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第40卷第9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ep.,2019
Vol.40No.9
“相互主体性"与高远东的鲁迅研究
—
—评《现代如何“拿来”》
田晓雨欢乐颂谁和谁是一对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摘要:“相互主体性”是贯穿高远东鲁迅研究的概念。高远东的鲁迅研究以“相互主体性”为资源思考历史和当下,真正把“相互主体性”这一概念变成了“动词”。“相互主体性”意义上的
“卡里斯玛”、“相互主体性”对“主从关系”的克制,以及“相互主体性”作为一种立场的可能性,
先进基层党组织构成了这一概念的三个层面。
关键词:相互主体性;卡里斯玛;主从关系;高远东;鲁迅研究
中图分类号:1210.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19)09-0069-05
《现代如何“拿来”》是高远东鲁迅研究的论文合集,所收三辑以“现代如何’拿来’”为贯穿的总问题,时间跨度近20年,大多是高远东置身于社会、文化、思想变革语境中对于当下的思考,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故事新编〉研究》以鲁迅《故事新编》为研究对象,思考鲁迅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态度;第二部分借“相互主体性”厘清和解决“现代性”的有关问题;第三部分则是对“自由主义”与“新左”论争的明辨。其研究“以鲁迅为方法”,直面启蒙内部存在的矛盾,思考“启蒙”在新世纪的思路,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当下性。
激动的反义词>三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一、“相互主体性"意义上的“卡里斯玛"
高远东在“”结束、恢复高考的第三年进入北京大学读中文系本科。作为60后学者,高远东并不是“”的当局者,但却是“”中的边缘者,“”的威权政治构成了60后_代沉重的青春记忆。经历了噩梦般的“”,“新时期”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宛如“梦幻期”⑴,一切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现代化”成为“新时期”的主题。“知识分子”从当年的“臭老九”一跃而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冈懦”,恢复名誉,受到社会的尊重。
但一切并非如此平滑和统一。“”是被否定和封存的国家记忆,但是,在经历过“”的个体的知识分子心目中,“”记忆是生命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对“”发生的原因—
—“封建残余”的反思催发了“新启蒙”,知识分子重新发现“五四”并试图从“”的思想牢笼中挣脱,实现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或者用“心灵辩证法”来实现“心灵探寻”,鲁迅成为了知识分子反思自身的镜子,于是,“启蒙者”鲁迅的形象从被偶像化的“革命家”鲁迅那里逐渐浮现出来。只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启蒙的对象,他们抓住“启蒙”,进入“启蒙”,却发现自己面对的不是“愚昧的国民”,而是面向自身,“新启蒙”成为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启蒙。
网名符号进入“启蒙”也意味着重新面对“启蒙者”鲁迅曾经面对的困境,一切在“三家论”鲁迅中被遮蔽的、被定论化的东西在新的语境下重新考量。高远东以鲁迅晚年作品《故事新编》为研究对象,观照“立人”思想在其中的投影与变异。作者在《前言》中写道:“对我而言,80年代是一个做梦的年代,青春不仅饱满、充盈了人的生命,而且也会把年轻人的妄想合理化”。在《现代如何“拿来”》中的《<;故事新编〉研究》《鲁迅的可能性》《立“人”于东亚》《未完成的现代性—
—论启蒙的当代意义并纪念“五四”》几篇中,不同于钱理在《心灵的探寻》中所具有的警惕、反省
和抉心自食,高远东的语调在理性反省中透露着自信。对“启蒙者”鲁迅反思不仅是高远东作为知识分子对主体性的要求,其背后的热肠是知识分子意图承继鲁迅,重新面对“启蒙”,担当起“立人”责任的使命感体现。高远东力图在鲁迅晚年的历史“演义”小说中寻贯穿鲁迅一生“立人”
疯狂猜图成语收稿日期=2019-03-11
作者简介:田晓雨(1995-),女,山西忻州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69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