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yú]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加下画线字注音。 
①尊君在?________  ②诺,期返而。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                  ②相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与之食________                ④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刺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視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
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居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注】①吹豕之法:吹豕,即吹猪,吹豕之法是指屠户杀猪的时候,为了剥皮方便,往往在猪的一只脚上割出一个小口,然后用嘴对着这个口吹气,直到猪皮与肉分离。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担________                ③一狼其中________
③狼苫中探爪入________                ④直不能屈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遂负之以归。
(3)乙文段中有一句话与甲文开头写屠户处境的内容相对应,这句话是“________”。   
(4)两段选文都表现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点?   
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恭从会稽还
    王恭从会稽还,王大看之。见其坐六尺簟  , 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à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物:多余的东西。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因恭________
求耳________
(2)“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翻译,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可以把一条跟我的相比吗?
B.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
C.可以让我拿一条吗?
D.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
(3)从王恭对王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的人。   
4.课内阅读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本文选自________,六年级第二学期所学的古文________也出自这本书。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3)下面句子中“杞人忧天”这一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许多科幻书对地球的前景都抱着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科幻书中所描绘的情景就会成为可怕的现实。
B.只因为被拉黑的人数少,就觉得制裁不文明旅游者没有除恶务尽,那是一种典型的杞人忧天。
C.日本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今后50年内诞生30名左右诺贝尔奖得主”的目标,针对此事韩国媒体用了杞人忧天来形容。
D.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会中心主任李韬葵在文章中称,担心是杞人忧天。
5.课外阅读 
橘树
    陕西刘公,为兴化令  , 有道士来献盆树,视之,则小橘,细才如指,弗受。刘有幼女,时六七岁,适值初度。道士云: 此不足供大人清玩,聊祝女公子福寿耳。乃受之。女一见,不胜爱悦,置诸闺房,朝夕护之惟恐伤。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简装将行,以橘重赘,谋弃之。女抱树娇啼。家人绐之曰: 暂去且将复来女信之涕始止。又恐为大力者负之而去,立视家人移栽墀下,乃行。
    女归,受庄氏聘。庄丙戌登进士,为兴化令,夫喜。窃意十余年,橘不复存;及至。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问之故役,皆云: 刘公去后,橘甚茂而不实,此其初结也。更奇之。庄任三年,繁实不懈;第四年,憔悴无少华。夫人曰: 君任此不久矣。 至秋,果解任。
    异史氏曰: 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其实也似感恩,其不华也似伤离。物犹如此,而况于人乎?
(选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①兴化令:福建兴化县县令。②绐(dài)之:哄骗。③墀(chí)下:台阶下的空地。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问之役________        ②更之________
③憔悴无华 ________        ④窃十余年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暂 去 且 将 复 来 女 信 之 涕 始 止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刘任满,橘盈把矣,是年初结实。
②橘其有夙缘于女与?何遇之巧也。
(4)有人认为,蒲松龄志异小说以超现实的情节反映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结合《橘树》加以具体说明。   
6.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徐以养比,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  , 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孙枝蔚《示儿燕》)
(注释)①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②遑:闲眠,空闲。③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④孙枝蔚:清初诗人。
(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①非学无以广才  广________  ②淫慢则不能精  励________
③意与目      去________  ④然贫家有此器  止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
(3)这两篇文章都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两者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甲)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乙)文强调学习时要“________”。此外,(甲)文还重点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   
(4)你从(甲)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7.文言文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十二章》)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①吾日省吾身 ________
不习乎________
疏食________
几点入伏④非淡泊无以志________
与日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诸葛亮提出的“君子之行”包括哪几点?   
(4)两文内容上都强调了古人对治学的重视。
(甲)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乙)文主要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
8.阅读蒲松龄的《狼》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