到24日上午11:50分才将积水排干,恢复交通。[3]
通州:“龙卷风”掀起一房屋顶棚致2死3伤。7月22日13时50分左右,通州区张家湾镇枣林庄村,1200平方米
7.21北京暴雨现场报告(6张)
的一处建筑工地库房被大风夷为平地,超过70米长的墙壁均被大风掀垮。大风掀起的房屋顶棚砸到5人,其中2人当场死亡。
门头沟区:妙峰山路发生山体塌方。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消息,7月22日12:10,门头沟区妙峰山路K13处,发生山体塌方约500立方米,目前已断路,相关单位已到达现场处置。
怀柔:G111国道山体塌方约1000立方米。据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消息,7月22日13时,怀柔G111国道K84处,发生山体塌方约1000立方米,目前已断路,相关单位已到达现场处置。
本次降雨特点
一,是降雨总量之多历史罕见。全市平均降雨量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房山、城近郊区、平谷和顺义平均雨量均在200毫米以上,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的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的86%以上;
二,是强降雨历时之长历史罕见。强降雨一直持续近16小时;
三,是局部雨强之大历史罕见。全市最大点房山区河北镇为460毫米,接近五百年一遇,城区最大点石景山模式口328毫米,达到百年一遇;小时降雨超70毫米的站数多达20个。
四,是局部洪水之巨历史罕见。拒马河最大洪峰流量达2500立方米每秒,北运河最大流量达1700立方米每秒。
本次水灾巨大影响:
此次降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成灾面积14000平方公里,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全市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多处受损,全市民房多处倒塌,几百辆汽车损失严重。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具体受灾情况正在核实过程中。截至目前,已造成79人遇难。[2]
(一)对基础设施造成重大影响。全市主要积水道路63处,积水30公分以上路段30处;路面塌方31处;3处在建地铁基坑进水;轨道7号线明挖基坑雨水流入;5条运行地铁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临时封闭,机场线东直门至T3航站楼段停运;1条110千伏站水淹停运,25条10千伏架空线路发生永久性故障,目前10千伏线路已全部恢复供电;降雨造成京原等铁路线路临时停运8条,已恢复7条。
(二)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全市共转移众56933人,其中房山区转移20990人。发生2起泥石流灾害:分别为房山区霞云岭乡庄户鱼骨寺泥石流灾害,造成1人失踪,1人受伤;房山区河北镇鸟语林景区泥石流,未造成人员伤亡。平房漏雨1105间次,楼房漏雨191栋,雨水进屋736间,积水496处,地下室倒灌70处,共补苫加固房屋649间,疏通排水141处。水利、农业、林业等其他灾害还在进一步统计、汇总之中。
原因:
1,城市排水大系统缺乏,
西方发达国家排水系统有两套,第一套叫小排水系统(minor system),这个相当于我们常
说的管道排水系统,一般应对城市常见的暴雨;另外它有一个大排水系统(major system),主要是为了应对超过城市管网设计重现期的暴雨,也就是解决我们通常所说的城市内涝问题。
大排水系统对我们可能稍微陌生一些,它主要包括一些开敞的干沟、经过规划预留出的一些道路、路边的绿地、草沟,一些人工规划的蓄水池、滞水池等,还有一些地表排水不太现实的地方所做的大型排水隧道。比较典型的工程有伦敦泰晤士河排水隧道、芝加哥的深隧排水系统和日本江户川隧道工程等。
中国排水系统一直沿用前苏联模式,城市排水系统主要是以地下管渠为主,城市排水系统缺乏内涝防治体系,没有对超过管道重现期的雨水的通道和储存问题进行系统考虑。
2, 排水标准太低
由于历史等原因,中国排水系统一直沿用前苏联的模式。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性气候,降雨量时间分布非常不均,如北京7、8月份的多年平均降雨占全年多年平均降雨量的57%,这与莫斯科这种高寒少雨而且降雨相对比较均衡的降雨特征相差甚大。
中国城市在仅有小排水系统的情况下,城市排水管道的设计标准还不高。1975年我国的排水标准规定为0.33-2年一遇;1987年改为0.5-3年一遇;1997年修订时首次将城市排水分为一般地区和重要地区,标准为一般地区0.5-3年,重要地区2-5年;2006年被修订为一般地区0.5-3年,重要地区3-5年;2011年最新版《室外排水系统设计规范》中要求,一般地区排水重现期为1-3年,重要地区3-5年。
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城市为了节约资金,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甚至低于最低设计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调查,老城区一般地区,排水重现期需要1-3年的地区,80%左右都取1年一遇的标准;老城区重要地区,排水重现期需要取3-5年的,90%左右的城市都是按照3年一遇的重现期执行。目前,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重现期标准小于1年,近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低于规范规定的下限。
相比之下,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通过双排水系统,可以较好地解决城市排水与内涝问题,他们解决常见降雨的城市小排水系统(管道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一般为2-10年一遇,以5年最为常见。以解决内涝为目标的大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一般为50-100年一遇,其中以100年最为常见。
在管道排水标准本来就不高,很多城市都达不到这个标准,达到的也大多是执行标准下限,而且又缺乏大排水系统的前提下,我们的城市在大暴雨面前就显得非常脆弱。国外的城市能够有效应对100年一遇的降雨,而我们的很多城市遭遇3年一遇的暴雨都可能造成城市瘫痪,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3, 河湖水系等受纳水体减少,
过去10年,我国城市建设规模速度很快,城市建设导致很多河湖水系被填埋,削弱了城市对雨水的调节和接纳能力。有些地方为了城市美观,短视地把城市明河改为暗沟,也明显降低了城市雨水的通行能力。
北京市1965-1985年间,将前三门,西、东和北护城河首段共18.8公里,改为暗沟,大大降低了对大重现期暴雨的雨洪的通行能力。莲花池原来蓄水量28万立方米,1970年修铁路将湖西南角填埋,之后陆续填,现在已无蓄滞水功能。玉渊潭至1765年成为北京受纳西郊水的大水库,前库容160万立方米,现在库容已经不足60万立方米。北京市的海淀区以前有很多湿地和稻田,对降雨径流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和蓄滞作用。现在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这些湿地和稻田被占,直接加大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
城市水系大量被侵占的另一个例子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上世纪50年代城区湖泊127个,目前仅存38个,上世纪80年代湖泊874平方千米,现状645平方千米。根据卫星遥感影响解译数据,由于围湖造田和围湖建设,武汉市2010年水域面积比1991年减少约39%。
再如江西赣州修建于宋朝的福寿沟,在修建以后一直对城市排水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国许多城市频遭内涝灾害的时候,作为人们心目中理想的排水系统,也是映射和讥讽当前不重视城市排水工作的重要抓手和载体的福寿沟,受到了万众的瞩目,享受到了明星一般的待遇。实际上,在历史上福寿沟也是一直和连着它的众多水塘一起发挥作用的。近些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和对用地需求的加大,福寿沟周边的很多水塘被填,使得雨水调蓄功能大大降低,原来能够有效应对罕见暴雨的福寿沟近些年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不得不靠加设泵站,使用强排的办法来缓解排水系统明星的福寿沟的压力。
北京市二环边上的护城河被改为暗河,降低了雨洪通行能力,即便是这样,二环内依然是北京市排水条件最好的地区。其主要原因是二环内有足够的受纳水体和调蓄水面。北海、中南海等一大批人工开挖的湖泊,不仅是雨水的受纳水体,更是雨洪调节的良好载体。而人工开挖的护城河也是北京市二环内重要的排水通道。近些年,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快速扩张,从
三环修到六环,城市规模增加了很多,但是既没有新开挖排水通道,也没有修建具有蓄水调节功能的较大的湖泊,近些年新建地区的排水条件明显变差。
还有一些地方因为多年降雨量偏少,就放松了防洪的警惕性,将一些设施建在行洪通道上。尤其是为了造景的需要,将一些河道通过梯级橡胶坝等工程措施人为扩大水面,而雨洪来临时来不及调度,河道水位较高,也导致了一些地方城市排水难度加大。有些河道为了景观需求,竟然不让附近雨水排入。这种优先考虑河道景观美学功能而忽视河道的首要功能应是排水行洪的做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部分地区的城市洪涝风险。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