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幽古朴沮漳河
清幽古朴沮漳河
作者:
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19年第06
        沮漳河,为长江一级支流,长344公里,是长江中游上段北岸重要河流之一。沮漳河上游为山区,下游为平原,集水面积7305平方公里。
        上游分东西两支,东支漳河,西支沮河。西支比东支较长为干流,发源于襄阳市保康县歇马镇油山村的关山王家老岭,向东南依次吸纳戴池河、杨家河、歇马河、深溪河、鸡冠河、重溪峡、白腊河、嘉峪河诸水,至南漳又有赵家河注入,于白福头入远安县境,全长226公里,集水面积3353平方公里,支流67条。流域内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沮河流域为暴雨集中区,山洪猛涨猛落,水患频繁。
        东支漳河源出襄阳市保康县龙坪镇黄龙洞沟,流经南漳、远安,于当阳市河溶镇两河口与沮河相汇,长202公里,集水面积2968平方公里,支流84条。
        沮河在当阳市玉泉镇北门有百里长渠分流灌溉,南流至枝江市问安镇凤台回归沮漳河。沮
漳河平原区域河流两岸有堤防,因其过洪能力较弱,若与长江洪水遭遇,可威胁荆江大堤。下游历史上曾多次自然溃口和破垸行洪。为增强下游泄洪能力,开挖新河2.3公里,使原来总长360.2公里变为了344公里。上游建有漳河、巩河2座大型水库,中型水库7座,小型水库12座。
        《左传》云: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沮河、漳河均发源于著名大山——荆山,即战国时期卞和拾玉之地。
        《山海经》载: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沮水出焉,东南流于江。又云: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于沮。《水经注》也有记载: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之首也。山峰霞举峻岭层云。……故淮南子曰:沮出荆山。’……沮水又南经当阳县北,过麦城与楚昭王墓,又南与漳水合焉。
        沮阳县,南朝宋置,属汶阳郡。治所在今襄阳市保康县南,西魏废。荆山之首景山,是现在的保康县关山,位于歇马镇油山村,山体面积4平方公里,与神农架交界,属原始森林。关山山顶最长达5个月冰雪不化,海拔高度2000米,为襄阳市保康最高山峰。
        沮河、漳河于当阳市河溶镇两河口汇成一流曰沮漳河,经枝江、江陵,在荆州市李埠镇临江寺入长江。
        宜昌首座大型水库——巩河水库
        巩河水库地处沮河支流,位于湖北省当阳市西北部的庙前镇巩河村,距当阳城区2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总库容1.7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05亿立方米。坝区为石灰岩及红粉砂质黏土岩,由枢纽工程及总干渠组成,是宜昌市首座大型水库。
        巩河水库,于195911月开始建设,19748月建成。大坝为黏土心墙坝,最大坝高47.5米,顶长270米,坝顶高程137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168平方公里,设计灌溉面积14.2万亩,电站装机1台,装机容量1460千瓦。巩河水库是以防洪为主,兼发电、城镇供水等综合效能的大型水库,被国家设立为一级淡水水源保护区。
        宜昌当阳沮漳河三角地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粮棉油主要产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当阳沮漳河三角洲地区先后修建了杨树河、沙河、苏家沟、鲫鱼沟等一批中小型水庫,初步改善了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但由于没有
骨干工程做后盾,仍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抵御特大干旱能力差。
        巩河水库先后经过4个施工阶段的建设和整险加固,使水库工程由过去的病险库变成了高标准的安全库,坝区面貌焕然一新。过去巩河水滔滔流,有水白流靠天收,下雨泛滥水成灾,人民遭殃日夜愁。巩河水库建成后,变为了灌溉14万亩良田的母亲河。
        巩河灌区是当阳四大灌区之一,沮漳河三角地区总面积35万亩,其中耕田13.6万亩,现已灌溉9.77万亩,最大灌溉面积在1978年达到99184亩。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特别是三峡大坝建成后,巩河水库防洪功能日渐弱化。经过成功转型,从1992年开始,巩河水库成为当阳城区的重要饮用水源。为保护饮用水源环境,当阳市从长计议,停止水库附近一切有污染的生产项目,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先后停建了网拦库汊养鱼、黄羊繁殖育种场等生产项目,投入600余万元实施库区向外移民,将库区146443人迁出库区,减少了三分之一的库区人口,大幅降低了库区众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对库区水源划分一、二类保护区,将取水口周围500米范围内划定为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外径2000米划定为二级保护区。对周边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系统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并严格控制库区农药使用,确保水库水质不受污染。
        湖北高颜值河谷村落——峡口村
        沮河从保康县歇马镇油山村的王家大老岭山中一个篮球大小的山洞流出,顺势而下,途中又有支流汇入,流进南漳县巡检镇峡口村。
        峡口村属南漳县西南边陲,南漳、保康、远安三县交界处,西接保康店垭镇,南邻宜昌远安县。相传大禹治水时,保康马良镇为洪灾所害,大禹便开山劈石,疏通沮水经重阳到通城,最后破门而出,峡口也因此得名。该村风光旖旎,物产丰富,素有小江南之称,这里四周青山环绕,中部形成大盆地。沮水河流从中穿过,山上山下四季常青,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优美自然风光。201711月,峡口村入选第八届中国景观村落名录。
        距峡口村上游1公里处建有峡门口水库,大坝为砼双曲薄拱坝。装机1600千瓦,为小(一)型水电站,电站尾水通过倒虹管横穿电站尾水渠后与下游峡口村农灌渠相连接,直接用于峡口村等沿河1.2万亩水田的灌溉,并于坝址下游4.2公里处汇入沮河。
        现在,峡门口水库建有游乐码头,可坐船游览峡谷风光,还可以探访始建于清代的两个寨子,当地百姓叫张家洞和简家洞。没有修建大坝之时,需从山后翻山走小路才能进去,现
在可以直接坐船去,方便许多。张家洞位于沮河左岸的峡口村,简家洞则属于沮河右岸的甘河村。离开大坝约200米,几分钟就到了张家洞。水库的水平面刚好和洞口平齐,人下了船就到了洞口。张家洞为穹隆状的溶洞,外大内小,呈喇叭形状,洞前石块垒筑寨墙,洞内呈拱形,西南角残存房屋墙基,两侧洞壁上有人工开凿的榫眼,南、北寨门各1处,在洞北部约150米设一哨卡,洞长38米,最宽29米,最窄处不到4米。洞口有一段10米长用打制石条垒起的寨墙,其中一个寨墙已被水淹没,通向另一个寨门的绝壁小路也被水所淹没。据当地众讲,清代,洞寨由张姓人家居首修建,洞名由此而来。因对荆山地区流民和战争史有重要研究价值,张家洞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收录文物点。
        峡口村地处沮河河谷,河流造就的小型冲积平原赐予这个村子世代耕种的农业资源。农耕时代,除肥沃的土地,完善的农耕系统是保障粮食丰收的关键。清代《南漳县志》载:八百里的金南漳素有四十八大泉,七十二河堰之称。河堰就是灌溉农田的引水工程,许多大堰至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灌溉作用。峡口村就有三大古堰,分别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成的长乐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成的恒丰堰,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开凿的盈宁堰。200多年过去了,这些河堰至今仍灌溉下游的数百亩良田,泽被苍生。
        到了20世纪80年代,盈宁堰部分渠段被提水泵站替代,90年代又因集镇改造被填埋而消失。虽然盈宁堰不复存在,但矗立在汉三大桥和尚崖下刘家台的两通清代盈宁堰石碑,仍完好无损,默默守护着沮河河畔的一方良田。
        长乐堰部分渠段仍发挥作用。最好的当数恒丰堰,恒丰堰取永恒丰收之意,起自峡门口,经过高家大坪、新农村、徐家湾,过鼓擂岩到雁落坪、坞坪,再经百福头至南襄城(远安县辖),全长10余公里,灌田2000余亩。鼓擂岗山脚下河滩处的恒丰堰石刻,记载了这个水利工程的辉煌历史,让我们慨叹古人在农耕时代的用水智慧。
        沮河南岸200米处有座千佛寺,建于清乾隆年间,坐西朝东,墙体由大青砖砌就,墙头檐牙高啄,屋檐用各种花纹雕饰而成。至清光绪年间,这里香火旺盛达到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寺院房舍为依托改建了峡口中学。
        沮河航运带来商业兴盛,上可到保康马良镇,下可通远安县、宜昌市、沙市。清咸丰时期,峡口村建了一条街道,位于沮水与小河交汇处的九龙捧珠之地,整个街道坐北向南布局。街口有青石砌筑的城门,街道两边全部是徽派建筑风格的商铺,街长700余米,当时有商户130余户,经过数十年发展,成为航运业、造船业、商业、副食加工业、纺织业、小手
工业等各类行当集中的地方。相当繁华,一度被称为小汉口
        新的村民民居白墙红瓦沿沮河两岸布局,特别是夏季,雨过天晴的早晨,沮河水汽蒸腾,把整个峡口村以及附近的汉三等村落笼罩在云雾之中。远山和阡陌田野云遮雾障,村舍时隐时现。那雾有时像烟云滚滚,气势逼人;有时像瀑布飞渡,惊心动魄;还有青黛环绕,缠绵悱恻。太阳升起,云雾退去,天空一片殷红,又把峡口渊谷置于霞光之中,恬静怡情乡村田园,吸纳清新之空气,体味云蒸霞蔚之变幻,甚感惬意与舒心。
        《詩经·周南·关雎》出自沮漳河畔
        电视剧《战将》中韩先楚的兄弟关雎洲,在向别人介绍自己姓名时就提到出自《诗经》。《诗经》中《国风》,是指约15个诸侯国的民间风土歌谣。
沟水汩汩的意思        《国风》中《周南》总计11篇,《关雎》是南风之首篇,也是《诗经》之首篇。周南因在周王朝都城镐京、洛邑的南部而得名,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指方位,南方的意思。
        1976年,考古人员在远安县境内的沮河边洋坪镇南襄城村发现了楚国城址。《诗经·
风》中《关雎》写的就是沮漳河畔楚国之民谣。沮漳河入长江处有一地名叫关沮,位于荆州城东北郊长湖之南,现为关沮乡政府所在地。《江陵府志》载:关沮,古地名,由来亦不可考。据当地老人讲,过去该地名一直写作关雎,后来嫌麻烦才改写为关沮。沮漳河流域考古发现,该流域是华夏文化的渊薮之地,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文化相当发达,具备产生《关雎》的文化背景和基础。《关雎》为《诗经》之首篇,《论语》对《诗经》之诗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