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常⽤写景⽅法
第⼀、写景的七种⽅式:
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情,有恨不直说恨,⽽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惯⽤的⼿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式各异,常⽤写景⽅式有:
【⼀】、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了然;也可以不从正⾯景物⼊⼿,⽽是从与其有关的侧⾯景物写起,来揭⽰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法结合运⽤,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居易《杨柳枝词》“⼀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软于丝。永丰西⾓荒园⾥,尽⽇⽆⼈属阿谁?”第⼀、⼆句运⽤正⾯描写的⼿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漠风尘⽇⾊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擒吐⾕浑”,第⼆句侧⾯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卷起红旗便于急⾏军来写战争的惨烈。再如刘禹锡的《⽯头城》“⼭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东边旧时⽉,夜深还过⼥墙来”,题为“⽯头城”,明显是写“⽯头城”,但诗歌不从⽯头城⼊⼿,却从⽯头城周围景物——⼭、潮⽔、⽉——⼊⼿,写出了⽯头城这⼀“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诗⼈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的⼀种写景⼿法。在这⼿法的运⽤中,诗⼈往往独出⼼裁,“每着⼀字”,⽽使“境界全出”。⽐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下门”的“推”“敲”选⽤,王安⽯《泊船⽠洲》的“春风⼜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些典范,在动词的使⽤上作了不少⽂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式,往往是在⼀种意境⾥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法,往往与衬托⼜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居秋暝》“空⼭新⾬后,天⽓晚来秋。明⽉松间照,清泉⽯上流。⽵喧归浣⼥,莲动下渔⾈。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诗⼈王维不愧描写⼭⽔的⾼⼿,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法之⼀。
诗⼈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的意境。第⼆联写物,“明⽉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光透过松枝洒遍⼤地;⽽“清泉⽯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体,构成⼀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喧”烘托⼭静,是所闻,
⽤“莲动”衬托⽔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
【三】、声与⾊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与颜⾊,这是诗⼈利⽤感官多⾓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上联是⼀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派愉悦景象,有声有⾊,构成了新鲜⽽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成双成对,呈现⼀⽚⽣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鹭在⾃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然成⾏。晴空万⾥,⼀碧如洗,⽩鹭在“青天”映衬下,⾊彩极其鲜明。两句中⼀连⽤了“黄”、“翠”、“⽩”、“青”四种鲜明的颜⾊,织成⼀幅绚丽的图景;⾸句还有声⾳的描写,传达出⽆⽐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形的、抽象的,⽽“⼀江春⽔”、“舴艋⾈”、“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通过联想或想像⽽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种浓溢的情思。如⾼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夜满天⼭”,诗中⼀⼆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
表⽰⾊彩的词语主要有两种类型,为记忆⽅便,我们姑且称之为“明⽰型”和“暗⽰型”。明⽰型的如红、绿、青、黄,⽩、⿊、紫、⾦、银等,⽽红⼜可同与之相同或相近的朱、丹、绛、⾚等互换,绿也可以⽤翠、碧来代替。暗⽰型的如“春⾊”“秋⾊”“残⽉”“昏灯”等暗点⾊彩的词语。在实际创作中,形象布局是很重要的,通过分析⾊彩词语,明确诗歌形象,可以为我们进⼀步掌握诗歌情感做好充分准备。
从⾊彩上描写诗歌景象有以下⼏个⽅法:
1、明确修饰对象以⼏句诗为例进⾏说明:
韦苏州⽈:“窗⾥⼈将⽼,门前树已秋”。⽩乐天⽈:“树初黄叶⽇,⼈⽼⽩头时”。司空曙⽈:“⾬中黄叶树,灯下⽩头⼈”。
明代谢榛认为:“三诗同⼀机杼,司空为优。”从⾊彩词语的运⽤效果上分析,司空曙的诗句写了⾬夜、昏灯、黄叶树、⽩头⼈,运⽤⾊彩描写,“⽩”“黄”是直接⾊彩,“⾬夜”“昏灯”是暗点⾊彩,作者善状⽬前之景,诗歌形象具体鲜明,⽆限凄感见于⾔表。司空之诗⽐韦、⽩多了夜⾬和昏灯两处暗点⾊彩的意象,为诗歌景象笼罩上黯淡凄迷的⾊彩。
王勃的⼀⾸《⼭中》,“长江悲已滞,万⾥念将归,况属⾼风晚,⼭⼭黄叶飞”。与司空曙的诗有异曲同⼯之妙。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派萧索肃杀之景,⼀个独⽴⼭中眺望长江肠断天涯的游⼦形象便跃然纸上。
再来看贾⾄的⼀⾸诗:春思⼆⾸(其⼀)草⾊青青柳⾊黄,桃花历乱梨花⾹东风不为吹愁去,春⽇偏能惹恨长其中的草⾊青青柳⾊黄⼀句所写的景物特点是明媚动⼈,⽣机盎然。这⾸诗中描绘的对象是柳,那为何柳⾊黄所表现的并⾮衰败之景呢?因为这⾥的黄所修饰的柳是春天的柳,正是带有⾊彩的词语所修饰的对象决定了景物的特点。所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着重带有⾊彩的词语所
2,谋划场景:山行描写了哪四种景物
仅仅凭借修饰对象来描写诗歌景像还远远不够,再让我们回到前⾯两⾸诗上来,看看司空曙的昏灯摇曳在何时,王勃的黄叶飘零在何地。夜⾬独坐,他乡漂泊都是诗歌描绘⾊彩再现的场景,即诗歌中设置的场⾯和情景,也可以是作者描绘⾊彩时交代的背景因素,是我们描述形象必须关注的对象。王昌龄的“寒⾬连江夜⼊吴,平明送客楚⼭孤”(《芙蓉楼送⾟渐》),诗中
的“夜⾬”飘摇在平明送客的情景中,“夜⾬”为平明送客营造黯淡冷清的氛围。
黄庭坚的“江湖夜⾬⼗年灯”(《寄黄幾复》),在江湖⽽听“夜⾬”,更增萧瑟之感。画⾯黯淡凄迷,不同于王维笔下的“渭城朝⾬”,同时⼜与上句桃李春风⼀杯酒的清新明丽形成鲜明对⽐。同样是写黄叶,苏轼的“扁⾈⼀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所设场景为归家途中。⼀⼩棹划向远⽅,尽处林⽊数点。⼈间⽄斧⽇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曾独往,何有解作挂猿枝。后⾯这⼏句所写之景应为他想象之景,他想象的画⾯的黄叶灿烂,明丽动⼈的江南⽔乡。
⽩居易在《忆江南》中有“⽇出江花红胜⽕,春来江南绿如蓝”那样热闹的景象,可他⼀但静静地发呆,便在《秋思》⾥写道:“鸟栖红叶树,⽉照青苔地”。此景虽有红叶相衬,可是⽩⾊的⽉光照在长满青苔的地上,还是让⼈倍感清冷寂寥。可见⽤同⼀⾊彩修饰同⼀对象,是不同的场景,使诗歌景象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满眼黄叶可以是天涯游⼦眼中的寂寥悲景,也可以是唱响归客⼼头的欢乐乐曲。满⼭红叶也可以是故⼈相逢的绚烂美景,也可以尽是离⼈眼中泪。这就说明,抓住⾊彩描写景物时,除了修饰的对象外,还有我们设置的场景。
3,诗歌的组合关系:
下⾯让我们从⾊彩词语的运⽤上来⽐较⼀下两⾸诗:绝句四⾸(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征⼈怨岁岁⾦河复⽟关,朝朝马策与⼑环三春⽩雪归青冢,万⾥黄河绕⿊⼭前⼀⾸诗歌描绘的是新绿的柳枝上黄鹂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下⽩鹭在飞翔的画⾯。柳枝新绿,黄鹂欢唱,晴空万⾥,⽩鹭飞翔。诗中“黄”“翠”“⽩”“青”四种⾊彩编织成⼀幅⾊彩鲜明,清新明丽的草堂春景图。后⼀⾸诗题为“征⼈怨”,通篇读完没有⼀个怨字,但处处弥漫着怨情。
⽤“⽩”“青”“黄”“⿊”四种颜⾊营造出肃杀凄冷的氛围,让我们体会到征⼈所怨究竟为何,征⼈远戌,离家万⾥,那深深的思念岂能不怨。此诗巧妙的运⽤⾊彩词语,收到“不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上述两⾸诗中的⾊彩词语各有⼀组,每个组合各有四个⾊彩词语,其中有三个相同,只有⼀个不同,但
是就是这个不同,决定了画⾯特点不同。这就是说,描写景物时除了注重修饰的对象,场景以外还要注重⾊彩词语的组合关系。更多的诗歌是通过两种颜⾊组成是画⾯来表现景
象特点的。两种不同的颜⾊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这种情况被称为“异⾊相衬”。
⽩居易笔下的《忆江南》,春花似⽕,⽣机盎然,春⽔荡漾,碧波千⾥,红花绿⽔交相辉映,景象更加绚丽夺⽬。⼏乎⽆需过多联想,江南绚丽春景已跃然眼前。古诗中常有红(暖)绿(冷)两⾊的映衬,“荆溪⽩⽯出,天寒红叶稀。⼭路元⽆⾬,空翠湿⼈⾐”(王维《⼭
中》)“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这些作者或以红衬绿,使绿更加突出;或以绿托红,使红更加耀眼。或红绿相互映衬,使形象鲜明,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异⾊相衬的描写⼿法,在杜甫的诗⾥常常可见,刚刚我们欣赏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就是运⽤这种⼿法的范例。还有“江碧鸟逾⽩,⼭青花欲燃”(《绝句》),“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也是这种情况。杨万⾥的“接天莲叶⽆穷碧,映⽇荷花别样红”,更是以这种⼿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有时候两种⾊彩不仅仅是相互映衬的关系,还有主次之分,⽐如杜牧的“远上寒⼭⽯径斜,⽩云深处有⼈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花”。这⾸诗描写的是⼭林秋⾊图,⼭路,⼈家,⽩云,红叶构成⼀幅和谐美好的画⾯,在这⾥,淡远的⽩云是⽕红的秋叶最好的衬托。
上⾯各例是⾊彩的明显对⽐,还有⼀种是暗含⾊彩对⽐的情况,初看不觉得,⼀加玩味,就会感到富有含蓄的意境美。钱起的“⽵怜新⾬后,⼭爱⼣阳时”(《⾕⼝书斋寄杨补阙》),两句都未明写⾊彩,⽽⾬后新⽵含翠,⼣阳在⼭见红,仍暗寓鲜明的⾊彩对⽐,突出画⾯的清新淡雅上⾯所讲诗歌都明显运⽤⾊彩词语,还有的诗歌只描写景物,不⽤颜⾊字,但由于各种景物的巧妙组合,在总体上形成了某种⾊调,因⽽也具有较强的⾊彩感。
如前⽂提及的“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王维《⼭居秋暝》),“明⽉”“⼭林”“清泉”“青⽯”是⼀组为⼈熟知的⾃然景物,它们的形态,⾊泽易于联想:皎洁的⽉光静静地泻在松林上,清清的泉⽔漫过青⽯淙淙流淌?⼀幅明净清朗的⼭⽔画尽显眼前。上述三个⽅⾯的讲解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在诗歌创作中把握景象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从⽽突破描写景象的难关。
在诗⼈笔下,⾊彩产⽣了神奇的魔⼒,⾊彩成为诗⼈的最爱。李⽩喜⽤“⽩”字,“⽩云映⽔摇空城,⽩露在诗⼈笔下,⾊彩产⽣了神奇的魔⼒,⾊彩成为诗⼈的最爱。李⽩喜⽤“⽩”字,“⽩云映⽔摇空城,⽩露垂珠滴秋⽉”,两个⽩字在⾊彩上分外渲染出⽉光的皎洁、云天之渺茫、露珠之晶莹、江⽔之明净。李贺则⼤胆运⽤各种艳丽⾊彩,成就其独特的冷艳诗风,“⾓声满天秋⾊⾥,塞上燕脂凝夜紫”,新奇浓重的⾊彩渲染黯然凝重的氛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