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含反思
4 古诗三首
第1课时:学习《山行》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
  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山行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
  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自由背)
四、指导写字
  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
  1.填字,涂,说说你眼中的秋天。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
  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   
深秋美景
山行
    远景:寒山  石径斜  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赠  刘  盖  菊  残  犹  傲  君  橙  橘
  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秋词》 (唐·刘禹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
秋之美
赠刘景文
    荷    菊           
        橙    橘
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诗趣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
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
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
书:写
所见:所看到的
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
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