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健康教育刍议
中外医疗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2008N O .19CH I NA FOR EI G N M EDI CAL TREATM ENT
管理与教育
问题的提出在素质教育稳步推进的今天,重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及关注的热点,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心理学重点研究的领域。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从少年儿童心理需求入手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心理不成熟,但自我意识在入学后加速发展,自我评价能力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因此,抓住少年儿童心理发展这一关键时期,从解决儿童的心理需求入手,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氛围,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使学生获得安全感这里说的“安全感”不是指人身的安全,而是指人际关系上的一种信赖和宽容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有权利在一个感到支持、有序的很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这
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①以更多的宽容和耐心来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坚持正面教育,立足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服引导,使学生心悦诚服,逐步弃旧图新。但是,有的教师往往从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不原谅、甚至不能容忍小学生犯错误,采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变相体罚等极端手段对待学生。这不仅伤害学生的感情,而且容易使矛盾激化,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乃至严重后果。对于教师来说,宽容和自律,能够约束自己的动作、语言,抑制无益的激情和冲动,这既是职业修养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也是教育技巧高低的尺度。②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努力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教学氛围,努力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2
正确处理网络引发的青少年心理问题
网络引发的心理问题包括一般心理问题、具体心理问题和网络人格引发的心理问题三个方面。网络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是:(1)认知障碍。网络内容丰富,网络活动随意。青少年好奇心强烈,自控力薄弱,长期触网,极易造成认知的困惑与惰化。个体面对应接不暇的信息,能做的往往只是麻木接受而无法自己思考与整合,思考空间被封锁,对网络能带给自己什么、自己上网为了什么认识模糊。研究发现,50%的个体不能自制地花费大量时间浏览、收集过多的对现实无甚意义的信息;6%~%的人难以目标明确地在网上搜索。过于庞杂的网络信息,干扰人们的思考
和价值取向,降低学习和工作效率,引发“消化障碍”。在网上,青少年不再需要主动概括、积极反思,形象思维能力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缺乏,看待事物肤浅化、感性化,思考问题平面化、单向度。网络正削弱着我们的思考力。(2)情感淡漠。网络的出现,无疑让青少年特有的心理闭锁倾向到了新的发泄渠道。3
培养少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少儿是否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关键是他的日常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足以体现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在小学阶段发展中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初阶段,也是最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促进幼儿行为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认识到位。顺应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教育行为也不断地改变。21世纪的人才,需要有广阔的胸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行标准。德育教育不单纯局限在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培养诚实、勇敢、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不打架、不骂人的行为上,而是在这基础上,扩展到教育孩子学会共处、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学会竞争、学会互相协作、严守纪律,具有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层次,必须在知行合一,知行协同的教育下实现幼儿快乐而健康的成长;创设环境。注重实效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者在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行为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实施的,各种条件和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不同的作用和影响。4
少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学生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当好班主任,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对班主任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我认为要“攻心”为上,使之与班主任产生心理认同,从而能够心理互补、心理相容,最终达到心理优化,这是一个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首要条件。实施“攻心”策略,还要灵活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攻心”手段。深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且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学校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发育特点及心理特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心理健康教育课,认真研究教学特点,形成了“创设情境→引进内容→讨论分析→研究方法→扩展延伸”5个环节教学策略,切实可行地培养了学生缝全的人格,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肩负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任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等因索的影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存在着
少儿健康教育刍议
邱峰
(山东省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济宁
212000)
【摘要】城市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要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可采取以下措施:全面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之以个
别辅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根据小学生特点,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儿课程的生活化,可使幼儿受到一种有生活意义的教育,并在这种有生活意义的教育中追寻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幼儿课程生活化有其理论渊源和现实需求,并可通过开发田野课程和实施游戏中心课程等两种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幼儿课程生活化理论渊源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建议心理健康【中图分类号】G 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08)07(a)-0098-0298CH A E E CA EA E 080
中外医疗
I N FOR I GN M D 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
2008NO .19
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
管理与教育
焦虑症是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为了提高焦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回归社会,在的同时我们做个体化健康教育进行开放性研究,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为本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住院或出院随访的焦虑症患者。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 D -3)焦虑症诊断标准[1]。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H A M A )17项总分≥18分。③排除有严重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癫痫、酒精或药物滥用者和妊娠期、哺乳期女患者。④入院前血、尿、便常规及生化物理检查均示正常。一般资料共完成80例,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0~50岁,病程1~3.5年,家庭遗传史阳性6例。对照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1~48岁,病程2.1~3.6年,家庭遗传史5例,以上各项经χ2或t 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
方法
观察组按预先设计好的精神科健康教育计划进行个体化健康
教育,由责任护士根据健康教育计划实行一对一。针对患者的不同阶段的心理、个体的文化程度因人而异的进行健康教育;而对照组仅用药物。
健康教育的方式及内容:制定焦虑症病人健康教育计划: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表现给予评估,平定患者的健康需求,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并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疾病特点确定教育目的。健康教育有登记表,由专人专管,一对一与病人勾通,健康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教育内容为:①讲解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发病病因及临床表现,帮助分析自身症状发生的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等;②让患者了解期间所出现的心烦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③让患者了解婚恋生育积极生存与康复知识等。第二阶段: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接触,增进患者与家属的感情交流,给患者以亲情的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给药方法:两组均用丁螺环酮,丁螺环酮由西南合成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丁螺环酮的起始剂量10m g/d,第3天后根据病情和不良反应逐渐加量,剂量范围为(10~30)m g/d,平均(15±7.2)m g/d 。连续观察12月,期间不合并其他抗抑郁剂及电
健康教育对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曹一
刘勇
孙星
朱玉星
(河南省驻马店市精神病院
河南驻马店
463000)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研究,对观察组进行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前和后1、3、6、12月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 A M A )、总体疗效量表(C G I )。W H O Q 0L —B R EF 量表衡量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经12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前均有显著改善(P<0.01),在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和环境因素等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焦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一定改善。【关键词】健康教育焦虑症生活质量【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08)07(a )-0099-02误区,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增加。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出现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对分数的错误看法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厌学出现了,焦虑产生了。另外,不当
的教育方法,例如,教学方法不灵活,带有惩罚性,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放纵和保护,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怕吃苦,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如腐败现象、暴力情等)。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教育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6
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处指出:“学校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最适宜的场所,学校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并通过特殊问题的干预和心理咨询,转变学生的行为。”所以学校教育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既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最有素质的骂人语言参考文献[1]民主主义与教育[M ].杜威,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杜威.明日之学校[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23.
[3]爱弥儿[M ].卢梭,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09.[4]虞永平.项目取向幼儿园课程及在我国的实践——兼议“田野课程”[J].幼儿教育,2001,(6).
[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58~61.[6]郑雪,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24~228.
[7]强海燕.性别差异与教育[M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古人伏.小学班队工作原理与实践[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6~117.
[9]
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51.[10]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1]杨海燕,李志强.试论青少年网络心理中存在的问题[N].陕西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5(1):18~20.
【收稿日期】99
CH A E E CA E A E 2008-04-0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