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的悲剧命运
作者:杨丽萍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4期
作者:杨丽萍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以“女性强者”为视角,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中的女主人公白流苏这一人物形象,指出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支配、摆布,具有强悍的自救精神的特殊女性,她以自己的老练与智慧主宰着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婚姻竞技场上的胜者。流苏是一个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男权社会、腐朽的白公馆和她自身的弱点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倾城之恋》;白流苏;悲剧命运;男权社会
当20世纪的文学大幕徐徐下落时,让我们重新回首过去的这100年来的中国文学史,张爱玲的名字是那样不容置疑地进入我们的视野当中。的确,在百年的文学发展流程中,从来没有哪一个女性作家能像张爱玲那样备受非议,又备受瞩目。她那充满传奇彩的一生,特立独行的言行举止,以及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了解、接受和喜爱。她以漠然的
态度俯视世间的人情百态,以透彻的目光洞察浮世的风雨沧桑,以敏锐的心智感受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以凝练传神却又无限苍凉的笔触来描绘尘世间的男男女女。她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立,自成一体,难怪评论界有人这样评价她:张爱玲的作品是“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在生命历程中,张爱玲经历了从繁华到萧索的贵族文明的没落,体会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和生活的冷酷无情。她对浮华之后的衰亡有着更深的理解。特别是香港沦陷时,她对人生无定、生命脆弱的体验更深了,她的笔下演绎出悲凉的“传奇”,也“为女性文学掀开了女性心狱充满疮痍一角”。她营造了一个“心狱充满疮痍”的孤独无助的女性世界,她们的命运大多数都是悲剧性的。《倾城之恋》不仅抒写了虚假的情爱、自私的婚姻,而且展示了人生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是整个人类文明充满幻灭感的末世哀歌。白流苏,一个封建专制和男权社会的受害者,便是这末世之歌悲哀的歌者。
一、男权为主的社会是造成白流苏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在几千年以男权为主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女性普遍沦为男人的工具和附属物,她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被剥夺,束缚在家庭生活的狭小天地里,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并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白流苏费尽心机抓住了婚姻,赢得物质生存保障,可她却失去了自我,沦为生存的精神空虚者。
“女性通过婚姻获得一张长期饭票成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奋斗的终极目标。”
白流苏在香港见到了范柳原,一心想和他结婚,目的过于明确。范柳原一针见血地指出白流苏并不爱他,从这个意义上说“婚姻就是长期的”。白流苏被彻底羞辱了,她的想法被当场揭穿。尽管范柳原的话语有些刺耳,但戳到了她的痛处。她的种种迹象表明她除了结婚以外没有任何爱的念头,其婚姻梦也因此破灭。
当一纸电报把白流苏再次召到范柳原身边时,她感到自己完全失败了,她成了范柳原的。但“总之,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啊,管它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他给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这一点。她知道她可以放心”。
对白流苏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个无奈的妥协。依靠一个男人成为自己今后生活的依靠,
是男权社会压抑下女性无法选择的命运。
范柳原在白流苏成为他的情人后要到英国,他给白流苏租了一所大公寓。白流苏对他的走并不感到伤心,相反感到解脱,毕竟她只是为了一个家,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现在得到了。
“她走上楼梯去。空得好!她急需着绝对的静寂。她累得很,取悦于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他脾气向来就古怪;对于她,因为是动了真感情,他更古怪了,一来就高兴。他走了,倒好,让她松下这口气。现在她甚么人都不要——可憎的人,可爱的人,她一概都不要。”
白流苏的内心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她的心境,她可以不用做戏了,她感到无比的轻松,接着是无比的空虚。如何消磨以后的漫长岁月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痛!
柳原走后的第二天,炮火就响了。白流苏也在炮火中受到惊吓,在恐惧中她也想到了柳原,但已如同隔世般的渺茫。可见,所谓的感情是如此的经不住世事。正当在战火中无计可施时,柳原出现了。这场战争让他出国计划泡了汤,他接白流苏到了安全的地方。然而毕竟在香港,炮火就在耳边,就在这绝望中,两个自私的人终于“恋爱”了。“在这动荡的世界里,
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
出人意料的结果发生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终于结婚了,也和别人一样登报发出郑重的启事。白流苏获得了婚姻的保障,她成功了吗?她的命运从此真的改变了吗?
表面上看,白流苏在婚姻的较量中赢了,实质上是落入延续千年的封建传统的桎梏中,她不得不依附于拥有财产和地位的范柳原。这其中,白流苏根本没有恋爱的喜悦,有的只是孤寂、彷徨、不可靠和无所归依,是典型的郁闷型怨女,她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
二、昏暗腐朽的白公馆也是造成白流苏悲剧命运的重要原因
白流苏和丈夫离婚后回到白公馆,受尽白眼和兄嫂的侮辱,每日忍气吞声,终日不知自己前途。白流苏离婚多年的丈夫死了,兄嫂逼迫她回去做名副其实的寡妇,但遭到了白流苏的反对。面对冷漠的亲情,她感到自己真的无路可走。柳原是个花花公子,挥霍无度。但因
为出身问题没有一个幸福的家,父亲去世,他最终继承了遗产,却得不到整个家族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同被社会和家庭遗弃。可不同的是,柳原拥有家产,有丰富的物质基础做保障,而白流苏是个被兄嫂榨干了私房钱的一无所有的弃妇。
柳原本来是要介绍给白家七姑娘宝络的,却没料到柳原接二连三地请白流苏跳舞,这让全家更加瞧不起离婚在家吃闲饭的白流苏。直到那时,白流苏似乎领悟到了什么,她好像从柳原那里到了几分自信。她听着屋外嫂子们的咒骂,却不再像过去那样发抖或者气得说不出话来,而是开始镇定,开始不惊慌,不心疼了。“她把烧焦的火柴丢在烟盘子里。今天的事,她不是有意的,但是无论如何,她给了他们一点颜看看。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已经完了么?早哩!她微笑着。”被娘家人逼得走投无路的白流苏似乎到了自信,看到了生命的亮和曙光,她决定用她的前途下注,为自己赌一个未来。
在白公馆这个腐朽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白流苏遭受家人排挤,除了嫁个有钱有地位的人没有更好的出路。在柳原身上白流苏看到了希望,她拿出百分百的智慧和精力去攻守“爱情之战”百里弘毅怎么爱上柳然的,最后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全了她。
三、白流苏的悲剧命运也和她自身性格有关
白流苏在长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影响下,已形成了物质上依靠男人的奴性心理,这种心理痼疾使她难以摆脱逃悲剧命运。她处心积虑地去赢这场婚姻之战,她获得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但失去的却是一个女性的整个精神世界。她在婚姻的围城中继续咀嚼着人生的悲凉和无奈。
小说最后写道:“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白流苏在婚姻的围城里继续演绎着人生的苍凉。她获得了想要的物质生活,但她会被囚禁在以物质为城墙的城堡里,在无尽的空虚和无聊中消磨时光,失去青春,失去美丽的容颜,最终失去自我,失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勇气。而她想要的真正幸福永远是那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她的命运无疑是悲剧性的。这就是张爱玲冷眼看俗世所看到的女性命运,一种无法摆脱的悲剧性命运。这种命运如恢恢天网一样,让每一个有奴性思想意识的女性无处可逃。
白流苏的悲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众多女性悲剧性命运的缩影,同时也真切传达出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深深悲哀和思考,我们从中领悟到最悲怆的人生。
读了这篇小说我们像是听了一曲封建没落社会的挽歌。我们也好像窥见了作者思想深处灰的阴影,在此小说描写和出版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有多少我们民族的英雄儿女投身到为祖国为民族的自由独立而抗争的伟大斗争中,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甚至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和小说人物中的自私,猥琐,在个人小天地的挣扎相比,不是一个鲜明的对照吗?这也许就是张爱玲作品不能成为时代文学主流的一个原因吧。
参考文献:
[1] 任亚娜. 鲜艳而凄怆,苍凉而深长——读《倾城之恋》探析张爱玲小说世界[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 2007,(11) .
[2] 高娟. 张爱玲《倾城之恋》解读[J]. 山东社会科学 , 2003,(03) .
[3] 魏红梅. 影印在墙上的爱情——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J]. 电影文学 , 2007,(12) .
[4] 李乐. 由《倾城之恋》看张爱玲笔下女性的生存困境[J]. 宿州学院学报 , 2004,(02) .
[5] 吴小雪. 《倾城之恋》的悲剧意味[J]. 科教文汇(下旬刊) , 2007,(08)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