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课时)
第三单元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2.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导入,资料助读,整体感知,品读、探究第一段内容和写法。
教学步骤:
导入
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几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生与死、利与义这些问题的呢?《鱼我所欲也》将会给我们提供满意的答案。
一、简介常识,资料助读。
(一)走近作者。
提问:大家在预习时可曾了解本文的作者?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jí)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以后最有权威的儒家大师,他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 的学说。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哲学思想的中心是“性善”论,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的主要是《孟子》一书。
(二)了解背景。
提问:有谁知道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王纲解体,孔崩乐坏,处士核议,百家争鸣,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文化学术空前发达,于是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采的散文作品。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是孔子以后影响最大的儒家大师。孟子所说的“义”,本是儒家学说中重要的道德范畴之一。他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源于孔子“仁义”的思想。本文就是孟子这种思想的具体阐述。
(三)标题解说。
导入:大家在预习时可曾理解了本课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示:
题目“鱼我所欲也"是编者所加,对先秦文章,后人多取第一句话作为标题。“鱼我所欲也”就是说:鱼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作者以鱼为喻,通过鱼和熊掌的比较,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完成预习题的情况:
预习题1:文中那句话可以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预习题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说的?这跟“舍生而取义”有什么关系?
明确:“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羞恶之心"说的;“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照“义"的原则行事。
预习题3:孟子认为“羞恶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种,这是他的“性善论”中的一个观点。查资料,了解“性善论"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嫩、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导读第1自然段。
1.疏通词句,翻译本段。
布置:结合下面提供的注释(多媒体展示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第1自然段。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23)贤者(24)有是(25)心(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
【注释】(1)亦:也。(2)欲:喜爱。(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4)舍:舍弃。(5)取:选取。(6)甚:胜于。(7)于:比。(8)故:所以,因此。(9)苟得:苟且
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10)恶:厌恶。(11)患:祸患,灾难。(12)辟:通“避",躲避。(13)如使:假如,假使。(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15)莫:没有。(16)则:那么。(17)凡:凡是,一切。(18)得生:保全生命。(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20)辟:一作“避”。为:做。(21)而:但是。
(22)是故:因此。(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25)是:此,这样。(26)心:思想。(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
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2.布置: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段意。
明确: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
3.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明确:“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4.追问: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
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5.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中的“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6.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中的“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明确:这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7.提问:“故患有所不辟”中的“患"指什么?
明确: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8.提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明确: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9.布置:请简要说说本段的论证过程和运用的主要的论证方法。
明确: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本课所涉及的文学常识,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了第一段的字词句的含义,翻译了第一段,理解了第一段的内容,赏析了第一段的写法。关于第二段的内容和写法及全文的主旨、写作特点等,我们将通过下节课的进一步品读来掌握。
我有一物生得巧 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是本心 正反论述:义重于生
得出结论:人都向善
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