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本蕴藉
收稿日期:2012-10-20
作者简介:张丽娟(1970-),女,黑龙江五常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法研究。宋喜坤(1971-),男,黑龙江鸡西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项目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哈尔滨《文化报》启蒙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张丽娟宋喜坤
鲁迅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本蕴藉
摘要: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才会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鲁迅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成为阴森恐怖、欢愉美好、无聊无奈、绝望麻木、虚伪自私的各世界的象征。走进鲁迅作品中的月亮世界,理解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对解读鲁迅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月亮意象;鲁迅作品;情感蕴藉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3)03-0052-04(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月亮本身只是一个客观物象,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使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容和感情彩的文化载体,成为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它已经成为一个在特定生活场景中反复出现并因此引发出某种固定情绪和习惯性联想的程式化意向。荣格将这一现象解释为人类心理深层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他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1]月亮意象正是由于积淀了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心理,因而成为承载中国人情感的载
体,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在人所接触的自然万物中,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了”,[2]月亮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作品中的意蕴是那么的丰富,月之美,月之情,无不感染着文人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心”。中华民族的月亮情结绵延古今。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月亮依然照亮文坛,开现代文学之先河的鲁迅,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的描写月亮。在其笔下,月亮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蕴藉。
月亮意象出现在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中,其中小说里最多。在33篇小说中有12篇出现了月亮(这其中包括无月之夜)意象,超过了全部小
∗∗∗第33卷第3期绥化学院学报2013年3月Vol.33No.3
J ournal of S uihua Univers ity
Mar .2013
52
优秀党务工作者事迹材料. All Rights Reserved.
说的三分之一。其中《呐喊》占6篇,《彷徨》和《故事新编》各占了3篇,而且在《社戏》、《奔月》、《白光》、《孤独者》等作品中,月亮意象多次出现。月亮意象在鲁迅小说中出现频率之高,篇幅之多,形式之多样,绝非偶然现象。这一现象表明,鲁迅作品中的月亮意象背后隐藏着鲁迅灵魂深处的某些情愫。
月亮意象在鲁迅的小说中,无论是有月之夜,还是无月之夜,都有很丰富的表达,按照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所起作用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五类:
八字排盘怎么看
建造师考试时间1.阴森与恐怖的世界
月亮意象在《狂人日记》中被鲁迅用西方现代主义方法做了全新的诠释,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月亮意象被开发出新的涵义。美好的月光与人的癫狂相反,月亮照出了恐怖与危机四伏的漆黑世界,是狂人内心惊恐与无助的反应,同时月光也照出了吃人者的虚伪与狡诈。《狂人日记》中对月光有两处描写: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3]
这两处描写,既写有月之夜,又写无月之夜。有月之夜中“月”,象征着狂人清醒的精神世界,是彼岸。月光象征着启蒙,使狂人清醒。而无月之夜,因没有月光,狂人则跌进了混沌和黑暗。
同样写“吃人”,《药》则用无月之夜来映衬那个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3]这虽然是无月之夜,但实则是有月之夜的尽头,是月落后、日出前的夜,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就在这无月之夜,先驱者夏瑜被害,华老栓却买下蘸了他的血的馒头。想要救人者的血,却被他所要救的人舔食着,咀嚼着。救人者的被害,却被他所要救的人们欣赏着。凄凉的黑暗的后半夜发生的故事,令人窒息,阴冷可怖。无月之夜,象征着启蒙的迷失和失败。
在这个阴森与恐怖的世界里,鲁迅用黯淡的调勾画了这个世界里悲凉的人们。鲁迅始终是一个勇敢而清醒的智者,他毅然向这个世界发起挑战,如勇士一般冲向黑暗,以韧性的战斗精神坚持和黑暗“捣乱”。
2.欢愉与美好的世界
鲁迅书写的是旧世界,但有时却写得很明朗、优雅,其实这是另有一番深意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3]
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动感鲜活的、寂静辽阔的世界,是一个美丽活泼,充满幻想,敏感自然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两个天真的少年抛开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礼法和束缚,两颗心因为自然的需要而碰撞在一起,展示了作者对人性美的渴望,对纯真生活的一种追求。小说《故乡》中对月的描写让人们看到未来生活的美好,这也是作者对月亮所做的为数不多的亮着墨。这样的表达在《社戏》中也可见到: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这是一幅优美朴素、淡泊醇厚、欢快愉悦的江南水乡风情画,作者用优美的水乡月夜风光来衬托孩子们的美好纯洁的心灵。
鲁迅以儿童的视角,用欢快的笔调勾勒了这一幅美好世界的图景,虽幽远而淳朴,但毕竟是一种期待,
一种憧憬,给人以希望和振奋。这温馨的故乡记忆,也让读者看到了他对广大中国农民所怀有的深厚情感。因此,他能满怀深情地去书写美丽而宁静的江南水乡,深入骨髓地去揭露农民灵魂深处的恶疾与苦痛。
3.绝望与麻木的世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是最早开始思考和探索国民性的。对“国民性”的批判贯穿他一生。鲁迅特别善于揭露国民性中的劣根性,诸如奴性、保守、愚昧、自私、麻木、守旧、绝望等。在《阿Q正传》中,代表澄明的精神世界的月亮隐去
53
. All Rights Reserved.
了,人们的愚昧和麻木便彰显出来。这一夜没有月,未庄在黑暗里很寂静,寂静到像羲皇时候一般太平。[7]在这无月的夜晚,阿Q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之路,而此时他还浑然不知,未庄的所有人与阿Q一样,不知道灾难即将降临,因为麻木的人们生活在无边的沉沉的暗夜里。
小说《孤独者》中第一次出现月,“圆月已经升在中天了,是极静的夜”。这月夜是宁静深沉的。这“圆月”和“极静的夜”出现在“我”和魏连殳这两个孤独者充满矛盾困惑的对话之后,此时的“我”和魏连殳都已
心如止水,如同静夜的月光——
—死寂、惨淡,没有了往日的躁动和波澜,无望地近乎麻木。挂着一轮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
[4]这一轮明月非但不能使夜晚明亮,反而使夜晚更加阴冷,让人分明感觉到圆月“散出冷静的光辉”里隐藏着绝望。同样的月在《白光》中也同样出现:
寓在这里的杂姓知道老例的,凡遇到县考的年头,看见发榜后的这样的眼光,不如及早关了门,不要多管事。最先就绝了人声,接着是陆续的熄了灯火,独有月亮,却缓缓的出现在寒夜的空中。
空中青碧到如一片海,略有些浮云,仿佛有谁将粉笔洗在笔洗里似的摇曳。月亮对着陈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来,当初也不过像是一面新磨的铁镜罢了。而这镜却诡秘的照透了陈士成的全身,就在他身上映出铁的月亮的影。......他突然仰面向天,月亮已向西高峰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 (4)
陈士成对科举的执着已近乎麻木和病态,他总是在暗夜中被白光驱使,所以在不到二千字的叙述中作者三次写到月亮,月亮从“出现”、“照透”到“隐去”似乎就是陈士成从麻木到绝望到死亡的轨迹。
鲁迅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伟大作家,他以苍凉、峻切的笔锋勾勒了中国近代的民生众相。农民的愚昧麻木,知识分子的苦闷绝望,是鲁迅对这个民族唱出的一曲哀凉的挽歌。
地震时如何保护自己4.无聊与无奈的世界
《补天》中女娲说过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无聊过”,这最能代表鲁迅在神话历史小说中刻画的悲剧英雄羿、女娲、眉间尺的心态,他们的英雄光环都消失在无奈与无聊中。
天边的血红的云彩里有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如流动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并不理会谁是下去和谁是上来。[4]
女娲以艰辛的劳动创造了人类反被人类辱骂,“裸裎淫佚,失德蔑礼败度……”,女娲的无奈和烦恼正如不知“谁下去和谁上来”的“生铁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与“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茫然而无所适从。同样,这种无奈也出现在《奔月》中:
幸而月亮却在天际渐渐吐出银白的青辉…圆的雪白的月亮照着前途。…只见那边是一轮雪白的圆月,挂在空中,其中还隐约现出楼台,树木。……然而月亮不理他,他前进三步,月亮便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却照数前进了。[4]
作为英雄。羿射掉九个太阳的辉煌神勇气概早已荡然无存。生活在平庸凡俗中的羿满足不了妻子嫦娥的要求,昔日有着师徒之谊的逢蒙居然恩将仇报,连月亮也不理他,月亮照出的是羿满腹的无奈,空虚,无聊。
与女娲和后羿不同,《铸剑》中的月具有启蒙和预示的作用。
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4]
月光虽然皎洁,但月夜始终渗透着一股阴森的复仇气息,眉间尺优柔寡断,当他的内心为折腾老鼠而彷徨时,“月”出现了,那皎洁的月光似乎正将他对鼠的复仇软化。眉间尺对老鼠之死的忧郁,预示着他复仇行动的悲剧结局,一个复仇英雄的无奈的终结。
《故事新编》“借古事的驱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5]鲁迅大胆地质疑了个体生存的意义和现状,在神话故事中,在快意恩仇里,隐含着作者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的理性认识。5.虚伪与自私的世界
鲁迅在其作品中无情地嘲弄丑恶的事物,把
54
. All Rights Reserved.
批判的笔锋直指人物内心最深处、最本质的一面,犀利的笔锋如明亮刺眼的月光一般照透人物灵魂最肮脏最虚伪的阴暗隐秘之处。如《弟兄》:对面的寓客还没有回来,照例是看戏,或是打茶围去了。
但夜却已经很深了,连汽车也逐渐地减少。强烈的银白的月光,照得纸窗发白。[4]夜深人静之时沛君开始思考由弟弟的病入膏肓所带来的一切问题,如何维持家计、供孩子们上学、筹办丧事等,所有的一切都在折磨着沛君,“银白的月光”照出了纸窗“发白”的本,其实隐喻的是沛君被弟弟的病情照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本——
—自私自利,至此暴露了“弟兄怡怡”的虚伪。描写知识分子虚伪自私的《肥皂》中,也有月的参与:
他看见一地月光,仿佛满铺了无缝的白纱,玉盘似的月亮现在白云间,看不出一点缺。[4]四铭为了满足自己对乞丐女的意淫买了一块肥皂,言语之中流露的那种贪婪的欲望暴露一个伪道学者的真面目,正如鲁迅写月亮的虚无一样,“无缝的白纱”一般的月光和“玉盘似的月亮”将四铭的虚伪和假道学的面目照的一览无余。
除小说外,鲁迅的散文和诗歌中也有月亮的描写,如在《秋夜》中,月亮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帮凶出现的,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天空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4]
夜的天空阴冷、阴险、阴毒,同时又虚张声势,厉内荏,无私无畏的枣树坚韧顽强地战斗,将夜和月亮刺得吃不消,终将要隐退下去。
汪晖曾说:“愈读鲁迅的文章,愈觉得他深刻”。的确,通过深入的文本细读我们发现如前文所分析,鲁迅对月亮的描写绝不是简单的自然环境描写,无论是有月还是无月,不管是圆月还是残月,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灵魂深处被压抑的焦躁,被憋闷的孤独。在挣扎与抗争中,鲁迅艰难而执着地行进。
怎么去日本留学月亮意象在鲁迅作品中以其哲人般的思索出现,鲁迅用月亮意象给我们解读了那个社会的人生万象,以此来唤醒沉睡的民族记忆中被压抑的生命力。作为一个精神的追求者,鲁迅的月亮意象犹如洞穿了民族灵魂的犀利眼睛,在阴沉的世界里撕毁了虚伪和假善,又给未来一个希望的光亮。虽然古代文人对月亮那种“温柔的狂热”到鲁迅笔下已成为冷峻的思索,但这理性思索的光辉却把中国文人的月亮情结推向了颠峰时代。鲁迅是勇于反思中国人精神的思想家,是致力于改造中国人精神的革命家,是痛心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文学家。虽然“我们民族有幸拥有了鲁迅,但要真正理解与消化他留给我们的思想文化(文学)遗产,还需要时间。”[6]鲁迅生活在黑暗而充满斗争的年代,他用生命的光芒划破了晦暗的夜空,我们民族的苦难、挣扎、彷徨、呐喊都灌注在他的笔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个心理躁动的社会,当快餐文化和网络文化蒙住了人们的双眼,人们那颗脆弱的心灵已游离了精神的家园,我们需要寻和守望一片精神的净土,我们期待深邃的思想和文化来填补浮躁的记忆,我们更期待深刻地去理解鲁迅,走近鲁迅。
参考文献:
[1]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121.
聚美优品广告词改编
[2]裴斐.诗缘情辨[M].重庆: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6:193.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1:422-423,440,477,564-566,521. [4](卷一)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卷一):98,543-544,364-367,418,53,136,54,163.
[5]查国华,杨美兰.茅盾论鲁迅[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40.
[6]钱理,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9.
[责任编辑高方]
55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