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
网络新媒
一、微博概述
微博(网络潮语用“围脖”),简而言之,就是微型博客,用户的每条博文都必须在140个字符(不同的微博网站限定的字数可能不同)以内,超过则无法发布成功。另外,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或者QQ等途径来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视频到微博上。
微博起源于美国,它的开山鼻祖是博客技术的先驱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Ab vious公司于2006年推出的Twitter服务。①而中国大陆第一个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是类似于Twitter的饭否网站。该网站是由校内人人网的创始人王兴于2007年5月建立。从2007年第一家微博网站建立至今,中国微博创业大致经历了两个热潮。第一次热潮的代表网站是饭否、叽歪和嘀咕等;第二次热潮是以2009年5月,以同学网宣布进入微博客领域为标志,紧跟其后宣布上线公测或内测的有6月份的follows,7月份的贫嘴和8月份的新浪微博。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微博已经进入了很多网友的视域,2008年6月1日,滔滔注册用户过4000万;同学网海内外的注册用户也超过1500万;到2010年3月,新浪微博的用户数已拥有500万户,居四大门户网站之首。网易、搜狐、腾讯微博由于上线时间不久,用户数与新浪相比仍很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新浪微博网罗了大量的娱乐明星、企业高层和媒体精英,并在“微博广场”有名人们的“人气关注榜”、“草根人气榜”、“1小时话题榜”、“名人推荐”、“热门转帖”以及“热门评论”,将最热门的人和事件告知它的用户,从而方便用户选择关注对象,迅速地从大量的微博中到最新、最炫的信息。
微博有如此众多的用户,可以说与网友开放的心态是分不开的,但是光这一点
是不行的。人们接触了微博之后,只有在
发现了它的有用性的前提下,才会继续使
用它,甚至依赖它。一言以蔽之,就是它必
须要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要能满足或者激
发“脖友”们的各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拥
有持久的活力。
二、功能强大成亮点
“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如何使用
大众媒介以及大众媒介如何满足受众需
求两个角度研究媒介与受众的关系。②本
文则着重研究后者,即微博作为大众媒介
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哪些功能来吸
引和满足它的受众的。这些功能也是微博
备受瞩目的原因。
首先,是记录和表达的平台。世界上
最早的微博网站是Twitter,Twitter的意
思是喋喋不休、叽叽喳喳以及鸟鸣声,第
一波中文微博网大多取类似的名称,如饭
否、叽歪、嘀咕和滔滔等。这些名字生动地
表述了个人对日常生活、事物和思想进行
漫不经心的记录和表达。这可能是微博最
基本的功能。相对于博客而言,微博的使
用门槛更低、更方便,自然,大众化的潜力
也更大。博文要有相当的长度,并且要有
逻辑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所以更新博文
新浪微博评论不了对于博主来说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而微
博客的写作则随意得多,你可以在140字
符的范围内写很有深度的东西,跟踪某个
新闻事件,写写小评论,但更多的是写些
所见所闻,对生活发发感慨,抑或仅仅是
告诉你的“脖友”们你现在在干些什么,让
他们随时了解你的动态。“微博发展的初
期,自言自语,仍然可以成为许多用户的
使用起点。”③正如新浪微博的宣传语:随
意记录生活,即使只是1句话、1张照片、
1个链接;随时随地发微博……
其次,是交友平台。“脖友”们即时的
互动为这个记录和表达平台锦上添花。笔
者的微博在注册的第11天中,就有了19
位Fans。这些人会为笔者的微博写评论,
还对笔者提出的问题及时地做出答复。我
们彼此素不相识,但是在这样一个平台上,
我们建立了新的、与现实生活不同的人际
关系,大家坦诚交流,可以讨论很严肃的
学术问题,也可以只是简单地分享娱乐。
这些让我们体验到了交流的乐趣,并且觉
得个人价值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第三,是名人及时跟踪器。曾经,名人
开博客是一种时尚,新浪博客就聚集了大
量的名人,并有名人博客点击率排名。而
现在,新浪微博再次发挥了它的名人效
应,利用大量的名人资源,在不到9个月
(2009年8月至2010年3月)的时间里,
居然吸引了500万的用户。在新浪微博
上,有许多一线的影视明星、行业精英开
微博,也有大量关注时事、才华横溢的草
根“舆论领袖”频繁地编织“围脖”。因为简
单方便,随时随地可以写微博,名人们经
常在微博上发布他们的最新消息,有不少
还是即时讯息,并且是独家的,这让他们
的Fans大为惊喜。更让Fans欢呼`雀跃
的是“围脖”往往是名人们本人织的,而不
是像博客那样,被怀疑是他们身边的人代
写的。于是,Fans觉得自己能与偶像们亲
密对话了,他们纷纷在微博上跟踪钟爱的
偶像,只要轻轻点击“关注”,无需名人们
的同意,这一点弥补了其他信息发布形式
的不足,使用户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最后,是公共信息展橱。虽然传统的
媒体以及门户网站、论坛等都在发挥着传
递公共信息的职能,但是,由于微博有着
独特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独特的操
作模式,人们能够在这里获得很多不一样
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的兴起
■刘红平曹君如
【摘要】近来,微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了社交网站的新宠,也成为了四大门户网站比拼人气的新的撒手锏。本文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探讨网络媒体发展中的这一新现象,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来
解释微博的功能与其受“脖友”青睐之间的关系,并论述了微博所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新变革。
【关键词】微博使用与满足互动定制新闻
268
《新闻世界》
从芙蓉到天仙妹妹,从励志哥到凤,一个个传奇似的人物悄然走红网络。芙蓉凭着在清华BBS上的帖子红遍大江南北;励志哥在猫扑上的自我炫耀也成就了他鼓噪一时的名气;凤“经典语录”在天涯论坛的迅速传播奠定了她的大红大紫。可见她们的走红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仔细审视这些网络红人的走红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从芙蓉到凤,其自我炒作的方式如出一辙:大放厥词、拍写真、上娱乐节目、相亲等。这些手段被网络媒体毫无保留地加以复制并刻意渲染,将其“丑态”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大众面前。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不但把丑作为传播对象,而且还通过审丑这一策略手段来实现媒体自身利益的获取。在审丑过程中,大众尽情的嘲笑、怒斥、攻击、辱骂、恶搞,当种种情绪得以释放之后,大众最终形成了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审丑疲
劳”。
何谓“审丑疲劳”,其意指人们对现实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越来越麻木
冷漠,甚至美丑颠倒,以丑为荣。尤其是网
络时代的到来,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
一、网络传播中的审丑对传统美学意
义上审丑的颠覆
丑,美的对立面,可以视为怪异的、不
合常规的,使人心理上产生恐惧、怜悯、厌
恶情绪的事物。而美学意义上的丑不是指
真正意义上的丑,它通常是成为审美的对
象来发现丑中之美。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饕
餮,个个面目狰狞且带有几分神秘感。这
些奇特的纹饰要么是珍禽异兽,抑或是魑
魅魍魉,总之要给人留下一种怪异的感
觉。但是在今天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社会
里,它们却能够被人们所认可接纳,并使
之成为审美的对象,来展现远古时代的特
有神秘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学家们
是以艺术的眼光来判断丑的价值,获取其
中之美。所以,美学意义上的审丑实际上
是审美的一种异化,是审美较高层次上的
体现,是以丑衬美,通过外表的丑陋来追
逐其内在的美丽。这种微妙的心理在《庄
子》中得到了极好的印证。《庄子》全书塑
造了诸多怪异的形象:臃肿的散木、断了
腿的申徒嘉、长相奇丑的哀骀它等等,庄
子通过对他们外形丑陋的描写是为了赞
赏丑中之美以及内心高尚的道德品质。当
形式丑与内在美相结合时,就产生了一种
独特的美。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网络传播中
的审丑却在消解这种从审丑中获得的美
感。在网络传播中,针对丑的角、现象,
媒体将这一切原生态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余帅
【摘要】网络传播的兼容并蓄以及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各种信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在网络上横行无忌,给大众带来了严重的“审丑疲劳”。本文试结合当下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典型案例就如何认识“审丑疲劳”及其表现、成因给予了简单分析,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念引导大众,同时也为自身发展创立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审丑审丑疲劳网络媒体传播
网络新媒
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比其他渠道的更快、更有个性,或者更具体,更集中。比如,第一时间发布的独家消息——
—杰克逊的死讯、李开复的辞职等;再如,4月14日的青海玉树地震,地震发生后,新浪微博上就有大量的关于玉树地震的信息,“脖友”们组织了地震祈福活动,为灾区人民祈福,还在微博中大量转帖,帮助寻失散的亲人,以及组织募捐,报道救灾、赈灾进程和明星、志愿者们的相关动向,可以说各种信息应有尽有。另外,“广场首页”中的“1小时话题榜”更是展示了公共信息的动向。
所以,微博能够满足不同人的共同需求,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求,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人们接触它之后,因为需求得到满足而进一步接近它、宣传它,在某个时间段内成为它的固定用户。
三、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如果说海量的网络信息早已让我们
从全盘接收媒体信息转变为主动“拉取”
信息,那么,微博的出现则将网民拉取信
息的主动性展现得更加充分。还是以新浪
微博为例,当我们成为其用户时,我们可
以在“广场首页”选择或者在搜索引擎上
寻我们想关注的人,打开它的微博网
页,点击“关注”,这样你就成了他(她)的
Fans,而不用对方的同意,他(她)在此之
后更新的所有的微博,都会自动显示在你
的首页上。所以,只要我们一打开自己的
微博,我们关注的那些人的信息就会全部
进入我们的视域。
当下,微博的发展在中国又迎来了一
个新的高峰,那些已经涉足微博的门户网
站和社交网站纷纷在抢夺用户资源和探
寻微博的盈利模式,以期能在此领域大有
作为。总之,微博因其强大的功能赢得了
网友们的青睐,成为了个人发出声音和获
取信息的有重要场所。■
参考文献
①李华、赵文伟,《微博客:图书馆的下
一个网络新贵工具》[J].《图书与情报》,
2009年第4期,P78
②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
大学出版社,2004,P163
③赵金、罗会祥等,《微博预测》[J].
《青年记者》,2009年11月上,P55
(作者:均为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08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269
《新闻世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