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Nasdaq NFLX,网飞公司)出品的《罗马》,在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获得了六千多名电影从业人员的认可和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等十多项提名,并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像和最佳外语片的三座小金人。《罗马》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阶级社区“罗马”,一名墨西哥裔的年轻女子克里奥在白人家庭做女佣,照顾四个白人孩子,并且与他们关系亲密,互相信任。女主人索菲亚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丈夫鲜少回家,并在一次出差后一去不返。而女主人公克里奥因为怀孕被不想负责任的男友抛弃。这两个生活阶层、社会背景不同的女人最终互相依靠、互相拯救,从生活的苦难中逃离出来。
这是以导演阿方索·卡隆的儿时记忆铸成的影片,而卡隆其实就是片中某一位小孩。卡隆在记者采访他时说:“电影中百分之九十的场景来自于我的记忆,有些直接,有些则迂回,但都是关于那个塑造我的时代,或者说塑造墨西哥的时代,那正是墨西哥漫长时代变迁的起始点”。这部现实主义电影在众多大制作的大片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其纪录片式的叙事模式以及独特的黑白构图和光影运用,这种真实感让观众沉浸在电影呈现的生活中无法自拔,仿佛自己就置身在导演创造的“现实空间”中,与真正的现实空间隔离。从影片伊始的流水冲刷声、扫把刷洗地面的声音,到一架飞机从观众头顶飞过的声音,到片尾的巨浪声,观众仿佛置身于导演小时候所处的环境中,听到了属于导演自己的“声音印记”,构成了“现实”的质感,为这部现实主义电影增添真实的彩。
在电影声音出现之前,观众只能通过画面获得信息,并且通过想象来获取银幕中演员的身体姿态、环境布
置,体会剧情本身向观众传达的感情,这是一种“二维”的情感体验。而电影声音出现之后,除了改变电影中的时空呈现,也让电影变成了一门时空艺术,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艺术表达,而声音在这个空间塑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声音不仅仅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在空间中,人们能够听到声音元素在不断地运动,并对它运动的节奏和轨迹以及所在的空间进行想象,使电影空间不再局限于银幕中,而是延续在整个真实的空间中,获得了一个“画外空间”的呈现,同时,不同的声音元素在这个画外空间中对电影叙事起到重要作用。
一、听觉空间与环境呈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我们所处的声音环境也发生改变,我们能从声音的质感等特征反推出发出该声音的物体的大致特征,对该物体所在的环境做出大致的判断。作为融合社会、个人和民族的“意象”以及作为独特的文化标志和个人情感的寄托,这些声音成为《罗马》的声音工作者还原墨西哥城市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特点以及演员们生活空间的重要元素。许多独特的声音标志成为描述该地域特的艺术符号,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影片伊始,我们能听到下楼梯的脚步声、用铁桶接水的声音,随之而来的就是流水声、下水道的声音、扫把冲刷地板的声音,虽然银幕上只呈现了一块地板和水中天井的倒影,但是从声音的一连串表达中,观众能够感受到电影主人公做的一系列动作,从而对她的身份和动作的目的进行猜测,通过声音的质感对空间形态、时间、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进行判断。随着镜头慢慢上移,随着主人公的动线左摇,画面中主体的变化和呈现完成了对观众们的猜测的解答,而
在声音中渐渐加重的环境声、鸟叫声以及后来的抽水马桶的声音,能让观众即使在闭上眼睛的状态下也能感受到克里奥家的布局、演员们在家中所处的位置。这种声音的渐变效果、画外空间的延伸、对于空间关系的呈现,让观众对于电影空间有所感知,使这部现实主义的电影更加真实。
除了家中的场景,卡隆在视觉上复原罗马的同时,在声音上也力图重新搭建一个立体的城市。在影片7分35秒处,画面中呈现了幼儿园放学的场景,通过对白语言文本中的西班牙语和画面中的建筑风格,观众能准确地获得地理定位:故事发生在墨西哥,而不是影片题目中我们所熟知的意大利城市“罗马”。除了对白之外,我们还能听到小贩推销商品的声音、孩子们交谈的声音、用来招揽客户的喇叭的声音和清脆的鸟叫声,以及偶尔会通过一辆轿车的街道环境声,这些声音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也在叙事上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中得知孩子是这个电影故事的重要角之一。
二、听觉空间与时代重塑
我们能在很多电影中听到独属于某一时代或者
某
电影听觉空间的构建和作用
——
—以影片《罗马》为例
阴奚清瑶
摘要:电影声音出现之后,除了改变电影中的时空呈现,也让电影变成一门时空艺术,能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进行艺术表达。在空间中,人们能听到声音元素在不断运动,并对其运动的节奏和轨迹以及所在的空间进行想象,使电影空间不再局限于银幕中,而是延续在整个真实的空间中,获得了一个“画外空间”的呈现。这个听觉空间对于电影的环境呈现、交代时代背景、完成电影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听觉空间;电影声音;《罗马》
81
类似地心引力的电影视听2021.2|
一事件的声音,这些声音在电影作品中作为一种符号,向观众传递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信息,比如环境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时间的变化。这些生活片段替代了文字的功能,以更直观的方式,直接作用于观众的听觉,是一种对某种客观现实、对某种地域文化的直接呈现,既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也能反映当地的地域特和文化环境。而导演对于整个故事所处时代的声音重建,也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变革中的墨西哥,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些主人公在时代洪流中起伏的生活。
影片《罗马》发生的年代在1971年前后,正是墨西哥社会变革的中期。从电影的33分17秒开始,我们就能听到军乐队演奏的激昂的乐曲,随着叙事场景来到街道上,乐曲声音变得更加清晰,我们能感受到军乐队正在向我们靠近。随着父亲开车离开,军乐队演奏的乐曲成为这个场景中声音的主角,而后又随着乐队的离去慢慢减弱。军乐队第二次出现,是一家人从海边回来又一次遇到军乐队。这两次都是一家人面临巨大转折的关口。军乐队作为一个重要符号,不是扁平化地出现在画面中然后立马消失,而是完整地参与了某一刻,这家人生活的重要变革让观众对这个时空更加印象深刻。
对于影片中的那场,一开始克里奥和作为观众的我们都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去评判这场单纯的“”,以司机的引导、远远传来的人们的叫喊声和打砸抢的声音作为判断的依据,认为这场时代的变革与我们无关,甚至到克里奥逛家居店时,呐喊声也是通过窗外传入室内。直到声在家居店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响起,镜头开始聚焦在马路上的残酷景象。声、哭喊声此起彼伏,人们大喊着,拿着长棍奔跑,这些声音随着“革命者”的奔跑慢慢离开,最终只留下一个女人抱着已经死去的男人绝望地哭喊。这些声
音,时而强烈,时而单薄,对观众的身心进行某种敲击。看似不经意的几个声音形象,将屋内和屋外的空间分割开了,后来把作为暴力符号的声连结在一起,勾勒出每个人都无法从这个时代的变革中逃脱的景象。因此,在声音流动中的空间变化形成了真实的景观,这不仅有利于演员在逼真的空间环境里进行表演,也使历史人物和历史空间最大限度地得到统一,艺术化地再现历史文本。
三、听觉空间与人物塑造
作为导演,当执导《地心引力》时,阿方索·卡隆接触到了杜比全景声这一最新的技术发明,注意到环绕在观众头顶和身边的众多数量的扬声器,能够使电影制作者具备对于声音的准确定位能力。对于卡隆导演来说,运用这种全景声技术,能够和观众在电影世界的三维空间里互动,能够通过声音来反映空间现实,而不仅仅提供视觉效果,让观众想象空间。为了达到独特的沉浸感,并没有采用对白放在中置声道的传统方式,而是随着镜头和人物的调度,让声音一起跟着“平移”,让人物的声音完全融入到画面的现实空间中,甚至被周围的声音覆盖。
克里奥出现的场景多是在家中,照顾孩子们和女主人的生活起居,温柔地叫孩子们起床,为他们准备餐食。除了家中孩子们玩闹的声音,我们还能听到轻微的街道的声音、鸟叫声以及时而从屋外传来的狗叫声,这些声音和叙事性极强的长镜头结合在一起,便成了一张克里奥生活的画卷。除了能够体现克里奥和主人们的阶级差距之外,还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克里奥的为人处事方式和不急不慢的性格,为影片后面克里奥因为难产而伤心和奋不顾身救孩子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
塑造人物的难点就在于如果一直以线性叙事的方式讲故事,人物形象容易脸谱化,我们很难感受到除了人物主要形象外的其他与主要形象不符的细微情绪。但是在《罗马》中,有很多通过构建不同的声音场景来塑造和烘托不同的人物情绪的例子。当克里奥和孩子在大街上奔跑,我们一路上听到了从家门口出来时孩子们的呼唤声,离开家的范围后别人家的洒水声、路人的交谈声,经过大马路时车辆驶过的声音,走进繁华热闹的地区,人声越来越嘈杂,最终到达电影院。这些空间虽然一直都是室外的,但是随着经过的路段不同,声音元素也在不断变化,虽然我们听不到克里奥急促的呼吸、快节奏的脚步声,但是这些声音组合不经意间发生变化,观众就像一同参与到这场行进中,和克里奥一起赶路,感受她的急迫和紧张。在影片前半段,克里奥一直是隐忍的,做事有条不紊,即使被男主人和女主人批评,也不为自己辩解。在这个可以释放的空间里,虽然仍和孩子们有关,但是我们感受到了其他情绪,是对孩子们的关心和在意,让她着急地想要赶上他们。这样圆形化的人物塑造,正是通过不同场景的声音塑造来实现的。
四、结语
《罗马》的声音设计显得很自然。结合导演对这部片子的自我解读,我们可以感受到导演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这段记忆的留念与感伤。其运用各种声音元素构建的声音景观和听觉空间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这个私人化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和这部电影合二为一,同时声音成为艺术表达和人文关怀的载体,而听觉空间则成为承载声音符号的空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院
1.朱靖江,高冬娟.真实与虚构的编舞——
—评电影《何以为家》[J].中国文艺评论,2019(10):82-92.
2.许世静,刘兆君.《罗马》:平静海面下的时代巨浪[J].汉字文化,2019(19):103-105.
3.陈功.电影声音“空间感”的设计规律与方法[J].电影艺术,2016(01):129-133.
4.姜燕.景观中的声音意象与空间流动——
—以新世纪中国内地喜剧风格电影为例[J].当代电影,2016(11): 157-160.
5.张晨.浅谈《罗马》中的男女众生相[J].汉字文化, 2019(15):75-7
6.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82
|RADIO&TV JOURNAL2021.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