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2022/5上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反转新闻在近几年来频繁上演,
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生态健康和媒体公信力建设的一大阻碍。2016年底,“后真相(post-truth )”一词的火爆便印证了当下“人们对事件本身所持的态度或者情感超越事实占据主导地位”
的时代特征。因此,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面临缺失、媒体把关人作用弱化、信息在碎片化中传播、受众“情绪比事实先行”的信息处理方式等,都使得真相在到来之前变得愈发扑朔迷离,网络舆
论也越加难以控制,反转剧情一再上演,历经一波三折之后事实最终姗姗来迟。本文以后真相为切入口,以具有典型性的反转事件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
通过分析其反转过程与传播机制,力求对症下药,到规避反转新闻的现实路径。
理解后真相语境下的反转新闻
“后真相”
最初是个政治概念,自2016年入选《牛津词典》以来引起广泛讨论。很多学者认为,“后真相”的出现是对真相的一种预警,
真相也许仅作为一种话语存在着,它在当下被赋予多种范式,
也形成了研究领域的“信息—情感—关系—行为”
多维度研究模式。[1]虽然目前关于“后真相是产生于社交媒体时代”的这一说法存在争议,[2]
但不可否认,
传播学科领域内的“后真相”的到来与社交媒体的发达密不可分。一方面,在碎片化和海量化信息面前,
议题更换频繁,大众在应接不暇之际往往不屑于或难于付出时间、精力及金钱成本对接触到的事物去求证真伪,这也使得一些自媒体到了吸引眼球、赚取流量、趁机博得关注的机会,一些虚假新闻和谣言开始滋生蔓延;另一方面,后真相时代的网民更习惯用自己的偏见和主观情绪去对待传播中的“社会事实”,沉浸于自己创建的“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 )中,尤其是那些具有煽动性的刺激信息极易带动网民在网络空间逞一时之快,加速相对意见的表达,进而陷入舆论之争。
由此可见,后真相时代更容易产生反转新闻。社交媒体的兴盛不仅给反转新闻提供了主要的滋生土壤,
也给新闻的数次反转和舆论的生成提供了可用空间和多元渠道,经过不断发酵,最终倒逼真相到来。如曾引发社会热切讨论的罗尔事件(2016年11月)、榆林产妇坠亡案(2017年8月)、网红Saya 殴打孕妇(2018年9月)、疫情中的“双黄连事件”(2020年1月)等,公众跟随媒体议题的不断变换而频繁切换注意力,在将碎片化信息不断拼凑完整以及伴随多次反转的过程之后真相才得以呈现。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一种信息症候,反转新闻的产生在使新闻的真实性受到威胁之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损耗着媒体的公信力。如有学者在对反转新闻成因分析时提出,反转新闻所折射出的具有一定的公民对媒体和社会的信任危机感。[3]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传播机制
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因为事情重大且发生突然,经过网络包括官媒、自媒体、网络大V 、网民的发酵,最终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仅事发后前3天时间,
微博的热度值达就到了74.05,峰值热度是97.41。[4]值得注意的是,从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开始到消亡的6天时间里,
网络舆论经历了多次反转,真相在一次次反转中才逐渐得以呈现。从对这一案例的传播路径分析来看,其反转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5]
生成阶段:裂变传播。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事件发生,大约一小时后《北京青年报》率先发布此消息,随后中国之声、头条新闻等媒体陆续报道或转载,引起了民众及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由于微博的传播结构是
“个人中心+内容关联”,[6]
因此经过裂变传播,舆论不断发酵,
热度逐渐攀升,一时间全网报道量多达五百条。此时的报道特点是简短集中,多为转载且重点突出,即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坠江,事件开始被构建生成。不难发现,在网络环境中社交
后真相时代反转新闻的传播机制研究
———
以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例阴杜纪晓
摘要:近些年来反转新闻随技术进步日益活跃于互联网空间,不仅一次次冲击着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也加重了后真相语境
下公众对真相的质疑,同时反映出新闻工作方面存在的诸多漏洞。可以说,反转新闻的产生就是后真相时代的一种信息症候,真相在“观点和情绪”的指引下变得愈加扑朔迷离,难以界定。文章选取了2018年的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反转新闻的传播路径进行剖析,从而为新传播环境下到规避反转新闻产生的措施提供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反转新闻后真相重庆公交坠江事件传播机制
声屏世界2022/5
媒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报道及时、传播迅速、范围广泛、手段多样的优势。
表1:重庆公交坠江事件的传播路径
发展阶段:舆论反转。在事件传播阶段,“女司机”的出现瞬间把大众的注意力由本次事故的悲惨和伤亡情况转移到了对事故原因的关注及嫌疑对象的发泄上。从事发当日12时起,多家媒体例如《新京报》、环球网、海外网、澎湃新闻、网易新闻、《中国日报》等相继援引万州区应急办发布的消息“公交车坠江系轿车女司机逆行导致”,此消息一出被大量网络大V 、普通网民转发,引来众人对轿车女司机的强烈谴责
和谩骂,其丈夫甚至被,“女司机”“逆行”“高跟鞋”“被控制”等词汇也频频占据微博讨论榜首。直至当天下午17时左右,警方通报还原了事件真相,大众随即开始对女司机道歉,事件出现了第一次反转。可以看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网络空间同时也为大众“观点和情绪比事实先行”埋下了滋长的沃土,如果媒体把关不严或者没有权威发声,经过“沉默的螺旋”后那些非理性的表达将更加肆虐,进而占据舆论场顶端,对社会造成不良后果。
再次反转:爆发高潮。凯文·凯利曾说,
“唯一稀缺的资源就是人类的注意力”。[7]
在后真相时代,
在社交媒体的助攻下,公众情绪和视线一直跟随不断变换的场景而变换,媒介技术也在促进真相不断浮现。女司机被解除控制后,10月29日《成都商报》
发出的“坠江公交司机凌晨5点K 歌”的报道让公交司机成了新的众矢之的。
在大众开始对公交司机进行揣测、盲目定罪之时,公交坠江前正面撞车视频的曝光,最终揭露出案件发生的真相———
公交车里的女乘客为罪魁祸首,舆论被再次点燃,
事件随即再次反转。这体现了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从传播手段方面看,依托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文本表现形式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传播渠道变得丰富多元。从传播主体上来看,
非专业者参与新闻生产热情显著提高,促使舆论传播的生态不断发生颠覆性变化。
舆论消解,事实呈现。舆论场一次次掀起此起彼伏的“波浪线”,事实伴随着舆论被不断建构、消解和重构,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性。11月2号,万州市官方通报了公交坠江的真正原因,而此时的舆论也逐步恢复平稳,媒体与大众的“审判”对象转向导致事件发生的直接人:女乘客与司机。至此,关于此事件,事实呈现,原因明晰。而在这场事故之后,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类似事件的体心理、责任追究与赔偿、公民与媒体的职业操守、社会公共安全、网络暴力等相关法律问题和道德层面的思考。另外,从整个事件的反转路径也可以看出,“反转新闻”与常见的“失实新闻”“假新闻”等存在着本质区
别,[8]
无论是从内涵界定、危害比较还是治理方式上都不能一
概而论,而要分类应对,多措并举。“后真相”也并不是指真相不存在,而是存在于特定情境中的一种建构。[9]
反转新闻现象的再思考
在后真相时代,
反转新闻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社交媒体的繁荣,显示了公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热情;另一方面它也是信息碎片化与公众情绪化的产物,催发了网民的非理性表达,是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缺失的反映。反转新闻虽
然在一步步趋近真相,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巨大的,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公众认知错误、
媒体公信力丧失、谣言泛滥、网络暴力等时间
事件报道进展
10月
28日
10:08
事件发生:重庆万州一公交车在长江二桥与轿车发
生碰撞后坠江
11:15
《北京青年报》发布微博“重庆大巴车坠江,政府正组织救援”(后被众多媒体转载)
11:27《重庆青年报》称“据传事故是由轿车女司机逆行引起”(首先)
12:03
平安万州官方徵博发出事件通报
12时左右
《新京报》发文称“系一小轿车女车主驾车逆行导致”(被澎湃新闻、环球网、《中国日报》等报道转载)13时左右
打捞出第一具遗体,相关事故(大巴车车牌号,事故发生地点精确时间等)详情不断发布。(新华视点)14时
万州区市交巡警通报,私家车女司机邝某已被警方控制。(凤凰网等转载)
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疑似女司机坐在路边,脚穿高跟鞋”(《都市快报》)17时左右重庆警方通报:系公交行驶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撞击对向正常行驶小轿车后坠江。
20:05人民视频微博依据警方通报,演示动画还事故过程。10月
29日
8时31分
央视新闻微博发布车内乘客人数与救援信息。14时《成都商报》发布文章“坠江公交司机凌晨5点K 歌,4个半小时后出事”。(荔枝网等转载)晚上公交坠江前正面撞车视频曝光(网络发布)10月30日上午
事件报道进展
打捞工作持续进行,陆续打捞出九具遗体,伤亡情况仍在加重。(人民网)
10月31日凌晨
黑匣子被打捞出水。
23时28分坠江公交车被打捞出水。(人民网)11月1日18:48
截至11月1日15时,已到13名遇难者遗体,身份已全部确认,仍有2人失联。(徵博万州发布)11月2日
10:34
重庆万州公交坠江原因新闻通气会公布坠江原因:司机和乘客互殴致车辆失控。
人民网首先发布了黑匣子视频内容并说明原因,随后,平安万州也随之发布了坠江原因报告。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2022/5上
问题。纵然影视剧里的反转剧情引人入胜,
但媒介生态环境下的新闻反转却不能成为常态。近几年,重庆公交坠江等事件一再给人们敲响警钟,而避免反转新闻的发生亟需各方主体共同发力。
立法机关完善立法。信息来源多元化是多数反转新闻的特点之一,这其中既包括传统媒体的采访,社交媒体用户在社交平台上爆料,也有当事人及其亲属向媒体的主动爆料以及官方机构面向公众的公开信息,而不少反转新闻便由此诞生。另外,媒体追求时效性、受利益的驱动以及新闻核实机制的缺失,都
会促使新闻发生反转。因此,要保证新闻在生成阶段的真实,就需要立法机关制定严格的新闻发布和核查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从源头上规整新闻的发布传播秩序。自媒体平台加强监管。“两微一抖”及各类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信息发布主体变得复杂多元,
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帖、转发、讨论热点问题,也可以形成公众议题。
但是,由于技术和资本的各种限制、把关人和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
自媒体平台的信息往往杂而不实,“标题党”、虚假信息和谣言泛滥。尤其是当下,自媒体行业发布的文章质量良莠不齐,
低俗信息充斥其中,给原本处于信息爆炸状态下的民众增添了更多烦扰,
也给社会带来众多明显或潜在的危害。因此,对自媒体平台加强监控和管理是防止新闻失实和反转的重要举措。
传统主流媒体及时发声。近年来反转新闻的不断增多,使得公众对社会新闻逐渐产生了一种“坐等反转”的戏谑心理,因此在各大社交平台引来不少“吃瓜众”的围观,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真相传播,也使
新闻媒体的权威性逐渐丧失。传统主流媒体在新闻采访报道以及联系受众方面有着重要优势,面对不断发生的新闻反转现象,及时发声做新媒体时代的强力“意见领袖”,积极引导舆论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尤其是在网络信息真伪难辨、社会舆论混杂之际,传统主流媒体更应该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盲目跟风,更不能为了与网络新媒体“抢新闻”丢掉基本的职业素养。只有坚持高质量的报道,在舆论哗然中树立权威,及时发声,捍卫真相,才能避免在舆论冲突时陷入塔西佗陷阱。因此传统主流媒体要坚守职业道德,捍卫公道,守住主流舆论阵地。
网民提高媒介素养。在后真相时代,公众情绪的发泄成为促成社会舆论的重要因素。回顾以往诸多案例,如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罗尔诈捐事件、榆林产妇跳楼事件、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等,网民在这些事件的舆论传播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发挥着不可估计的反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闻发生反转。网络逐渐普及化以及社交媒体日益兴盛,新闻生产主体逐渐趋于平民化,然而网民个人
与体的归属关系、生活背景、受教育水平、性格特点、认知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众多差异,于是当媒体利用标签强化公众的刻版印象时,或者利用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手段营造某种气氛时,有些网民很容易被其轰炸式的信息搞得晕头转向,陷入迷惑,难辨真假,甚至丧失理性。因而,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培养公民的理性思维在由情绪化主导的后真相时代刻不容缓。
结语
媒介技术愈加发达,对促进社会进步越有益处,当然产生的负面问题也会越发凸显。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真实性仍然是新闻的生命。反转新闻现象的出现说明了社交媒体时代技术赋权下新闻生产主体的多样化和平民化趋势,也是公民拥有知情权和表达权的象征。但在后真相的语境下,当公众的情绪先于真相得以传播,它的产生会加重公众对真相的质疑,使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障。对于反转新闻,我们在积极探究其传播机制、把握其规律特征、多方协力避免反转新闻发生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探求贴合时代特征的规避路径。(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彪.后真相时代网络舆论场的话语空间与治理范式新转向[J].新闻记者,2018,(05):28-34.
[2]李铁锤.后真相:社交媒体时代的新现象[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11):241-247.
[3]刘国强,粟晖钦.新闻因何反转:受众误信的社会与媒介建构———基于反转新闻发生因子组合路径的定性比较分析[J].当代传播,2021,(02):76-81.
[4]张昉.从微博看突发事件中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以“重庆坠江公交车”事件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0):87-88.
[5]时间线丨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48小时.[DB/OL]封面新闻,2018-10-30.www.thecover/news/13
15374.
[6]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7]凯文·凯利.必然[M].周峰,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8]彭爱萍.“反转新闻”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之辨析[J].新闻传播,2016,(22):28-29.
[9]於红梅,潘忠党.近眺异邦:批判地审视西方关于“后真相”的学术话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08):5-24+126.
实践与创新
采编经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