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1
    —课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下册有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诗如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让同学们理解了诗面意思后,反复朗读。当学完诗文在学后质疑时,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这首诗从题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别诗,是作者
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诗却都是写西湖美景的,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与赞美,那么题目和表面诗文看起来似乎没有关系,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这样成诗呢?面对学生的疑问,我事先没有充分的考虑,便先肯定了她的这种质疑精神,告诉她等老师回去仔细研究后再给你做以解答。
    下课后,我仔细查阅了教师用书,上边并没有详细交代。是呀,小学五年级以前也学过了几首送别诗,比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无一不在诗文中对题目中的离别含义有所体现,而惟独《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在表面看来题目和诗文没什么关联,于是我便在网上进行了大量的查阅,其中有一个网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对这首诗有如下诠释:
    净慈寺外,携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飞扬,并行漫步的足迹悠然未失,林阴丛中,惊起的飞鸟尚在盘旋;相交的知己,此时却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车马早已远去。手仍举着招摇,他还能否看见?他乡路远,一别不知又何年。唉!千般万般不如愿,更添离别思念。
    独坐湖边,不觉生艳阳。微风拂面,满湖荷叶频频变,远上接天,似思念无垠无边;朝阳撒金,红荷金装别样艳,曼舞翩翩,恰友情花开胜当年。故友已远,新人未来,怎知天不从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擞,青山依旧在,花开花落情不变。
    闲吟:千年古刹,小树林阴,盛夏鸣蝉闲,莲叶无穷碧;故人西去,一别千里,凭湖怅离情,荷叶别样红。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诗文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与诗题的关联也不难理解,看似没有关联,其实关联无处不在!正由于今朝的离别,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同。”
    我颇赞成水月心的见解,于是便把此说法与学生一同交流,学生认可。
    如果您还有其它的解释,请不吝赐教!诚谢!
    /user1/dahaixx/archives//.html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本课更多资料!
古诗比较阅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篇2
    学习目标
    1、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 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湖光水月人留恋打一字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读懂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听音乐(放松,让学生投入)
    2、 学生说说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师:你们的感觉都没错。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事物都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音乐可以有喜怒哀乐,画画可以抒发感情,不同的物品在不同的人眼中有不同的样子。就像我们学过的杨万里的《小池》,诗歌中荷花就因为蜻蜓的存在而飘逸出一股灵气。荷花以其高贵、典雅,出污泥而不染而受到多少文人墨客的喜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荷花写颂歌,或将荷花比作芙蓉,所以有出水芙蓉之说,曹植更把荷花比喻为水中的灵芝。杨万里也是其中一位爱荷之人。今天我们学习的一首古诗也是继《小池》后杨万里所写一首咏荷诗。
    二、 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要求把古诗词读准。指名读。
    2、(小组活动)每人在小组内说一句诗歌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如果有不明白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要求:组长协调、组员认真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