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屯行政村介绍
地理位置
大屯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南10公里、东明集镇政府驻地偏西北9公里处。村落为东西长方形,四面有围村路。南与本镇回民王庄相邻,西与本镇胡屯隔四马路相望。全村有村民602户,2585人,其中回、僳族各1人,基督信徒40人;耕地3446亩。
据《赵氏家谱》、《戴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祖思诚、戴氏祖西彬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此定居,传说当时村名为许家屯。后许姓消失,村名演变为大屯。该村1911年属东明县第七乡,吉利营乡董局。1933年属东明县第一区,1946年属葛岗乡,1952年属东明县八区。1956年属齐王集中心乡,1958年属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属沙窝人民公社,1979年属临河店人民公社(乡),2002年划属东明集镇至今。大名府在哪
该村住有戴、赵、胡、张、马、杨、岳、穆、杜、吴、石、刘、徐、陈、郭、邢、田十七姓氏。戴氏,现有205户937人;赵氏,现有193户869人;胡氏,现有58户201人;张氏,现有42户159人;马氏,现有25户88人;杨氏,现有14户66人;吴氏,现有9户32人,均于永乐二
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杜氏,乾隆年间由杜庄迁入,现有12户52人。石氏,清道光十五年(1835)由河南省长垣县满村逃荒迁入,现有5户23人。刘氏,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由菏泽刘庄村逃荒迁入落户,现有6户22人。徐氏,民国二十三年(1934)由东明县徐炉给地主种地落户该村,现有4户18人。陈氏,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由吉利营因给地主种地落户该村,现有4户15人。田氏,民国三十二年(1943)迁入该村,现有1户1人。邢氏,1960年因住亲戚家从邢庄迁来,现有1户4人。郭氏,1981年由东明县沙窝乡郭寨村入赘落户,现有1户5人。岳氏,由东明县西关迁入,现有14户54人。穆氏,由东明县东关迁入,现有8户39人。另,自1956年来,有戴子祥等9户32人移民黑龙江、新疆等地,胡存林1家7人迁回河南内黄原籍。
历史记载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件爆发时,就读于河南第一师范的该村青年戴淼森受大屯镇杨庄村地下党员杨芳江的影响,满怀爱国激情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成为抗日将领宋哲元部的一名下级军官。后深受共产党的影响,毅然脱离国民党军,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任东明县三区财政助理员。1945年在长垣县三区区部竹林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年25岁。其遗孀遗孤,解放后受到党和政府的抚恤照顾。
1943年,该村成立地方民间武装团体——红会,由赵同义任会长,有会员80多人,与第八乡其他村红会组成联防,主要对付土匪、顽杂,保护域内众生命财产安全。
1946年,杨勇率七纵队包围东明县城,5月23日,国民党城防司令杜淑率部被迫起义,东明解放。该村即成立农会,建立模范班、儿童团、妇救会。赵同仁、赵家修先后任农会会长;赵子玉、戴贵荣先后任模范班长,有成员20多人;赵庆荣任儿童团团长,邢焕英任妇救会会长。农会领导穷苦村民进行,斗争地主,组织担架队,大力支援前线。
1947年3月初,国民党新编第五军窜占东明县城,逃亡地主组成还乡团,纠合地痞流氓,编保甲,设立伪镇部,疯狂反攻倒算,大肆逮捕和野蛮屠杀共产党员、农会干部、班成员和军烈属。农历5月17日夜,地下交通员戴遂箱一家四口和农会长赵同仁全家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当初,赵同仁听到动静逃走后,五岁的小女儿贵美被打死在床上,十五岁的大女儿贵香爬到床下,也未能幸免,他和妻子逃到羊圈里,脖子里被打了三,没击中要害,侥幸活了下来。赵同仁越墙后没逃脱,被抓去关押三天,在送往县城途中,被杀在村北戴家坟前。抗联战士赵宽勤被伪镇部抓至高满城毒打后,活埋于韩满城西地河心沿边,又残忍地用粪钗扎了数下。县大队独立营战士赵子书,在杨旺营被伪镇部抓住杀在杨旺营西地碑楼
附近。班战士赵留启,被捕后在伪镇部遭毒打,两个多月不能下床。抗联战士赵新田被抓到伪镇部准备活埋,班战士杜德义、戴凤印、戴贵荣三人被抓至杜庄伪镇部,关押数天,受尽酷刑。
1948年2月,戴凤印、赵子林由小区区长刘道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又发展戴荣录入党,与吉利营、周官营村的党员成立一个党小组,赵子林任党小组长,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大屯人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代价。
大屯村人在严酷的斗争中受到锻炼,具有激越的革命热情。1954年春,翻了身的村民响应党的号召,由赵银安、赵东寒成立了全村第一个互助组。在他们的带动下,很快又成立了四个互助组。1955年,在互助组基础上,又组织成立了“飞腾”农业初级社,社长由赵云起、赵子林、戴凤印先后担任。1956年,与回民王庄、胡屯、杜庄四村成立“亚峰”高级社,由赵子林任社长。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高潮中,村里成立了敬老院、幼儿园、托儿所、公共食堂,全村处处一派崭新气象。后“”中,虽出现了追求高指标、虚报浮夸、“一平二调”等一系列违犯民意、违背科学规律的错误,导致众积极性受挫,生产严重停滞的结果。但于1961年春,党政及时遏止了“极左”思潮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解散公共食堂,牲畜分
槽喂养,对老弱病人免费,又分了自留地,准许开荒自耕,夏、秋季节情况得以好转,生产得到复苏发展。
1963年8至9月份,连降暴雨,积水成灾,省、地、县派来工作组安排社员生活,国家拨给大屯村救济款3千多元,救济粮8万斤,帮助4户村民修建住房。1965年年底,县人民银行按照中央规定,豁免大屯村1961年前的贷款5万多元。由于抗灾及时有力,粮食、棉花、花生仍获丰收,结束了五年来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
文化发展情况
大屯村文化底蕴丰厚,有兴学育人的优良优统。仅明清两代,赵、戴两氏就有生员10多人,武举1人。赵攀龙,字德徵,清乾隆甲子科武举,曾任江南长淮卫运千陛督运守备。赵经,字太常,例赠武德骑尉。赵金升,字玉振,武庠钦加六品衔。到清末民初,有高村的梁抵柱、胡屯的刘启祥,杨桥的张保庆先后在该村办私塾10多年。三间民房为教室,有学生20多人,教授《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很受学生欢迎。民国十七年,政府在此办学堂一所,学生50人,教师工资由村内按地摊派。1948年该村解放,在赵氏家庙开办公立小学,一至四年级两个复试班,到1955年又增建教室6间,有学生100
多人。1964年之后学校有了一至五年级,有学生280人。2007年,合校并点后,村小学仅留有一至三年级,学生130多人。
大屯人爱唱好乐,喜欢文娱活动。解放前,赵五成、赵根修、胡书臣等自发组织的两夹弦玩会班,有20多人,农闲季节或逢节日,常聚在大街上演唱,行内称“坐板凳头”。另有赵文瑞、唐桂兰的坠子剧团,经常在周围村庄及黄河以西化妆演出。上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村里有高跷队,戴金升、穆双金能登上方桌,从桌子上向平地板叉,不用人扶自己还能站起来。朱新荣独拐可登上方桌,再从桌子上蹦下来。1951年“儿童节”在东段庄大会上表演,受到了众热烈欢迎。
大屯村清朝中期有了大洪拳,农闲时青壮年每天都使弄棒地练几式,当时流传有“喝了大屯水,都会扭三滚”。如,清乾隆甲子科武举赵攀龙,武庠钦加六品衔赵金升等都是当时的皎皎者。1972年,由河南濮阳王助村传入掌拳,师父王坤、王长学,有学员戴新民、赵庆玉、赵红臣、赵秋生等30多人。1983年,由南吴庄传入梅花拳,齐王集程志玉为大领,屈庄张文治为教练,有学员20名。
历史上大屯村自然灾害频繁,民国26年(1937)8月1日4时35分,发生7级地震,地面出现
裂缝,倒塌房屋16间,死伤牲口3头。民国31年(1942)先是大旱,继有蝗虫灾害,庄稼绝收,加上日伪残害,村民外出逃荒要饭者成结队,全村饿死10多人。1956年农历5月5日下午5时许,刮西北大狂风,风力恐不下10级,场内麦垛被刮飞,不少大树被刮倒,胡书文被大树砸伤。1962年8月份,连降暴雨,戴鹤峰之妹戴玉兰和社员马福贵被暴雨淋死在野外,淋死耕牛6头。这年粮食大减产,90%的户无法生活。国家立即发放救济粮款、棉布、棉套、煤,帮助众度过荒年。1970年,疟疾大流行,发病者大多是青壮年,国家拨发药品派医疗人员到各家各户逐人进行防治,疟疾病从此在该村绝迹。
该村医疗卫生事业基础甚好。1956年高级社成立时,就有联营诊所,医生戴青莲,刘言信,房景瑞,袁先正等11人,同时,还培训了新法接生员李申、赵二档。现村内有卫生室三家,医生三名。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村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看得起。
经济情况
解放前,大屯村土地瘠薄,粮食产量极低,靠天吃饭,加之自然灾害,各种苛捐杂税,除少数几家富户外,大多数人家食不裹腹。赵留存、赵俊书、吴银成、杨留根、陈孟其、田金香等几十家长年给地主种地或打短工,一些人靠做买卖养家糊口。杜喜林榨油,胡玉堂、胡四
两家开馒头店发了家,买了地。戴昆山的油坊、戴治安的小磨油坊,赵大奇、赵天遂、吴四安的豆腐坊,戴增绪、赵汉禄的木匠铺,赵玉修、戴遂明的铁匠铺、赵全然的染坊等,也都经营得不错。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1957年,沙沃乡政府在大屯村东地修筑了临河店至高满城、牛庄地上渠,1959年开挖了临河店至刘满城沟,大屯村域内顺路都开挖了沟渠,村东土地基本上都能浇上水。1965年,沙沃公社开挖了经大屯地界的刘口沟(今沙沃河),1967年在沙沃公社党委书记史月恒、社长张兆坤亲自带领下修建了大屯村至蒋满城、刘口钢筋水泥大桥。1975年,县、社两级规划的两条县级路经过大屯地界(即现在的黄五路、四马路)。这些基本建设改变了大屯的农田水利环境和对外交通条件。1976年,大队党支部针对当时各生产队地块分布零散,互相交错,不便耕种的状况,经过充分论证协商,果断收回全大队土地,重划大方,实行沟、渠、路、林统筹规划,道路加高,路边、沟渠边一律种栽种速生杨。秋季实行大兵团作战,整平土地200亩,冬季又打机井3眼,为大屯村的经济发展打下可靠的基础。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善,1977年小麦亩产达到300斤,全大队小麦总产突破20万斤,该大队第三生产队向国家交售小麦1万斤,高粱1万斤,花生1万斤。生产队长戴玉山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受到表彰并获重奖,戴玉山“三万”队长的荣称一时风传全县。同年大队
投资6万元架设了高压线路,家家用电,村内街道安上了路灯,生产队安上了打面机,结束了人力推石磨的历史。1978年,大屯村在全公社率先推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加之化肥、农药及新技术的推广使用,大屯大队粮食产量连续翻番。1983年,全大队向国家交售爱国粮(小麦)100多万斤,在临河店乡居榜首。1996年,村支部村委会又多方筹措资金打机井67眼,达到每50亩地1眼井,使全村土地达到旱能浇,涝能排,旱涝保丰收的高水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