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电影典范——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民族精神分析...
前言
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中会逐渐形成,相对稳定和统一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这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精神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
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是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
有无高昂的民族精神,首先体现在这个国家的人民对本民族文化有没有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
植根于对本民族精神的坚定信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凝集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与集中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同样,民族精神也植根在民族文化的各种具体形式之中。徐克导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把民族精神植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
收稿日期:2018-03-05
基金项目:江西省2017年度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视域与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
影视文学与DV 短片制作课程为例”(JXJG-17-21);景德镇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高校影视理论视域与制作技术碎片化教学方法改革与研究”
(JYYB-17-02)作者简介:琍余萍(1961-),女,江西景德镇人。教授,主要从事影视与文学方向研究;王平平(1995-),女,贵州遵义人。
景德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阶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其精神内涵是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精神。徐克的《黄飞鸿》系列电影,通过民族文化意象,表现出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与喜爱;通过塑造民族爱国正义之士,张扬了中华民族精神之内涵;通过背景音乐,体现出他对民族精神热血澎湃的激情。
黄奕主演的电影
关键词:文化意象;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徐克电影中图分类号:J9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699(2018)05-0057-06
琍余萍,王平平①
(景德镇学院,江西景德镇333000)
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电影典范
———徐克《黄飞鸿》系列电影的民族精神分析
中。既张扬了中华民族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
有人这样评价徐克“如果武侠是成年人的童
话,那徐克便是编写这童话的安徒生。”[1]
可以说
徐克带领中国的武侠电影登上了世界武侠电影的巅峰。他的武侠风格多变、内容涉猎颇广。单说他最具代表性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可以看到武侠最基本的“侠义精神”的体现,可以看到上一辈“武林人”作品里看不到的幽默风趣,还可以看到令人痴迷不已的精妙绝伦的武术招式。但在这一系列电影中,更令人
推崇和尊敬的是电影体现了在乱世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
对于“黄飞鸿”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应该说关德兴老前辈的“黄飞鸿”影片已经非常成功了,徐克在拍完《英雄本》之后也萌生了重拍《黄飞鸿》的念头,李连杰的出现使他下定决心重拍《黄飞鸿》。在当时的香港武侠圈的人看来:关德兴承习南拳,而李连杰却师承北派。如此大的反差,徐克能成功吗?但是电影的成功证明了
第33卷第5期2018年10月Vol.33No.5Oct.2018
景德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gdezhen University
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徐克本人就是个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人。徐克的改编不囿于关德兴老前辈把“黄飞鸿”塑造成市井侠客的版本,而是把“黄飞鸿”的活动空间放大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大舞台上,人物除了具有“侠义精神”外,还多了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以及在列强压迫下逐渐苏醒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一尧通过文化意象传达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民族文化的自信与推崇,是一个人认同民族精神的重要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与气节。在徐克的这几部影片当中,民族精神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徐克曾经说过:“我从小就是一个武侠迷,究其原因,是因为武侠片与外国电影很不一样,可以让我感受到明显的中国文化特。”[2]武侠片作为中国独有的影片类型,在民族文化的体现上有独到之处,在《黄飞鸿》系列电影里,徐克汲取国产武侠片的精髓,从《壮志凌云》到《男儿当自强》再到《狮王争霸》,三部电影出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意象:舞狮、二胡、京剧及其脸谱、中国武术和贯穿整个系列的中医术的代表“宝芝林”医馆。
(一)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招式派别数不胜数。相比现在盛行的跆拳道、泰拳,中国武术更具多样性。中国武术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因为时代的需求,武术具有广泛的众基础。中国武术在传统文化精神中表现为既是保家卫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一种战斗实力,又是强身健体的一种体育运动,体现了中国文化文、武二者相汇而成的特点,因此中国武术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习武可以内止懦、外止暴。在内可以充实个人的自信和勇气,在外可以保护自己不受欺凌、维护自己的尊严。中国武术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招式派别虽多,但没有给人呈
现出太强的攻击性,因为中国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好和平,“以和为贵”体现在中国武术的“点到为止”,也是一种道德约束。
对黄飞鸿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黄飞鸿本人以拳著称,为一代洪拳宗师。而关德兴老先生的版本在功夫的体现上也是以拳为主。但是徐克却剑走偏锋:以腿法为主。所以才有了今天令人痴迷的那一招“佛山无影脚”。其实细细数来,徐克的电影中的中国武术种类颇多:《壮志凌云》有严振东的“金钟罩铁布衫”;《男儿当自强》有纳兰元述“束湿成棍”,而黄飞鸿也在与纳兰元述的比试中呈现了少林棍法;《狮王争霸》“鬼脚七”凌厉的腿功等,虽然这些只是万千中国武术术门派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也足以证明徐克对中华武术的醉心,对民族文化精神的熟稔。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自己灿烂的文化,它对于一个民族的延续,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民族文化及其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其精华不仅仅凝结了它的过去,还可以滋生出来一个崭新的未来。而这种精神品质,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都是不可少的。
(二)京剧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中出现了几次与“京剧”有关的情节,一是京剧班出现了三次,二是梁宽离开剧院的时候,他的身后出现了如舞台幕布般大小的京剧脸谱。京剧的前身是徽剧,自乾隆五十五年起,四大
徽班陆续进京,经过时间的推移,通过与秦腔、昆曲里的部分曲调、表演方法的不断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这一剧种。京剧还曾被称作为平剧,它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的表征,它更是雅文化在中国文化日渐衰落的时代变革下的产物,它还是中国戏曲三鼎甲之“榜首”,被称作中国的国粹。作为国粹,京剧走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文化的手段。显然京剧最能够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徐克在《壮志凌云》中大量反复地运用京剧脸谱或京剧文化符号。
(三)二胡
《壮志凌云》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传教士喊着“哈利路亚”游街,经过一座茶楼的时候,茶楼上一操着二胡演奏的老艺人立马加快了节奏,加大了音量,以此来与“哈利路亚”抗衡。二
58
胡发源自唐朝的一个北方少数民族,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传统弦乐器之一。二胡在唐代被称作“奚琴”,到了宋朝,人们又将其称作“嵇琴”。到了近代,才正式更名唤作“二胡”。徐克安排这样一个镜头在电影里,既是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乐器的文化意象,又通过这一传统乐器所演奏出的稍显急促的节奏,表现了中华儿女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四)中医术
“宝芝林”中医馆作为中医术的代表,在整个《黄飞鸿》系列电影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针灸又作为“宝芝林”的代表,镜头出现得最多。针灸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列表,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疾病的手段,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精神以及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古往今来,中医术中涌现了扁鹊的“望、闻、问、切”医道,华佗的在世神医之术,李时珍尝尽百草留下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所写出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等。在西医学传入中国之前,中医术乃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唯一的治病之术。即便就是在西医学昌盛的今天,中医术依旧被世界医学界研究和探讨,在医学的造诣上,中西医二者平分秋。而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能在《黄飞鸿》系列电影的乱世背景中不断现身,体现了徐克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与崇拜,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坚强精神。
(五)舞狮
“舞狮”是中国非常优秀的民间艺术。关于“舞狮”的起源时间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汉代,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北魏,也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唐代。然而不管它起源于哪个朝代,它都是中华民族流传了近千年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每逢佳节或是集会庆典之时,民间都会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之分,需两人分别撑起狮头狮尾,同时舞狮者也要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招式来表现南北派的功夫,是一项极具阳刚之气的民间艺术。
徐克在《黄飞鸿》系列电影里安排了很多精彩的舞狮片断。舞狮所呈现的一派祥和、热闹喜庆的场面,象征着和谐、和平与吉祥,表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追求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愿望;狮子造型的强悍、威武与舞狮人动作的勇敢、抗争等,又体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斗,自强不息民族精神,令观众看后心潮澎湃,对民族文化产生深切的认同和自信,喜不自禁。
二、通过人物形象塑造,体现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并不是抽象的,最容易来自于外来民族对本民族的欺压,表现于个人的行为之上。徐克在《黄飞鸿》系列电影中,设置还原了一个充满西方帝国主义迫害、执政的晚清政府软弱无能和大部分百姓善良愚昧的社会大背景,在此社会环境中塑造了以黄飞鸿、孙逸仙、十三姨阮少筠、陆皓东等人为代表的民族意识觉醒者像。
1.黄飞鸿形象
张纪中先生曾经说过:“侠的塑造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压抑、不公平、不强调法制的现实环境中,诞生出来的寄予人们无限希望的非常人的形式。”[3]徐克导演手下的黄飞鸿便是在洋人猖乱的乱世里的觉醒者,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
黄飞鸿虽说是一介武夫,却也能文。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师风范,遇事沉着不惊。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封建
思想根深蒂固,官场腐败,政治腐朽,军队纪律涣散、不堪一击,国库亏空,入不敷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乱世。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民智未开的老百姓们,面对祖辈从未接触过的外来新事物——
—从洋洋炮洋玩意到西方宗教文化,都感到不习惯、不舒服,甚至排斥。黄师傅作为老百姓中的一员,显然也会有迷茫,但徐克导演要张扬的是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脊梁人物,因此他将“黄飞鸿”塑造成了一个民族意识觉醒的先锋,他在不排斥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更执着于本民族的尊严与精神,借此唤醒更多地被封建落后思想禁锢的国民。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这部电影的时间背景设置在1875年,菜贩九叔因为分不清英美国旗而上错了洋船,被洋人开打伤。黄飞鸿为此
余萍,王平平: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电影典范59
景德镇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
到洋人谈判,在同行的清政府官员劝他忍一忍,退一步时,他严肃地斥责官员:“再对洋人忍让,早晚连做馒头的面粉都会没有。”一种对晚清政府的失望与无奈溢于言表。作为一介武夫,能有这样强硬的对外态度,正是国破家亡的民族危机感激起了其心底民族意识的苏醒。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的故事背景则以1895年的广州起义展开,故事的开头是黄飞鸿坐着火轮车到了广州。佛山到广州的距离虽然很短,徐克导演在这里安排黄飞鸿坐火轮车,寓意着传统中国人在敞开心扉,接受西方先进文明。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有一段黄飞鸿参加医学研讨会的情节:一方面当时的西医作为殖民者,他们认为中华民族是软弱无能的,因此他们特别狂傲,黄飞鸿参加这个交流会,就是想去挫挫这帮西医的锐气;另一方面由于受封建思想的侵蚀,当时很多中医乃至国民不相信西医,他们只相信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并没有意识到西医术有比中医术更好的东西。黄飞鸿意识到了西医的优点,所以他来参加交流会。徐克安排这个情节,意在表明黄飞鸿这个民族侠客并不是一个僵化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强烈反抗外来武力侵略的同时,也能接受外来先进科学。
2.孙逸仙形象
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孙逸仙形象塑造同样也体现了民族意识觉醒后的民族精神。孙逸仙医术超,行走在乱世中救死扶伤。与此同时,他还和好友陆皓东一起开设了同文馆,设馆教学,将新的知识和思想传递给下一代。联系这几点,便能想到原型人物是孙中山先生。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更是推翻两千年封建帝制的大功臣!
金庸先生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4]在电影中,孙逸仙冒着被白莲教杀害的危险参加医学研讨会
、开办同文馆,更是在被清政府通缉之期在纳兰元述的眼皮底下冒死救伤者,在明知道前途危机四伏时,赶赴云岗别墅参加婚礼。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最早是学医的,但是他回国之
后却转而开设同文馆,走上革命的道路。因为他意识到国人的病根在于思想,而非身体,单靠医术根本救不了中国人。要想挽救在帝国主义殖民下的中国人,只能靠唤醒他们的思想。而创办同文馆,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幼童,启迪他们新的思想,传授他们先进的文明文化与知识,待他们长大成人,便可以为新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联系徐克设置的电影故事背景,便可知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安排在电影中出现:列强侵略下的清王朝,正是内忧外患之际,外有西方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地,内有满清无能,国民意识麻木、堕落,整个中华民族处于低迷衰落的困境中,而孙中山先生作为一个革命的领袖,在这四万万中国人中,他无疑是极富民族气息以及责任感的一个人。他倡导的“三民主义”,给国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意识上的觉醒。
作为孙逸仙形象的补充,陆皓东形象也是徐克民族精神的体现。陆皓东在影片的最后牺牲在黑夜里的口下,因为对革命的信仰,为了孩子们能够看见明天的朝阳,更为了中国的未来,他坚信自己的奋斗和牺牲,可以换来一个人人平等的、美好的中国,所以他愿意在黑夜里挨子。
电影中孙中山与陆皓东先生与黄飞鸿有交集纯属艺术虚构,但不可否认的是,徐克将这两个人物编排在
电影里,在民族意识觉醒的体现上更有震慑力!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这部电影单名,就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民族精神,仿佛听到了一声“中国男儿从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苏醒过来,保家卫国!”的呼唤。
3.阮少筠等形象
阮少筠(十三姨)是一个从西方留学归来的新女性,她大胆、率真、思想前卫,敢于冲破世俗的眼光主动争取自己的爱情。她更是黄飞鸿新思想的启蒙老师。十三姨这个人物的主要意义:一是对封建道德伦常的反叛,二是对整个世俗愚昧落后思想的批判。徐克在影片里安排具有一定传统思想的黄飞鸿接受十三姨,接受了这种外
60
人不能接受的爱情,一方面从侧面反衬了十三姨形象,另一方面也象征着作为中华传统代表的黄飞鸿在逐渐地接受着西方先进文明。在这部影片最后,徐克还安排了这样一个片段:沙河帮帮主追逐十三姨,结果被十三姨和被卖给洋人的一女子扔进了火炉。这些女子看似在帮助十三姨,实则是在自救,徐克在这里用女子的自救暗示着这个民族需要自救,需要觉醒。
黄麒英、黄飞鸿父子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徐克的民族思想。黄麒英希望能够大量制造云南白药,
从而可以让老百姓每个人都能买到药,就可以避免被西医了。他在自己的儿子和妻子的干妹妹深情相拥时,告诉身边的人扔掉那些保留很久的旧狮头。父子二人共同展示了为国为民的大情大义,而黄麒英扔掉旧狮头的举动,也表现出了重传统却不盲目守旧的意识。两人的一言一行都明显地表现出了列强侵略下觉醒的民族意识。国难当头,只有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的崛起,才能抵抗侵略,才能不受外人欺凌!而影片的最后,黄飞鸿义正词严地告诉李鸿章,广开民智、智武合一,才是国富民强之道。这说明黄飞鸿甚至更多有识之士都已看清中国的未来,在于开民智,而非妥协乞和。
徐克通过以上人物形象塑造和在影片里不断反复强调的亡国灭种危机意识,让中国人意识到当时的中国已不再强大,曾经的雄狮已经睡着,而想要唤醒雄狮,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必须的有效力量!
三、通过主题歌曲张扬民族精神之神韵
在电影的配乐与主题歌曲方面,徐克导演也煞费霑
苦心。他邀请著名词曲家黄将《将军令》改写成的片尾曲《男儿当自强》:“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昂步挺胸大家做栋梁,做好汉,用我百点热,耀出千分光……”[5]虽然由古意盎然的曲调改编成了现代流行乐,但却不失
阳刚味十足的民族气息。黄本人就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爱国人士,他对于国家和民族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所以在1982年日本教科书公然篡改中国历史时,气愤不已,遂而创作了令无数炎黄子孙都为之心潮澎湃的《我的中国心》。纵观
黄以往的作品,都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而《男儿当自强》这首歌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更寄予了中华男儿要挺直腰杆、自强不息的期望。
中国人素来被称作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高贵、尊荣,也代表着自信与强大,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作为龙的传人,那中华民族自然也不能失了气节。《男儿当自强》这首歌从歌词到节奏都给人一种很阳刚的感觉,特别是每次黄飞鸿路见不平出场的时候,音乐就会响起,应和着黄飞鸿的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让人感到热血沸腾。
《男儿当自强》的片头是黄飞鸿领着民团的人在朝阳升起的海滩上练拳习武,沙滩连着一望无际的大海——
—海的壮阔,世人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一中国人在离海最近的地方一身正气地操着拳,这显然是一种对“中国发展无限、前途无量”的喻示。同样,在《狮王争霸》里将这个场面安排在皇城脚下,同样是在朝阳的注视下,将地点安排在天子脚下,更显一种民族自强的意义。
四、结语
《黄飞鸿》的英文片名叫作《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再翻译出来就叫《中国往事》。这系列的几部都叫这个名字,由此可见徐克一开始便打算要俯瞰中华民族的大历史!徐克的这三部电影分别拍摄于1991年、1992年和1993年,从时间来看,当时的香港还处在英国殖民的统治之下,香港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徐克拍摄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将中华民族应有的气质与精神镶嵌在电影中,通过电影的具体故事和生动的画面,张扬民族精神,从而再一次证明了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佚名.徐克的武侠世界[DB].百度文库,(2012-04-21) [2018-03-05].wenku.baidu/view/be162980bceb19e 8b8f6bac3.html.
[2]张纪中.行走江湖[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5.
[3]陈凯一.徐克——
—武侠是中国人的另一种乡情[N].北京青
余萍,王平平:弘扬民族文化自信的电影典范6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