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的时间_三伏天的由来与时间整理
到了七月份,一年中的三伏天也即将随之降落,这个时候高温难耐,而且还闷热潮湿,人们的身体健康在这个时候也会受到肯定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伏天的时间_三伏天的由来与时间。盼望可以关心大家。
三伏天的时间
初伏: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所以三伏天一共有40天。
三伏天的由来:
(一)“三伏天”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
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并不肯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肯定消失在“中伏”,甚至不肯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的确是盛夏酷暑的时候,要留意防暑降温。
(二)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古人规定: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洁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从夏至开头,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假如立秋日及其后两天消失庚日,则中伏为10天,否则中伏为20天,于是消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状况,且大部分年份都是40天,下一个三伏共计30天的年份是2031年。 几点入伏
入伏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洁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头,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
夏至与立秋之间消失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消失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消失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消失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状况。三伏天的时间
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