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行为发展及其特征——讲义
一、攻击性行为概念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是针对他人的敌视、伤害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那么,在0-3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婴幼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有哪些特征?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这一时期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征
1.首先我们来了解下攻击性行为的出现。20世纪30年代,一批发展心理学家就曾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许多观察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至少在婴幼儿出生后的第二年,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社会性冲突就开始了。霍姆伯格的研究观察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之间的行为大约有一半可被看作是破坏性的或冲突性的。他还发现,随着婴幼儿年龄的增长,婴幼儿之间的冲突行为呈下降趋势。到2岁半,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冲突性交往只有最初的20%。
2.第二个特征表现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频率和时间上:1984年有研究者系统研究了前50年里的婴幼儿冲突行为发展的报告,并对这些报告中的数据作了换算,结果发现,年龄在18.4-62个月之间婴幼儿的冲突行为发生的平均频率为每小时5-8次,而冲突行为持续的时间一般为31秒左右。
攻击类型转换3.第三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形式的变化。20世界早期的一些研究人员还以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为区分标准研究了婴幼儿侵犯形式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婴幼儿在2-4岁间,侵犯形式发展的总的倾向是身体侵犯逐渐减少,言语侵犯相对增多。
4.第四个特征是攻击性行为的性质,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30年代早期的一批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早期的冲突不含或少含敌意性动机,不具备特定的社会意义;另一种观点则肯定婴幼儿早期冲突行为的社会意义,认为婴幼儿之间的冲突包含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与以后各年龄段中婴幼儿之间发生的侵犯性行为相互作用是相同的。幼儿在冲突中不仅关心空间和物品问题,而且还会因同伴的行为是否违反社会规范等问题而发生争吵。
三、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于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许多学者和流派有着不同的意见。生物本能论认为,争斗和攻击是人与动物的本能;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是个体遭遇挫折后产生的;认知学习理论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攻击者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以及观察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的形成并非单一受某一种因素的影响,而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0-3岁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动机和性质不同于人生的其他时期,其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引起别人的注意;验证自己的力量;模仿;无聊,能量不能发泄。
四、0-3岁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应对策略
研究表明,3岁时爱打架的宝宝,5岁时仍然爱打架;6-10岁时攻击性的多少将预示着10-14时打架、嘲弄、戏弄他人、与同伴争斗的倾向性。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措施,对0-3岁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合理有效地引导、干预和矫正。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为婴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美国婴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指出:与其运用惩罚来矫正婴幼儿的侵犯行为,不如通过创设环境来矫正其侵犯行为。首先,抚养着要为婴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榜样,做到言行一致,以身
作则;其次,为婴幼儿提供营养丰富的食品、足够的空间、合适的玩具和运动器材等,满足婴幼儿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中的各种需要,促进他们积极情感的产生;再次,帮助幼儿注意观察和实践人际互助,向幼儿渗透交往规则,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并且鼓励他们与别人交往。
2.正确对待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首先,家长和教育者要让孩子明白攻击性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果孩子生发了攻击性行为,父母可以马上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很不喜欢你打人的行为”等,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应该说清楚是针对侵犯这一行为的不满意,而非孩子。其次,让孩子认识到攻击性行为的后果,通过移情来教育。比如,让幼儿听听被侵犯者的痛苦的声音,看看其痛苦的表情,让孩子自己来想象被侵犯后的感受;再次,对攻击性行为采用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对孩子的行为表示冷漠、不理睬,在一段时间内不理他,直到他自己平静下来。
3.引导婴幼儿使用情感宣泄法。不良情绪压抑到一定的程度,超出了阈值,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难以甚至是不可控制。因此,成人应教会婴幼儿用各种合理的方法来宣泄体验到的侵犯性情感,做到“疏”而不“堵”。需要提醒的是,不能让幼儿通过摔打物品的方式来发泄其内心的
不满情绪,因为这样的宣泄不一定能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可能还胡在其宣泄后习得更多的攻击技能,产生更加强烈的攻击倾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