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20例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胸外科住院的肺大泡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 全部在胸腔镜下行肺大泡切除术。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平均60 min, 术中出血平均50 ml。术后胸腔引流量平均100 ml。住院时间平均8 d, 均痊愈出院。无出血、无感染、无合并症。随访6个月~1年, 无复发病例。结论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创伤小,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安全有效, 患者经济负担小,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优势颇多, 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胸腔镜;血气胸;肺大泡切除
肺大泡切除术是肺大泡破裂导致自发性气胸的手术方法。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手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微创手术方式, 是胸部微创外科的代表性手术, 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它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痛苦轻、恢复快、符合美容要求等特点[1], 在临床中逐渐被推广应用, 且效果显著, 越来越被重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有20例患者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 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本院胸外科住院的肺大泡患者, 男15例, 女5例, 年龄18~55岁, 术前经胸部X线或CT诊断为肺大泡。左侧9例, 右侧7例, 双侧4例。首次发病3例, 反复发作17例。肺大泡位于肺尖部12例, 肺上叶周围6例, 右全肺2例。术前均存在胸痛、胸闷、呼吸困难气急、刺激性咳嗽、患侧呼吸音低、气管偏向健侧, 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下降, 不同程度血氧分压降低[2]。
1. 2 术前准备 术前严格禁烟, 营养支持, 有肺部炎症者给予抗炎, 做雾化吸入, 解除支气管痉挛, 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痰多者行痰菌培养加药敏实验, 并给予有效抗生素。嘱患者按时呼吸锻炼。
1. 3 手术方法(以1例右侧气胸为例) 麻醉生效后, 取左侧卧位, 用碘伏消毒术区, 铺无菌单。选右侧胸部腋中线第7肋间1.0 cm切口, 逐层切开, 入胸, 放置胸腔镜。探查胸膜无粘连, 胸腔有浑浊液约50 ml, 可见胸腔引流管。吸除积液右肺尖段可见一2.0 cm×2.0 cm大小的肺大泡, 破裂漏气。术中诊断为右侧肺大泡破裂、右侧自发性气胸, 决定行肺大泡切除肺修补术。腋后线第9肋间做2.0 cm的切口, 腋前线第4肋间做1.5 cm的切口, 逐层切
开。提起肺大泡用腔内直线切割闭合器60 #切除肺大泡, 膨肺, 查无漏气, 冲洗胸腔, 用50% 葡萄糖注射液冲洗胸膜腔, 用纱条涂擦壁层胸膜, 再次膨肺, 查无漏气, 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 固定, 缝合切口术毕。
1. 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闭式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
2 结果
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手术时间35~120 min, 平均60 min。术中出血30~60 ml, 平均50 ml。术后胸腔引流量50~150 ml, 平均100 ml。住院时间3~14 d, 平均8 d, 均痊愈出院。无出血、无感染、无合并症, 随访6个月~1年, 无复发病例。
3 讨论
肺大泡是在炎症或肺气肿的基础上, 肺脏表面的肺泡因内压的增高, 形成巨大的囊性改变, 是胸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肺大泡相当于人体内的定时, 肺大泡不断扩张, 压迫周围组织或大泡破裂常常会引起自发性气胸, 严重影响肺功能, 严重者危及生命。胸腔镜
辅助下手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兴的技术, 可以大大减轻传统手术肺大泡切除的创伤, 操作简单, 安全有效, 手术时间短, 出血少, 患者痛苦小, 并发症少, 术后患者可用力咳嗽, 或深呼吸, 有利于防止肺炎、肺不张等并发症[3], 尤其适合老年体弱、肺功能不全者。目前许多学者主张老年人气胸采用非手术, 持续胸腔闭式引流, 但这种保守只是促进胸腔内气体的排出, 症状暂时得到缓解,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气胸发病的原因, 因此易复发, 住院时间长, 长期卧床并发症多, 患者的肺功能进一步下降, 易出现粘连及肺纤维化, 增加了后期的难度。而胸腔镜技术能弥补以上全部缺点, 手术一次解决问题, 深受广大老年患者所接受。从经济方面考虑胸腔镜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基本不用输血, 小切口手术节省耗材, 患者住院时间短, 患者经济负担减轻。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 优势颇多,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邓惠君.胸腔镜下肺大泡的护理体会.中国医学工程, 2010, 18(1):137-138.
[2] 王斌, 龚如岱, 谢永明, 等.胸腔镜下老年人肺大泡破裂48例.苏州大学报(医学版), 2003, 23(1):95-100.
[3] 孙静.电视胸腔镜微创手术肺大泡护理体会.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3, 28(2):183-184.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