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藏虎:刘贺时代老虎饰物的文化含义
古墓藏虎:刘贺时代老虎饰物的文化含义
一洗闲愁十五年
8小时前
来源:光明网  作者:王金中(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威风凛凛的老虎是造型最多的动物之一,数量仅次于龙。从形象上看,有雄虎、雌虎、子母虎;从动作上看,有奔虎、卧虎、食兽虎;从材质上看,有玉雕虎、铜铸虎、漆绘虎;从艺术手法上看,有错金虎、浮雕虎、圆雕虎,千姿百态,各式各样。为什么一座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古墓中承载着那么多老虎形象的饰物?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弄清这个问题,对于人们深入了解汉代民俗文化的特点,以及海昏侯刘贺父子真实的内心世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来自远古的图腾
老虎头上都有王字吗
近期发掘的海昏侯墓园1号墓正北的5号墓,是刘贺之子刘充国的陵寝,棺椁中出土了两件琥珀,造型都是卧虎,属于微雕作品,血通红,小巧玲珑,一大一小,呆萌可爱(图1)。同样的琥珀微雕在刘贺墓中也有发现,由于实在太小,公开展出时只能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图1
这种精巧的琥珀卧虎,当初是串起来作为贵重的佩饰,经常戴在主人的身上。例如1号墓中发现的琥珀卧虎,就位于刘贺的腰部位置,是与玉质黄钟律管、玉带钩、玉书刀和玉觹(xí,音习)等放在一起的(图2)。估计在下葬的时候它们装在一个囊袋里,紧紧系在刘贺的腰间。而刘充国的那件琥珀卧虎也是在他腰部位置上发现的,只不过是隐藏在一个小小的漆盒内,同小玉尊、小玉钫等一起出土。这就说明刘贺父子俩对老虎的造型是非常喜爱甚至是崇拜的。
图2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虎与龙一样,都是远古时期的原始图腾,是传统的吉祥物。我国自古就是
一个多虎的国家,《山海经》中记述“有虎”、“多虎”的山脉,约有十余座。那个时候,在中华大地上的东北地区有西伯利亚虎;华中、华南地区有中国虎,也称华南虎;西南地区有印支虎和孟加拉虎。直到今天,这几种老虎在中华大地上仍有踪迹,只是因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捕杀,现今野外老虎的数量就更少了。古代金文中的“虎”字,至少有26种写法(图3),间接反映了那时老虎分布广泛,种类也比较多。
图3
新石器时代早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敬畏自然的力量,常以一些凶猛动物作为图腾加以崇拜,如虎、龟、熊、鹰等具象动物和龙凤、天禄、麒麟等形象动物。而猛虎是百兽之王,在古代一直都是力量、威猛、霸气的象征,自然成为众多部落选择和依托的精神图腾,并在长期的生活中赋予它以更深刻的文化内涵。迄今一些历史悠久的民族如彝族、白族、藏族、羌族、土家族、怒族等,仍然以猛虎为图腾加以崇拜。西北古老的羌族在唐蕃时仍称自己是虎的传人,西南哀牢山原住民现在还供奉着“母虎始祖”像。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部落形成联盟,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具有地域特的原始文化所催生的不同图腾也在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比如,辽河流域以龙、鹰为主要图腾,但
红山文化中玉虎仍受着某些部落的崇拜;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的大眼睛神面纹及兽面纹,就蕴藏着虎图腾的因素;石家河文化的圆雕虎头,已是长江中游虎图腾的代表;凌家滩文化的双虎头玉璜,更是淮河流域虎图腾的难得实证;西南滇文化的虎噬兽玛瑙圆雕,突出了古代动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台湾卑南文化“双人顶虎玉玦”,也明显受内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中虎图腾的影响。可以说,来自远古的虎图腾在中华大地上逐渐演变为一种最广泛、最重要的文化渊源。
图腾,作为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现象,一旦形成,便会以吉祥物的形式世代相传,同时被人赋予更多的灵性。5号墓出土了一件镶嵌着玛瑙、绿松石的青铜带钩,钩背用阴线雕刻着一只完整的猛虎,而钩纽上还刻着另一只威严的虎头,显然,这件虎头带钩是为了给使用它的主人带来平安。1号墓的车马坑中出土了许多车马器,如车辕首、车轭首、车衡首、车轴头等,上面都装饰着活灵活现的虎头(图4),预示着保佑主人出行会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图4
二、勇猛顽强的化身
提到猛虎,人们自然会想到许多成语,如虎虎生威、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视眈眈、生龙活虎、虎啸风生、虎背熊腰、虎略龙韬、虎跃龙腾、虎踞龙蟠、卧虎藏龙、虎踞鲸吞等等,都是形容百兽之王——猛虎的八面威风。因此,古代称勇武之臣为“虎臣”;称勇猛之将为“虎将”;称勇士为“虎贲”(bēn,音奔),以其“若虎之贲走逐兽,言其猛也”。就连调兵遣将的兵符上也刻着猛虎,称为“虎符”。
海昏侯墓中出土的兵器不多,但在一件丹画盾上,用油漆彩绘出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匍匐身躯,高昂头颅,怒目圆睁,青面獠牙,威猛异常(图5)。盾牌,属于防御性的武器,其上绘制老虎,显然是为了在抵挡刀、、剑、戟的同时,以猛虎增威,达到阻嚇敌人的目的。海昏侯墓中还出土了一件玉雕“双虎噬彘”,两只凶猛的老虎死死咬住野猪的头和背,野猪拼命挣扎,但无法摆脱落入虎口必死无疑的命运(图6)。据分析,这件玉雕是玉具剑的剑鞘顶端的剑珌,缺失的一角是佩带玉具剑跪坐时,经常着地磨损而形成的。在进攻性的武器上,出现老虎的形象,代表着搏斗时如同猛虎下山般地勇往直前。
图5
图6
在刘贺生活的西汉时期,人们崇尚老虎的威猛,同样崇尚打虎的英雄。那时,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李广射虎”的故事。
汉武帝时,抗击匈奴的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百姓。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主动打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朦胧。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状如蹲,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卧虎形巨石。仔细一看,镞已入石。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惊叹不已。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李广,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后人称李广为抗击匈奴的“飞将军”。
在海昏侯墓中出土了一套四件卧虎形青铜镇,其功能是压住坐席的四个角,保持席面平整。与其他青铜镇相比,这套卧虎镇造型粗犷,结构简单,工艺一般(图7),但为什么会受到刘贺一家的青睐,甚至死后还要带入主人的坟墓中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卧虎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李广射虎”的故事,从而给人带来威严和力量。
图7
其实,与李广敢于打虎一样,刘贺也喜欢通过斗虎锻炼自己的意志和勇猛精神。在他当皇帝被废黜时,大将军霍光给他罗列的一条罪状,就是“驾法驾,皮轩鸾旗,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意思是刘贺坐着带有“皮轩鸾旗”的皇族马车,跑到未央宫外的北宫、桂宫,驱驰游览,“弄彘斗虎”。弄彘,彘是野猪,弄是耍逗,耍逗野猪大概就像如今的斗牛一样;斗虎,指与老虎面对面地相搏斗。据说,在汉代的皇家园林——上林苑中,就设有斗兽场,各种野兽被分门别类地设圈饲养,其中就有“虎圈”、“彘圈”等等。兽圈上建有楼阁,以便王公贵族们观赏。《汉书》中记载:“上幸虎圈斗兽,后宫皆坐”。可见,这是一种对抗性、危险性、剌激性极强的娱乐活动。已经当上皇帝的刘贺以此为乐,说明他一身是胆,鲁莽无畏。当然,古代“弄彘斗虎”并非人与兽单打独斗,而是有猎狗参与,有安全措施。河南南阳一块汉画像石就表现出这种人与虎搏斗的真实场景(图8),画像中一勇士正在徒手与猛虎相搏,虎竖尾咆哮而来,捲起一阵狂风,一头野猪紧随其后,勇士拉开架势,大声怒吼,握拳相向,而他身边的三只猎狗一边狂吠一边冲向老虎和野猪。虎的矫健,人的剽悍,狗的机敏、猪的憨态,刻画得真实有趣,惟妙惟肖,有声有,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气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