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Television 2011
从《黎明之前》看国产谍战剧的类型实践
进入21世纪以来,沉积多年的谍战剧数度登场,成为中国内地电视荧屏的题材热点。《誓言无声2》、《梅花档案》、《一双绣花鞋》、《红追击令》、《内线》、《勇者无敌》、《秘密列车》、《猎鹰1949》……其中,2006 年的《暗算》、2009年的《潜伏》、2010年的《黎明之前》的热播,最终把这种类型推向高潮,使谍战剧在《亮剑》、《历史的天空》等开创的“新革命历史剧”之外另辟蹊径,成为电视剧市场格外青睐的剧种。无论是老剧新拍还是新的谍战故事,这一原本属于过去时的陈年类型,如何实现世纪的跨越?尽管依旧谍影重重、杀机四伏,但我们还是从中感觉到了不同以往的气息。那
些似曾相识的谍战故事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社会变迁中的主题改造和修辞处理
中国的谍战剧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初见雏型,《羊城暗哨》、《秘密图纸》、《国庆十点
钟》、《跟踪追击》等最早一批反特/谍战片模式,直接影响了80年代的《敌营十八年》、《夜幕下的哈尔滨》、《英雄虎胆》等电视剧的创作。当时,那些深受欢迎的“抓特务故事”或“地下工作者的形象”,带有强烈的政治传播功能和“阶级斗争”的痕迹,被学者视为冷战政治格局下表述二元对立意识形态的典型载体。
在21世纪新的谍战剧高调登场之前,中国的电视屏幕相继出现过新革命历史剧、“红经典”改编剧和涉案剧风潮。其中,讲述革命历史的《亮剑》、《历史的天空》、《中国兄弟连》等开始关注大时代中成长变化的人物个体,将主旋律的宏大叙事模式与民间传奇元素相融,通过建构人的生命
价值形成新时期的创作亮点。①
相比之下,“红
经典”改编剧和涉案剧在新时期的转型之路却不甚平坦。一些作品在“戏说”和“暴力”元素的处理上有失分寸。2004年4月,国家广电总局发布通
卢 蓉
China Television 2011
评论空间 │ 栏目主持:东方
知“禁止戏说红经典”,②
随后又禁止在黄金时段播放暴力失度的涉案剧,③使这两类作品的创作一
度跌入低谷。从某种意义上说,谍战剧的火爆,不仅有替代其它类型实验性登场的因素,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诸多献礼剧中,独领风骚。
这一时期出现的谍战剧,明显继承了传统叙事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国内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和观众挑剔的目光面前,又不约而同地把叙事焦点引向了故事主题的改造与构造的新修辞上。
具体来说,新时期的谍战剧,对党和国家绝对忠诚与对敌斗争的坚强意志,依然是确立的轴心,只不过视点更多地转向了为信仰做出奉献和牺牲的个体身上,没有了以往“八股式”的脸谱和启发阶级觉悟的豪言壮语。在《暗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普通人物(如瞎子阿炳)内心朴素的道德感而非政治意志,黄依依的爱情与个人信念产生的冲突和悲剧,唤起了我们对特定时期政治伦理的反思;《潜伏》主人公
余则成的信仰转变被赋予了浓重的情感因素(恋人左蓝的引领、军统内部的腐败和出卖等),并透过其命运的辗转,刻画出一个优秀特工的成长,这些“精神还原”无疑加重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认可度;《黎明之前》不再纠缠于不同信仰之间的审判,将较量双方最初的选择同归于民族大义,但谭忠恕等人所在的政治阵营发生了腐败和演变,故事围绕着两大阵营下,双方各自任务的对抗与智勇的博弈,使得整部作品向着类型剧情节的生成逻辑更推进了一步。
在由信仰、牺牲、时代进步与个体成长等红主题打开的播出通道面前,陈年的故事类型复燃了旧瓶装新酒的兴奋。面对新的修辞需求,一些“反特”作品率先选择了同一时期流行的民间传奇和神秘元素。《暗算》在密码战中推出了另类诡谲的人物,他们拥有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却常常以
卑微甚至是离奇的死亡终场。对于这种特殊禀赋与荒诞命运的结合,作者麦家说,“我虽然用了国家主义这个平台,但没有通过这个平台把英雄抬得更高,甚至一定意义上来说我想用这
个平台折射出中国英雄的悲剧性”。④
尽管该剧艰涩
孤僻的形象系统难以获取广泛的认同,但对于人性中英雄情结的崇拜和神秘心理体验所寓示的永恒性,一定程度上还是凸显了主流意识形态下关于价值取向的时代性思考。比起其他一哄而上、有惊奇无内容的粗制滥造之作要有价值得多。
《黎明之前》则描绘了国民党回天无术的衰败颓势,流露着个体精英为大框架殉葬的悲凉。双方精彩的计谋鏖战难分伯仲,却在牺牲精神上分出高下。正是共产党人前仆后继的牺牲,产生了改变国家命运的力量……所有这些意识形态话语都在高潮段落经过了类型剧特有的修辞处理——升华“仪式”。饱受刑讯的沈明铮举自绝,以生命换取刘新杰的登场,无声胜有声的对视镜头从一开始就给全剧笼罩上浓厚的牺牲与悲壮气息;边日南自杀式的牺牲,刘新杰和水手在面前用摩斯码传送战况,默默含泪撒酒祭奠战友等段落,成为全剧的华彩乐章;阿九妻在离别时回身向刘新杰行军礼;“水手”牺牲的日子与国内解放战场胜利的日程表相呼应;谭忠恕面对其无名墓碑的敬礼……正是这些沉痛悼念的“仪式”段落,使得《黎明之前》的计谋战不仅仅止步于生死攸关的智力竞技,更在精神层面获得升华。从深层上讲,这又是一些将个体生命缝合到集体之中的意识形态修辞,它让我们触摸到类型剧的情感内核——一种意识形态幻觉的东西,正通过类型剧制造出一个表象,“在这种表象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
阿尔都
China Television 2011
评论空间 │ 栏目主持:东方
塞这句对意识形态的界定,恰是对类型故事核心原理的精确描述。类似的处理还出现在《誓言无声2》
、《潜伏》等剧中。显然,这类作品已逐步提炼出一些较为成熟的仪式化手段和语言特征,而这恰恰是类型片修辞的关键所在。当这些仪式生长成为叙事的常规和惯例时,类型样式的成熟也就不远了。
二、“悬念”原型的多元混搭与技术模仿
“悬念”是谍战类型最核心的情节原型。不论是哪种形式的对抗,基本的情节主线,都是不断的猜谜——不断地接近真相——最后一刻揭谜底。其中,智勇博弈是具体的呈现方式。
同样以红意识形态为外壳,《潜伏》更多地在类型创作中引入世俗性与传奇性,在“悬念”构成上采取“复合原则”,允许更多的生活与心理现实进入谍战情境,用险象环生的“危机生存”形成戏剧结构。军统特务之间的勾心斗角、争功陷害,手段卑劣的戏剧性人物设置带来强烈的戏剧冲击;余则成与翠平的性格张力也随时会给情节带来意想不到的突变;较量双方始终处于“行动”之中,凌厉的进攻与防守此起彼伏。相比之下,《黎明之前》的“对抗”没有太多面对面的攻击,更多的是智力和计谋的暗战,“悬念”的推展主要依靠逻辑推理的缜密和技术性细节设计。如利用指纹、鞋印、弹道、血迹、毛发、
相关链接:
电视剧《黎明之前》引发办公室政治和友情的讨论
电视剧《黎明之前》发端谍战,关乎信仰,影射职场,直指人性,是一部在人性上黑中有白,白中带黑
的“无间道”之作。该剧的热播,引发出不少网友对办公室政治与友情的讨论。有网友认为,一个人做人的成败,有时关系到的甚至是生命的存续,比如李伯涵;而一个人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非绝对的个人成功,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帮助他,比如刘新杰;齐佩林是一个在职场上非常真实的人物;而孙大浦也是一个人们经常能够见到的形象。
职场上,常见齐佩林与孙大浦的搭配——不必奇怪,因为人在任何环境下对友情的需求是天性。朋友之间彼此需要、彼此补充、彼此顾念,无论事业上,还是生活中。
办公室里有两类人,一类有能力,一类很忠诚。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忠诚,比如李伯涵;也有既有能力也有忠诚的,如水手、刘新杰。而平庸又忠诚的人,往往是能够坚持到最后的。
办公室里不仅有政治,办公室里也有友情。若用真心待人,早晚都能够得到回报。
China Television 2011
评论空间 │ 栏目主持:东方
尸体伤痕、生活垃圾等微小证据,经过细致的推理分析,寻得破案的关键,使得解开谜团的过程颇有吸引力。随时间推进逐渐深入案件,用一种接近客观真相本身的独特视角来推导和侦破,整个追查过程很少采用丧心病狂的刑讯逼供。同样,那些具有科技含量的侦破技术,如心理画像、药物审讯、毒物学理
论等等,也是用于激起观众趣味和惊奇的看点设计。以往谍战中大量的动作戏,在这里开始由专业知识、技术分析、侦查能力作为替代兴奋点予以填充。于是,我们看到了开头一段漂亮的弹道分析,谭忠恕、齐佩林两人凭借声音细节锁定卖报人的神来之笔,还有技术专家孙大浦意外而准确的电话追踪,“水手”从容控制死亡时间的谜团……这种借鉴美剧“犯罪现场侦探类”编剧经验的技术取材,学习新侦探模式的努力,无形中拓展了我们对传统谍战和刑侦戏的想象空间,在类型创新的道路上迈开了富有开拓性的步伐。
此前,电视剧《生死线》就模仿美剧拆解类型要素进行情节编织。《黎明之前》在故事内核的创意搭建、悬念设置的层层推进与体角的典型塑造上,比《生死线》显然更胜一筹。多线索的“织网”之势、棋局对弈格局、新旧人物的更替(一批批组织成员的牺牲和重组等),甚至在抓捕“水手”时采用的黑屏时码、过去时闪回等美剧标签都出现在观众眼前。此外,匿名信、爆破手、邮包、身份不明的人、疫苗、替死鬼等等外部突发事件,与暗线上命悬一线的考验、试探和陷阱同步进行。这种整体上脱胎于美式节奏的多线并进,直接挑战着编剧的应对能力和观众的接受习惯。从《黎明之前》的整体表现来看,开始学习美剧剧作技巧的故事,但在节奏控制、线索交织能力和专业趣味点方面还要探索。而观众那里,除了长期靠网络看美剧的年轻人外,要适应画面兴趣点与信息量的变化也需要一个过程。导演刘江在研讨会上称《黎明之前》最大的突破就是“开创中国类型剧的先河”,说的也是该剧这些颇具实验意义的类型尝试。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哪种形态,优秀的谍战故事都不会一味地陷入计谋战和智力战的娱乐陷阱,我们经常会在关键段落看到编导进行主题升华和文化沉思的努力。如今,仍有一些反特剧随意拼装悬
疑、智斗、阴谋、解密、爱恨情仇等元素,很多细节不是从情节逻辑和生活内容出发,而是一味地编造词不达意、荒诞不经的离奇怪谈,给该类型创作和接受带来双重伤害。相比之下,那些专注于类型开拓,不会轻易掉到商业逻辑里去的尝试,在当今国内电视屏幕上尤其值得鼓励。
三、寻功能定位与受众心理相契合的人物策略
早已对图解党派政治、阶级斗争厌倦的观众,越来越不会期待单向度的“非黑即白”的政治脸谱。谍战剧的结构需要为人物提供不断增强的压力,把人物逼向越来越严峻的两难之境,迫使他们做出越来越艰难的冒险抉择和行动。在这样的危机框架之下,剧中人物的功能,是给故事带来令人信服的人物行动所必需的理由。换言之,一个人物如果可信,必须要有令观众相信这个人物能够做到且将会去做他所要做的事情。
《暗算》表面上描述的是一个个破译密码的故事,但故事的终极密码是人生的无常与偶然。在作家麦家眼里,破译人性的善恶、情感和命运的密码,也就是揭开一个人的真相。如果说,《暗算》的人物在理念攀高中失于过多的戏剧性矫情的话;那么,《潜伏》则审时度势地将现代职场、官场、商场人际斗争潜影式地移植进人物关系谱,在增强人物行动力的同时,于观众心中还获得强烈的现实观照感。相比之
下,《黎明之前》的人物定位,采取的是最不利于戏剧化但却更为真实的策略:八局中的几个处长人物无矮化,性格难分优劣,人格无明显缺陷。局长谭忠恕也是一个正直忠诚的职业军人定位。这样更为“合情合理”的设计,无疑加大了编剧的难度,却也在新的层面上拓展了人物创作的思路。面对“图门江”的暴露,刘新杰要承受“眼看着战友滑向深渊的无力感”,进入了“每天都有可能在恐惧中开始”的险境;“苏菲的选择”导致董乾坤出卖同志后
沉浸在无边的绝望和悲哀里;谭忠恕面对血泊中的边日南,说出“我面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也是一个可敬的敌人”……这些意味深长的心理镜像,正是摆脱了意识形态对立桎梏之后才获得真实显影的。
对男女情感的还原与处理,也是优秀谍战剧对
China Television 2011
评论空间 │ 栏目主持:东方
传统类型的一大贡献。《潜伏》全剧把“情”字演绎
得淋漓尽致,却没有落入俗套。余则成和左蓝、翠
平、晚秋三个女人的感情戏没有动作、感官的强烈
刺激,而是在细腻的情感纠葛、浓郁的爱情彩、深
沉的心灵交流、震荡的人生感悟中深深打动观众的
心。而《黎明之前》中刘新杰和顾晔佳的爱情,伤感
而清新脱俗,着墨不多但纯净动人(送手套一段不
亚于日剧纯爱),既不干扰谍战剧的主线,又润物无
声。同样,沈明铮、刘新杰、“水手”、“军师”等人的
战斗/兄弟情谊是以前仆后继的牺牲与接班为呈现
形式的,没有豪言壮语,但却义薄云天。
如果从传统的“人物表现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
来衡量,不会觉得这种模式在塑造人物上有多么深
刻。但如果从接受心理中的个体形态多样性的要求
来衡量,这一模式的出现就合理与适当了。关键在
于,类型剧中的人物是现代人的梦想,是用幻想和
怀旧的方式摆脱现实异化感的一种企图,因而,剧
中人物是为作为主体的个体对象化(实现主观愿望)
而设置的产物,并非是对客观史实的概括。不过,这
种类型学意义上的区分,很多编导和观众还没有充
分地意识到,依然会有很多故事“习惯性地”花大量
的笔墨去交代主人公何以形成他们的信仰。如果缺
乏类型学的研究而导致作品误读,将类型叙事与写
实主义混为一谈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不良后果,
今天仍有强调指出的必要。
当然,考察谍战框架下人物结局的处理这个棘
手问题也非常重要。革命者遗腹子在父辈牺牲的城
市长大,无名英雄继续潜伏、前途未卜,同胞兄弟海
角天涯,夫妻不再谋面的历史沧桑……各种结尾镜
头,在自觉不自觉中实现着各自含义丰富的言说。好看的反特电视剧
努力使包围在危机中的人物关系,在更为深广的层
面上触及历史和个体命运,思考更加广泛的人类情
感需求和生存选择……不少优秀作品的类型突围均
在这些方面表现上乘。
对于这一时期电视屏幕上演的各式各样的谍战
剧,我们视其为磕磕碰碰的类型成长。大多数作品
几乎都出现了创作和接受的不适应,主题混乱、故
事肤浅、逻辑漏洞;在商业利益驱动下,一大批粗制
滥造、格调低俗的剧集蜂拥而上,大量英雄传奇、惊
险故事中富有灵韵的结构底本被拆解得面目全非。
从电视叙事的进程而言,这样的类型实验还是功大
于过的。贾森·米特尔在其论文《电视类型理论的文
化途径》中说,“有必要放弃把文本视为类型中心的
观点,应把类型置于复杂的文本、电视工业、受众和
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⑤也就是说,电视类型是在
文化意义上被构成、阐释、革新和评估的。不同语境
下呈现出的新意义是由外界因素,包括媒介传播特
点构成的。
特定时期电视剧题材与类型的演替,为我们
探讨媒介传播在大众接受中的美学、文化和政治
意义,考察历史与意识形态层面的改革提供了标
本。综合而言,在不断的拆解和改造媒介修辞的过
程中,新谍战剧虽沿用了谍战的形式与外壳,但其
中的文化基点已与早期政治文本的旨趣相去甚远。
通过努力寻人性视点,回归“合乎情理”的创作
态度,包括期待视野下将人物定位和危机情境相结
合,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类型的表达。所有这些,
将成为包括谍战剧在内的所有类型在现代多元语境
中蕴涵的文化价值。正是这种动态的话语演变,使
我们可以对类型如何塑造日常的媒介经验,媒介如
何塑造我们的社会关系等问题获得一种更加清晰、
更加全面的理解。
注释:
①见笔者《近期战争题材电视剧叙事新特征分
析》,《中国电视》2009年第9期。
②(《广电总局禁止戏说红经典 〈林海雪原〉
等遭点名〉,《每日新报》2004 年 4 月 21 日。
③《被限涉案剧变身“反特剧”畅通播出》,《新
民晚报》2007年3月21日,ws.hexun.
com/2112429.shtml。
④麦家《人生中途》[M].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⑤贾森·米特尔著《电视类型研究的文化途径》,
载《电影杂志》第40 卷第3 期,2001年,第24 页。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博士;该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阶段成
果,项目编号09CC073)
(责编 东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