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蔬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农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蔬菜生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狠抓基地建设,基地区域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蔬菜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使得我市蔬菜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产销联动,价值驱动和科技推动,市场日趋繁荣,产品丰富,生产规模有较大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全市涌现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技术新、机制灵、效益好、带动力强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和满足城镇居民吃上“放心菜”做出了积极贡献。为进一步搞好蔬菜产业,根据我市蔬菜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结合产业现状,我们组织有关人员对我市蔬菜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市蔬菜发展方向和对策。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蔬菜产业现状
(一)、建立了一批初具规模的蔬菜专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邹城市委、市政府把蔬菜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常抓不懈,蔬菜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25.96万亩,其中温室大棚1.59万亩,大、中、小拱棚5.77万亩,露地菜18.6万亩,蔬菜总产32.27万吨,总产值73300万元。蔬菜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了以看庄镇、峄山镇为主的马铃薯、大葱生产基地;以香城、田黄、张庄为主的香瓜生产基地;以石墙镇、大束镇为主的西瓜基地;以城前镇、田黄镇为主的越夏番茄生产基地;以太平镇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为提高我市蔬菜产量和质量,先后在北宿镇、中心店镇、大束镇新建山东IV型(寿光型)温室100余座,平均亩产值达4万元,新型温室的建设,提升了我市蔬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为了提高我市蔬菜整体质量,以“安全、营养、卫生”为出发点,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有机、绿、无公害蔬菜产品生产,先后建成了圣香源有机蔬菜基地、石东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及大束水河的邹城市有机蔬菜基地三个,建成绿蔬菜生产基地6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2处。看庄镇被评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北宿镇西落村被评为“济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同时,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食品认证,截止目前,我市通过了蔬菜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02个;绿食品认证19个;有机蔬菜认证2个。
(二)、高投入、高技术、高效益的温室蔬菜生产初具规模
近几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地区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山东大葱种植技术,不断加大蔬菜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加快了高产、高效设施菜的发展。以遮阳网遮光、降温、防暴雨的夏秋抗灾设施和以日光温室、塑料棚、地膜等抗低温冷害为主的保温设施迅速积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的蔬菜设施栽培模式。现全市建有山东Ⅰ型、Ⅱ型等各类冬暖型日光温室1600多个,主要集中在千泉、北宿和太平等几个镇街。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
(三)、新品种的引进和新技术推广力度加大
近几年来,我市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市栽培的蔬菜有茄果类、瓜类、薯芋类等十四类300多个品种,花品种较为丰富,同时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蔬菜生产基地的良种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彩辣椒、珍珠番茄、脆皮甜瓜、极品西瓜等新品种已遍布在我市蔬菜基地试验、示范推广,收到较好经济效益。同时根据我市蔬菜生产实际,推广应用了先进适用新技术15项,其中重点推广了配方施肥、秸秆生
物反应堆、绿防控病虫害等几项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温室蔬菜的单产、品质和效益。通过组织无公害蔬菜生产宣讲团、绿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多元化开展技术培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食品宣传,不断提高广大菜农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意识。几年来,累计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1801场次,培训菜农16.06万人次,印发宣传和技术材料16.71万份。
二、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经营粗放,产品质量不高。
蔬菜的生产、流通仍处于粗放型的发展阶段,仍在按照数量规模型的发展模式惯性增长,还没有从根本上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优势主导产品不突出。虽然品种多,但大宗菜、低档菜品种面积大,而名特优新品种、高档精细菜面积小,没有形成质量优势和规模优势,特别是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外销品种优势。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小,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拳头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蔬菜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推广较差,管理粗放,产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同时菜农素质差、劳动生产率低下,严重影响蔬菜产品质量,降低商品价值。
(二)、市场信息不灵,农民盲目种植较为突出。
农村基层干部和菜农多数信息意识淡薄,对市场需求多样性、季节性和多变性缺乏及时的了解。菜农在生产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也出现“菜贱伤农”现象。如今年春季的甘蓝事件,主要原因是缺乏信息服务,缺乏订单种植,产品质量不优。菜农在生产中还是以追求产量的增加为主要目标,不注重蔬菜品质的提高,绝大多数菜农的无公害意识还较低,这与绿食品的要求和对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还有很大差距。品种杂而不特。我市蔬菜种植主要有黄瓜、西红柿、白菜、西葫芦、土豆、菜豆等30余个品种。菜农在选择品种上思路不宽,注重有限的大路菜,品种少而全,特品种不突出。
(三)、扶持力度不够,管理跟不上。
首先蔬菜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多数蔬菜生产基地基础设施不配套,日光温室、大棚等设施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蔬菜生产基本处于粗放经营状态。与此同时,蔬菜的科研推广、加工流通、农用工业等发展缺乏物质支撑,优惠政策、资金扶持较少,服务环节相对薄弱,直接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后劲。其次科技支撑体系不强,蔬菜技术人员较少,镇街基本没有配备蔬菜专业技术员,这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限制因子。蔬菜产业要发展成为一个强
大的产业,也应象粮、棉、油大宗农作物一样,有一套完备的科技知识普及推广体系,用科技支撑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三、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及对策
(一)、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
建温室生产蔬菜效益高,但投资较大,并要求菜农有较高的栽培管理技术水平,因此,温室蔬菜的发展应强化规划引导,优化区域布局。应根据各镇街具体条件,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地方特,因地制宜地合理规划,在北宿、太平、中心店等地理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有种植传统的镇街做好高标准新型温室的规划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利用新建以及旧棚拆除重建等方式规划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有特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温室蔬菜生产基地。在看庄、峄山、香城等镇重点发展拱棚、地膜覆盖等瓜菜生产,做好马铃薯、甜瓜、大葱等蔬菜生产。在城前、田黄、张庄等丘陵山地较多的镇,充分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发展越夏番茄、浅池藕等夏菜生产。使全市蔬菜生产形成合理区域布局。
(二)、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全面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温室蔬菜生产中要根据市场需要和茬口安排推广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用量,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先进技术应用。在日光温室瓜菜生产中继续大力推广茄果类及瓜类嫁接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绿防控病虫害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我市温室蔬菜生产中的新技术含量,减少化肥、农药在蔬菜上的残留和污染,提高蔬菜产品品质,促进全市蔬菜生产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加强温室蔬菜技术创新与推广,挖掘优质高产效益潜力
目前,不同镇街、不同农户间的温室蔬菜生产发展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温室黄瓜、番茄、茄子亩产量还很低,只有5000-6000公斤,是我市高产记录的1/5-1/4。这主要是优良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程度不同造成的。今后要重点创新并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室蔬菜专用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综合高效利用模式、膜下暗灌(或滴灌)、平衡施肥、物理诱杀防虫、连作障碍防治等温室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措施,蔬菜技术推广部门大力开展新型温室高效益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最大限度地挖掘优质高产高效潜力,提升我市温室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根据不同镇街、不同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明确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和农民对技术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示范和推广已有研究成果,编写培训教材,对广大菜农开展分层次的系统培训。有关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防控技术、合理施肥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一些先进实用新技术,应作为主推技术列入培训内容,通过系统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提升我市蔬菜生产中的技术含量,为我市温室蔬菜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基础。
(五)、努力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员服务队伍。目前蔬菜技术专业人员紧缺,可以通过转岗培训、外派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等办法解决。力争用2—3年的时间达到市里有专门的技术培训服务机构,重点基地乡镇有专职蔬菜技术服务人员。科技服务重点抓好新技术推广、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骨干产品生产中优良品种定性推广、菜农的科技知识普及培训、新技术、新模式的实际应用、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技术规程运作等工作。还要认真建好一批科技示范园、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骨干产品规模生产样板基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