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酒行业提出的四个转变是什么?
▪ 从国家近年来对酒类行业提出的“四个转变”政策调整可知,今后酒类的发展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良性转变,即:
一、从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
二、从烈性型酒向营养型酒转变;
三、从勾兑浸泡类酒向发酵类酒转变;
四、从粮食类酒向果露酒转变;
一、从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
二、从烈性型酒向营养型酒转变;
三、从勾兑浸泡类酒向发酵类酒转变;
四、从粮食类酒向果露酒转变;
什么是果酒
▪ 果酒是将各种水果汁直接发酵(或经勾兑)后酿成的低度酒。一般的酒精含量为12%~18%。果酒含有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并具有原来果实的芳香和酒的醇美,口味甜润。果酒基本上以
原来鲜果命名,如苹果酒、荔枝酒、桔子酒和杨梅酒等。
鉴果酒别的基本方法
▪ 果酒外观鉴别——应具有原果实的真实泽,酒液清亮 透明,具有光泽,无悬浮物、沉淀物和混浊现象。
▪ 果酒香气鉴别——果酒一般应具有原果实特有的香气,陈酒还应具有浓郁的酒香,而且一般都是果香与酒香混为一体。酒香越丰富,酒的品质越好。
▪ 果酒滋味鉴别——应该酸甜适口,醇厚纯净而无异味,甜型酒要甜而不腻,干型酒要干而不涩,不得有突出的酒精气味。
▪ 果酒酒度鉴别——我国国产果酒的酒度多在12~18度范围内
话说果酒
▪ 果酒起源很早,据《蓬拢夜话》中说:“黄山多猿猱,春夏采杂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粤西偶记》也载:“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
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弃常,名曰猿酒”。
▪ 可见,当人类还居住在洞穴之中时,就知道采集野果,自然发酵,酝酿出酒。从而引发出酿制果酒的人类文明活动。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果酒是人类最早发明的酒。
▪ 在东汉时,扶风人孟佗,给大宦官张让送去一斛自酿葡萄酒,竟得凉州刺史之职。唐代,胡食盛行长安,高昌(今吐鲁番)葡萄酒传入宫廷,王翰诗人在《凉州词》中写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更成了人们赞美果酒的千古绝唱。
▪ 在元朝,帝王曾下禁酒令,但是,唯独对葡萄酒放行。在元大都宫诚内,还建有“葡萄酒室”。
▪ 据《折津志》等书记载,“葡萄酒、枣酒、椹子酒”等都是元代果酒中常见之品。“枣酒”在明朝中叶的北京曾被称为“廊下内酒”而名噪一时。用杨梅酿酒,早在晋代已风行岭西,非贵人重客不得饮用。柑桔制的甜酒,在宋代已得“洞庭春”之雅称。山梨酒采用自然发酵酿制,被古人称为“真酿”,《花木考》云:“山梨者,味极佳”,“漫用大翁储百枚,以萄盖而泥其口,意欲久藏,施取食之,久则忘之,及半岁后,因园中,忽闻酒气熏人,清冷可爱,湛然甘美,真酿也,饮之辄醉。”
▪ 乾隆年间,《西域间见录》中说道,“夏初桑椹熟,回人取以酿酒,家各数石,男女于树荫草地或果木园中欢然聚饮……桃熟亦可酿酒,味微酸。秋深葡萄熟,酿酒极佳,饶有风味……沙米,肉似细沙,味甘,回人取以酿酒。”
酒与养生
▪ 人类最初的饮酒行为虽然还不能够称之为饮酒养生,但却与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者一般认为,最初的酒是人类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余的时候,得到适宜条件,自然发酵而成。由于许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药用价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称得上是天然的“药酒”,它自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保护和促进作用。当然,这时人类虽然从饮酒得到了养生的好处,但他们可能并没有明确的养生目的。
酒与养生-酒之性能
▪ 酒有多种,其性味功效大同小异。一般而论,酒性温而味辛,温者能祛寒、疏导,辛者能发散、疏导,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蠲痹散结、温阳祛寒,能疏肝解郁、宣情畅意;又酒为谷物酿造之精华,故还能补益肠胃。此外,酒能杀虫驱邪、辟恶逐秽。《博物志》
有一段记载: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饮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作者认为,这表明“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
酒与养生-酒的性能
▪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饮酒养生的一大进步。酒之于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
▪ 1.酒可以行药势。古人谓“酒为诸药之长”。酒可以便药力外达于表而上至于颠,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
▪ 2.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质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极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质,均可溶于酒精之中。中药的多种成分都易于熔解于酒精之中。酒精还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够较容易地进入药材组织细胞中,发挥溶解作用,促进置换和扩散,有利于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 3.酒还有防腐作用。一般药酒都能保存数月甚至数年时间而不变质,这就给饮酒养生者以极大的便利。
酒与养生-药酒常用制备方法
▪ 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制作步骤药酒的常用制备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热浸法、渗漉法及酿制法。
▪ 1、冷浸法:将药材切碎,炮制后,置瓷坛或其它适宜的容器中,加规定量白酒,密封浸渍,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共浸渍30天,取上清液,压榨药渣,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适量糖或蜂蜜,搅拌溶解,密封,静置14日以上,滤清,灌装即得。
▪ 2、热浸法:取药材饮片,用布包裹,吊悬于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没包裹之上;加盖,将容器浸人水液中,文火缓缓加热,温浸3~7昼夜,取出,静置过夜,取上清液,药渣压榨,榨出液与上清液合并,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静置至少2天以上,滤清,灌装即得。此法称为悬浸法。此法后来改革为隔水加热至沸后,立即取出,倾人缸中,加搪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闭,浸渍30天,收取澄清液,与药渣压榨液合并,静置适宜时间后,滤清,灌装即得。
▪ 3、渗漉法:将药材碎成粗粉,放在有盖容器内,再加入药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匀湿润后,密闭,放置15分钟至数小时,使药材充分膨胀后备用。另取脱脂棉一团,用浸出液湿润后,轻轻垫铺在渗漉筒(一种圆柱型或圆锥型漏斗,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制液体流出)的底部,然后将已湿润膨胀的药粉分次装人渗漉筒中,每次投入后,均要压平。
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向渗漉筒中缓缓加入溶媒时,应先打开渗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排除筒内剩余空气,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继续添加熔媒至高出药粉数厘米,加盖放置24~48小时,使溶媒充分渗透扩散。然后打开活塞,使漉液缓缓流出。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浓度,也可以将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药粉的溶媒进行第二次或多次渗漉。收集渗漉液,静置,滤清,灌装即得。
4、酿制法:即以药材为酿酒原料,加曲酿造药酒。如《千金翼方》记载的白术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酿造。不过,由于此法制作难度较大,步骤繁复,现在一般家庭较少选用。
4、酿制法:即以药材为酿酒原料,加曲酿造药酒。如《千金翼方》记载的白术酒、拘杞酒等,都是用此方法酿造。不过,由于此法制作难度较大,步骤繁复,现在一般家庭较少选用。
酒与养生-注意事项
▪ 1、饮量适度: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古今关于饮酒害利之所以有较多的争议,问题的关键即在于饮量的多少。少饮有益,多饮有害。宋代邵雍诗日:“人不善饮酒,唯喜饮之多;人或善饮酒,难喜饮之和。饮多成酪酊,酪酊身遂疴;饮和成醺酣,醺酣颜遂酡。”这里的“和”即是适度。无太过,亦无不及。太过伤损身体,不及等于无饮,起不到养生作用。
▪ 2、饮酒时间:一般认为,酒不可夜饮。《本草纲目》有载: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且饱,睡而就枕,热拥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致病者多矣。由些可见,之所以戒夜饮,主要因为夜气收敛,一方面所饮之酒不能发散,热壅于里,有伤心伤目之弊;另一方面酒本为发散走窜之物,又扰乱夜间人气的收敛和平静,伤人之和。此外,在关于饮酒的节令问题上,也存在两种不同看法。一些人从季节温度高低而论,认为冬季严寒,宜于饮酒,以温阳散寒。
▪ 3、饮酒温度:在这个问题上,一些人主张冷饮,而也有一些人主张温饮。主张冷饮的人认为,酒性本热,如果热饮,其热更甚,易于损胃。如果冷饮,则以冷制热,无过热之害。元代医学家朱震亨说:酒“理直冷饮,有三益焉。过于肺入于胃,然后微温,肺先得温中之寒,可以补气;次得寒中之温,可以养胃。冷酒行迟,传化以渐,人不得恣饮也。”但清人徐文弼则提倡温饮,他说酒“最宜温服”,“热饮伤肺”、“冷饮伤脾”。比较折中的观点是酒虽可温饮,但不要热饮。至于冷饮温饮何者适宜,这可随个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待。
▪ 4、辨证选酒:根据中医理论,饮酒养生较适宜于年老者、气血运行迟缓者、阳气不振者,以及体内有寒气、有痹阻、有瘀滞者。这是就单纯的酒而言,不是指药酒。药酒随所用
药物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性能,用补者有补血、滋阴、温阳、益气的不同,用攻者有化痰、燥湿、理气、行血、消积等的区别,因而不可一概用之。体虚者用补酒,血脉不通者则用行气活血通络的药酒;有寒者用酒宜温,而有热者用酒宜清。有意行药酒养生者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作选择。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养生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貌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5、坚持饮用:任何养身方法的实践都要持之以恒,久之乃可受益,饮酒养生亦然。古人认为坚持饮酒才可以使酒气相接。唐代大医学家孙思貌说:“凡服药酒,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皆以和为度,不可令醉及吐,则大损人也。”当然,孙思貌只年累月、坚持终生地饮用,他可能是指在一段时间里要持之以恒。
酒与养生-常用药酒
▪ 长生固本酒、养生酒、读书丸浸酒、五精酒、十全大补酒、百益长春酒、大补药酒、状元红酒、参茸酒、仙灵脾酒、枸杞酒、周公百岁酒、何首乌回春酒、五加皮酒、黄精酒、菊花酒、参苓白术酒、茯苓酒、首乌金樱酒、定志酒、养荣酒……
枇杷-珍果及良药
▪ 枇杷,秋不凋,冬天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因而被人们誉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是江南特有的水果,因其叶似琵琶而得名。枇杷四季常绿,树形美观,秋冬花白,春夏果黄。果熟时节,硕果盈枝,满枝披金。
▪ 我国的枇杷种类百余种,按果肉颜分为白沙和红沙两类。白沙味甜似蜜,香味浓郁优于红沙。按果型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两大类。圆果种有圆形、扁圆和短倒卵形等,长果种有椭圆、倒卵形、长梨形和长倒卵形等。
▪ 常见的白沙品种如“照钟”、“青钟”、“白梨”、“早黄白沙”和“软条白沙”,其中后两种为白沙枇杷之上乘。在白沙枇杷中,最有名就数福建涵江的白沙枇杷;而在红沙枇杷中,较有名的有洞庭山的鸡蛋红枇杷、浙江塘栖的大钟枇杷、湖南的牛奶枇杷和安徽歙县的光荣钟枇杷等。
▪ 枇杷不仅味道好,其营养也相当丰富,据分析,其内含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和糖、钙、镁、铁等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有止咳、润肺、利尿、健胃、清热、辅助肝病等功效。
▪ 枇杷叶、果核、果汁加冰糖熬成枇杷膏,可清肺、止咳、润喉、生津,其花蜜是优良蜜源,制成的“枇杷蜜”浓甜纯正,皆属高级营养保健品。其种子含有大量淀粉,可供酿酒和提取淀粉;其木质红硬重、坚韧而细腻,是制作木梳、手杖和农具的良材。加工成的罐头、果酒和果酱,热销国内外市场。可以说一身是宝。
▪ 枇杷性凉,味甘酸,有润肺止咳、止渴、和胃的功效。常用于咽干烦渴、咳嗽吐血、呃逆等症。枇杷不仅果肉可入药,其核、叶、根也有药用价值。
▪ 老年性便秘或咳喘不止:枇杷核15克,捣烂,水煎,滤取煎液,加蜜糖30克,调匀服用。枇杷叶可化痰止咳顺气。气下则火降痰顺,而逆者不逆,呕者不呕,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确实是慢性气管炎之良药。枇杷核更妙,可以疝气,消除水肿,有利关节,能瘰疬。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