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简介及作品
梁实秋,1903一1987原名梁治华,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
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
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1923年
踏青的唯美句子发朋友圈8月赴美留学,取得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26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南
京大学前身、国立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任外文系主任。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英语系教授。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1915年梁实秋考入清华学校。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1920年9月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发表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1年5月28日于《晨报》第7版发表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
个税申报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国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学院Colorado College留学。
1924年到上海编辑《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1925年任中国海洋大学第一任外国语学院系主任。
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
1930年在当年7月,南京政府教育部决定改国立青岛大学为国立山东大学,并于
1930年9月30日正式任命杨振声为国立山东大学原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便邀请梁
实秋包括闻一多、梁实秋、张煦、洪深、李达、老舍、游国恩、沈从文、吴伯箫、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王普、博鹰、王恒守、任之恭、王淦昌、王统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到山
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当时江青在国立青岛大学即山东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
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流
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1]
1975年同韩菁清结婚。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他是中国国家社会党党员,否认文学有阶级性。早期梁实秋专注于文学批评,曾委婉
的斥过冰心散文,坚持将描写与表达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作为文学艺术的文学观,批评
青椒炒鱿鱼
海南旅游注意事项鲁迅翻译外国作品的“硬译”,不同意鲁迅翻译和主张的苏俄“文艺政策”,主张“文学狠狠心说分手
无阶级”,不主张把文学当作政治的工具,反对思想统一,要求思想自由。这期间和鲁迅
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梁实秋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也曾
把他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从1927年到1936年,论战持续了八年之久。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幸逝世,对垒式论战也自然结束。
从文学创作的主体来说,梁实秋认为文学是天才的创造。梁实秋一再说,“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天才的独创”,“文艺是少数天才的独创”,“大多数人就没有文艺,文
艺就不是大多数的”。并且在梁实秋看来,不但创作的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天才,就是鉴
赏文学也是极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最高的艺术只能少数人能了解……艺术自有许多的
等级,所以艺术的鉴赏亦有很多的等级。”对于一般民众的文艺要求的满足,梁实秋给他
们安排了说书、唱戏、通俗文学作品等艺术,因为他们的知识只能理解这样的作品,他们
也只对这样的艺术感兴趣,至于伟大的艺术作品,想莎士比亚的戏剧,歌德的《浮士德》,那自然只
有伟大的艺术家们才能欣赏、体会。梁实秋看到了不同的艺术主体对艺术有不同
的要求,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梁实秋的错误在于夸大了天才等英雄人物的作用,完全忽
视了广大人民众在艺术创作和接受中的作用。天庭特派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