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6期
中国大陆偶像剧兴起于90年代,
1998年的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被奉为是中国大陆偶像剧的开山之作。2005年之后,随着省级卫视自制电视
剧的数量增多以及偶像剧制作水平的提高,大陆偶像剧有了很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具有自己特作品的时期。
近年来,大陆的偶像剧从无到有,从有到种类繁杂,从不温不火到如火如荼,无不昭示着这个市场的强大和
繁荣。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有着许多失衡的表现,如:偶像剧内容与创作的重复性,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大量的广告植入,从而使整个偶像剧的质量良莠不齐,难见佳作。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大陆偶像剧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对中国的整个电视剧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大陆偶像剧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偶像剧要进行准确定位。
通俗化是电视剧题材所共同遵循的文化规律。我国大陆偶像剧的题材定位应在立足于青春的主基调上倾向
于以下两个方面的题材选择:其一,选取具有一定现实性的、能对大众生活有一定接近性的题材内容,不能一味地停留在一些奢华豪门或者数不清的恋爱关系上。尤其在反映青年状态的偶像剧中,更要注意与社会实际接轨,体现现实生活中青年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状态,而不是只在青春故事与爱情故事上做文章。其二,注重表现手法的大众性与新颖性相结合,努力使青春故事的视角能与普通大众的情感世界
相沟通。青春偶像剧是电视剧中一个特殊的剧种,要想吸引更多层次的观众以及获得更多的认同,就必须选好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的故事理念,更多地适应不同受众的收视心理习惯。
在对偶像剧内容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还应做好偶像剧的市场定位。如今,电视产品的快速发展让受众对电视产品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随着卫星电视的推广,频道的增多,大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可选择性。于是,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青春偶像剧是一种青春的再现体,但它更是一种大众文化娱乐产品。它的观众体定位是以青年为主力体,他们对偶像剧的要求就是浓郁的青春气息以及好看的剧情。因而,青春与娱乐功能才是偶像剧的主要市场风向标。只有市场定位准确的偶像剧才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
立足于实际才能获得发展。本土化的偶像剧必须再现本土的文化心理、行为方式、生存环境、个人经历与语言背景等。创作者要进行本土化的创作,不仅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还要加工自己的“合理想象”,真实了解中国当代青年的现实生活状态,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当代新生力量的精神面貌。偶像剧的故事题
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创作者必须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本土化作品无法脱离它的真实性。因而加强偶像剧的本土化首先要转变的是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不盲目抄袭外来作品,拓
宽本土偶像剧的写作领域与风格,更新其单一样式,才能赋予本土化新生力量。
其次要树立偶像剧品牌概念,走优质的产业化之路。
要制作好的偶像剧,应当树立偶像剧的品牌,而要树立品牌,必须严格审查电视剧的质量。国际上有一种公认的法则叫做“马特莱法则”(又称“二八法则”)。把它应用在传媒业上,可以表述成“20%的好节目会占据80%的节目市场,而其他80%的节目只能够在20%的市场中厮杀”。国家广电总局
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就曾指出:中国的电视剧要想走产业化的路子,就必须树立“版权运营”的新观念。把版权制作公司作为电视台制作电视剧的材料供应者,从
“创意”、“制作”和
“销售”多个环节与电视台建立起息息相关的生存“供应”关系。
[1]
与此同
时,还要借力分散的创意制作者,汇集社会各种不同的电视剧创作材料,开辟多种收购电视剧版权的渠道,拓宽电视剧的销售市场,同时以买断而非代理的方式运营,电视台获得稳定“供应”的同时,制作方获取稳定的“销售”。版权运营必将对电视剧产业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进作用。树立偶像剧品牌概念的同时,不可忽视加深产业链的发展。观察近年来的韩剧走势,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每部走红的韩剧都配有自己走红的各种首饰与服饰、宠物玩具等。这也就意味着,走电视剧产业化道路并不是光靠偶像剧本身来盈利,而是从更多的分支领域来进行利益叠加。这种产业链的
大陆偶像剧的优化路径
◎肖艳华
[摘要]本文针对偶像剧的持续优质发展之路,来探求其媒介生态发展与变化规律、趋势,以期优化、提高大陆偶像剧这一媒介的生态质量和内容传播效果,继而在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范围内赢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偶像剧
优化
路径
<<<Media and Society
传媒与社会
105
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
发展方式,不仅使偶像剧的本身有着更长足的发展空间,也会带动其附加的旁支产业发展,而形成一个庞大的利益效应团体。
所以,只有走优质可持续的产业化之路,我们的偶像剧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深入。
最后,要加强偶像剧的创新思维。要想真正在偶像剧上有更长足的发展,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整合与创新。
1.功能创新
“青春和偶像紧密联系在一起,青
春偶像剧在于用偶像去吸引观众,也在于由观众来捧红偶像。这是青春剧惯用的造星伎俩,屡试不爽。”[2]或者可以说:偶像剧就是造星机器。如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还珠格格》、《宫锁玉心》,就制造了一批优秀的导演和音乐人,一些演员甚至在一夜之间爆红。如徐静蕾、赵薇、杨幂等演员就凭这些电视剧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并且在影视圈中树立了自己的明星效应。这些剧中的许多歌曲也传唱于大街小巷。《将》剧中的《等你爱我》
至今依旧让许多人无法忘怀,《还》剧中的《当》、《雨蝶》等歌曲,早已让无数观众烂熟于心,而今年《宫》中主题曲《爱的供养》更是令无数青少年吟唱,也让主演者在“演而优则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导演张一白与赵宝刚都通
过自己所拍摄的一系列爱情偶像剧来开创知名度,并且不断发展,逐渐造就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
再来看看近几年我国的青春偶像剧,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偶像剧造星功能已经大不如以前。以前一部《还》剧捧红无数正值花季的青年演员,而如今的《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古装偶像剧秘史系列等,这些剧中的主角都已经是而立之年,新晋演员的独撑荧幕现象已难觅其踪。年龄与扮演角的不尽符合已经成为许多国内偶像剧的一大诟病。偶像剧不再具有强大的造就新星功能。在这一点上,我们来看看韩国的娱乐圈,明星是批量生产,快速换代,不断有新面孔出现,使得老套的偶像剧得以延续。因此,大陆偶像剧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为偶像剧创作注入新的“血液”,在演员上大力选
取和开发新的优秀人才,来充实偶像剧的表演。
2.品牌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偶像剧发展的内在源泉。偶像剧的制作,应当具有专业精神,采用专业团队和专业创作,否则,临时性的、东拼西凑的业余团队,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品牌来。而考察一个剧种能否成为品牌,至少有这样几个条件:“首先,看它能否创造出一种拍摄模式;其次,看它是否拥有品牌性的电视剧制作、主创人员。”[3]
我国本土青春偶像剧从目前来看已经形成了两大板块,一种是纯粹的爱情偶像剧,另一种是带有励志彩的青春偶像剧。这两种都分别有其代表作品。尤其是赵宝刚的爱情青春励志剧就已经成了这个领域的代表之一。他的众多作品,如《像雾像雨又像风》、《奋斗》、《别了,温哥华》、《家的
N 次方》等。我国偶像剧的品牌制作就现在的水平而言还处于刚萌芽的培育发展期。我们也不无忧虑地看到,我国虽然有许多的电视剧制作公司或团队,但是具有独立创作优秀偶像剧的确实寥寥无几。
在各种偶像剧产品极大丰富的今天,认牌消费成为一种必然。为此,偶像剧创作者要区别于不同的文化产品,大力地在电视剧的服务、标识与符号下进行增值,以一种优秀团队化的优势传播将作品传递给消费者。
3.产业创新
偶像剧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本身,还应当充分利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开发和拓展,以优质的偶像剧为中心,开拓出相关产业的领域,以扩大其影响,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例如韩国与日本青春偶像剧自从在我国大陆流行以来,“韩流”与“日流”之风就未断过,风靡大街小巷,它们既激发了我国无数青少年的“追星”梦想与热潮,还在其特有的文化、语言、服饰、美景、美食等生活的各个层面无不被其影响与渗透,无数的青少年以追逐韩流与哈日为荣,而这种倾向也使得韩剧与日剧收获了除收视率所带来的更巨大的经济利益。以几年前的韩剧《浪漫满屋》
为例,它不仅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还通过在东南亚各国的播映,不断提升知名度。《浪漫满屋》动用网络平台进行相关宣传,如推出演员海报、玩具、道具造型,甚至剧中的“满屋”也以一定的比例缩小进行售卖,引起无数影迷追捧。这种以媒体和充分宣传以及开发相关衍生产品的行为,让《浪漫满屋》的知名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相关联产业模式发展也给电视剧带来了巨大的额外收益。我国也在进一步追赶产业化之路,在近年来的偶像剧中,我们也看到了些许端倪,如在历史偶像剧《宫锁玉心》中,一系列的宣传与资料也是由统一的进行推广宣传造势,而后的剧中饰品也委托相关资质的生产商进行批量生产,开始在市面上销售,而随后也是开发了以该电视剧为名的同款游戏,并借助该剧的余力再次掀起续集高潮。就这样,《宫锁玉心》从各方进行收益回归,而不仅仅是收视率的利益立足点。
我国的青春偶像剧目前是一个逐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阶段。所以,我国的青春偶像剧要立足于本国的市场和广大的资源,发展其独有的华语文化以及叙述模式。同时,还要注重扩大化的发展模式,拓宽剧种的多样化,走有规模有次序的产业化道路,真正走上品牌之路
。
注释:
[1]摘自东方网《电视剧司长李京盛发言稿》enjoy.eastday/c8/2012/0208/4285443685.html
[2][3]李英培:《国内青春偶像剧的梳理与思考》,《传播实务》2009年第9期
参考文献:
[1]李岭涛、吴秀娥:《品牌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2]胡馨云:《红火:明星偶像与商品的炒作》,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3]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最新韩国偶像剧>>>
传媒与社会
Media and Society 106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