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五大海区
我国的五大海区
根据海底地形及其水文特征,我国的近海大致可划分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东侧的太平洋海等五大海区。
1.渤海
渤海,古名沧海,介于北纬37°11′~41°,东经117°30′~122°20′之间,是我国的内海。它的南、北、西三面分别与山东、辽宁及河北、天津三省一市相接,东有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庙岛岛呈东北—西南方向绵亘峡口,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角至山东半岛的蓬莱角一线与黄海为界。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20米,最深处达70米,是我国面积最小,也是最浅的一个海区。
渤海通常分为四部分,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部的渤海湾,南部的莱州湾和中部的中央盆地,其中中央盆地是渤海的主体。海底地势同边缘的三个海湾向中央盆地缓缓倾斜,平均坡度为0°0′28″。渤海海峡位于渤海东部的出口,介于老铁山角和蓬莱角之间,南北宽约100多千米。散布其间的庙岛岛将海峡分割成若干水道,北部的老铁山水道深度最大,是黄海海水进入渤海的主要通道。
渤海三面为陆地包围,水文性质深受大陆影响,水温较低,盐度较小,含沙量较大,大量泥沙在海底沉积,使海盆逐渐淤浅、缩小。
2.黄海
黄海介于我国大陆与朝鲜半岛之间,是一个半封闭的大陆架浅海。海域约在北纬31°41′~39°50′,东经119°20′~126°50′。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渤海面积的五倍,平均深度约40米,最深处达140米。北部和西部与我国大陆相连,东临朝鲜半岛,南接东海。长江口北岸到朝鲜半岛西南侧的济州岛之间的连线是与东海的分界线。
黄海海底地势由西、北、东三面向中央和南部倾斜,平均坡度为0°0′21″。海区西部,即我国江苏北部沿海,有与黄河水下三角洲及长江浅滩分布。
黄海深受黄河、淮河和长江等大陆河流的影响,有低温、低盐和高含沙量的特,海水常呈浅黄,“黄海”的名称即由此而来。
3.东海
东海是个典型的边缘海。它介于我国大陆与台湾岛,日本琉球岛和九州岛之间,海区约在北纬21°55′~33°10′,东经117°11′~131°。面积7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350米。无论是面积还是深度,都大大超过了渤海和黄海。东海北与黄海毗连,东北有朝鲜海峡与日本海相连,东面则有琉球岛的许多海峡和水道与太平洋沟通,南有台湾海峡与南海相连,以广东省南澳岛至台湾岛端的鹅銮鼻的连线与南海为界。
东海海域广阔,海底地形复杂。大致以台湾岛东北角至日本九州西面的五岛列岛的连线为界,海底可分为两部分:西北部为宽阔的大陆架,东南部则为大陆坡和海槽分布区。最深处为冲绳海槽,达2700多米。
东海因直接接受太平洋影响较深,水温和盐度较渤海、黄海为高。
4.南海
南海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深海盆地,整个盆地几乎被大陆、半岛和岛屿所包围。北面是我国大陆,东面是菲律宾岛,西南是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南面是加里曼丹岛与苏门答腊岛等。海区与太平洋、印度洋均有水道相通。东北部以台湾海峡与东海相接,东部有巴士海峡、民都洛海峡及巴拉巴克海峡沟通太平洋及苏禄海,南部有马六甲海峡,加斯帕海峡及卡里马塔海峡与安曼海、爪哇海相连。通过这些海峡,使南海海水与大洋和邻近海域的海水进行充分交换。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面积350多万平方千米,约为渤海、黄海、东海面积总和的三倍。平均水深1200米左右,最深处在5000米以上。
南海海域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海底地貌类型多样。北部、西南部和南部沿岸为大陆架,东部、中部为大陆坡和深海盆,东沙、西沙、南沙和中沙岛皆位于海底的大陆坡之上。
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水温高,盐度大。
中国的四大海是哪四个
北部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它介于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是沟通珠江口外与北部湾的捷径。
5.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区
我国台湾岛东部,直接濒临太平洋。海区南起巴士海峡,北到日本琉球岛的先岛岛。
海底地貌的特征是:地形起伏很大,类型齐全。有狭窄的岛缘陆架,陡窄的大陆坡及深邃的大洋盆。按其地形特征,可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从三貂角至乌石鼻,陆架稍宽,大陆坡较缓,水深较浅。中段从乌石鼻到三仙石,岛缘陆架甚窄,大陆坡甚陡,一般水深均超过3000米。南段为台湾东南海域,东、西有两条南北向的水下岛链,两岛链之间为一深逾5000米的海槽。
本海区由于常年受黑潮暖流的影响,海水具有高温、高盐的热带大洋特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