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爱奇艺网络自制节目《晓松奇谈》的艺术风格
探究爱奇艺网络自制节目《晓松奇谈》的艺术风格
作者:晏瑀含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14
        【摘要】本文通过探究《晓松奇谈》节目独特的受众定位和新颖的艺术风格,分析《晓松奇谈》长盛不衰的原因,进而为网络文化类脱口秀节目的未来转型提供思考的空间和方向。
        【关键词】《晓松奇谈》;受众定位;选题内容;高晓松;艺术风格
        作为一档互联网文化类脱口秀节目,《晓松奇谈》在爱奇艺视频网站一经上市,就收到了来自热衷古今中外历史文化探讨的网民的强烈反响,网络点击率更是屡创新高。从整体上看,《晓松奇谈》秉承了其他互联网脱口秀节目的特点,如注重与观众的微博互动、谈论内容紧贴时事、主讲人风格鲜明且保持稳定等。不过,《晓松奇谈》在继承之前脱口秀节目特点的同时,也在节目中注入鲜明的互联网思维,让栏目的艺术风格更为鲜明,更容易从网络脱口秀节目日益竞争激烈的当下,成功突围。
        在笔者看来,《晓松奇谈》最大的特就应该是节目主讲人高晓松了。高晓松老师40
载横贯中西,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比他人要多,再加之高晓松作为国内流行音乐的开拓者以及上世纪90年代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本身的传奇彩就绚丽不少,主讲人这一因素就会吸引大批高晓松的粉丝前来观看节目。《晓松奇谈》节目制作团队正是基于高晓松本人的人格魅力与传奇经历,才让节目的收视率有了保证。简单地说,主讲人不凡的经历与名人效应成为节目影响力最稳定的一环。
        其次,《晓松奇谈》的受众年龄定位是具有高学历、高智商且在社会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中年男性体。该体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文化底蕴,能够在脱口秀的节目内容上与高晓松主讲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当然沟通互动的前提是了解高晓松所讲的这段历史,理解《晓松奇谈》的节目内容。精确的受众定位决定了节目的主题与内容要保持相对的稳定,爱奇艺的这档脱口秀节目的前身是2012年在优酷视频平台上播出的《晓说》,主讲人同样是高晓松。两档脱口秀节目在延续着相同讲说艺术风格的同时,受众定位也被保存了下来,这必然会为爱奇艺带来一批可观的受众体。此外,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网络媒介,不能够忽视年轻受众体的力量。年轻网民喜欢在网络上寻那些与众不同、有鲜明观点的节目观看,而《晓松奇谈》恰好符合当今年轻网民的观看意愿,使得节目的受众定位的范围又被扩展了好多。
        此外,节目主讲人高晓松的服饰搭配以及语言风格也都颇具特。在《晓松奇谈》节目中,高晓松常常以T恤和短裤的衣服搭配讲述脱口秀,很少配以正式服装讲说,脱口秀的节奏和思维跳跃度也与众不同,常常在基础的历史故事叙述主线中加入个人的体会与经历,使节目艺术视角变得更加多元,可供高晓松本人的自由发挥空间也越来越大。这样的节目风格与主讲人高晓松老师的人物性格是分不开的。特别欣赏有关《晓松奇谈》中高晓松讲说风格的一段话头发长可不一定见识短,四十载中西练达,谈天说地,无门无类,不偏不邪,笑对千金裘马,亦侃风花雪月。这句话虽然出自高晓松本人之口,但在我看来这句话诠释了《晓松奇谈》节目的语言风格。
        《晓松奇谈》是文化类的脱口秀节目,节目中所讲的主题内容也大都与历史有关,从首期的《旗妙物语世界杯-欧罗巴余晖》带我们领略南美风情以及狂热世界杯的同时,更让观众了解了南美的历史人情、地情地貌、人文特,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了解了美洲文化,完全符合节目的类型定位。在截止到目前为止已经播出的103期节目中,既有高晓松本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和音乐有关,也有整期与观众互动回答观众问题的时候,整体来说内容还是比较充实,既紧贴时事,又回顾历史,分享感受。在涉及范围上,基本涵盖了欧美、东亚、中东、台湾等世界热点地区,符合受众的观看口味,这也是互联网思维下网络自制节目
中《晓松奇谈》能够拔得头筹的原因吧。
        当然,任何节目在制作上都存在这样亦或是那样的小瑕疵,《晓松奇谈》也不例外。在笔者看来,节目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广告植入过于明显。第二,脱口秀主题还可以继续扩展,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第三,就是《晓松奇谈》节目本身过于依赖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从节目名称上看,该节目就是为高晓松量身打造的,这一点本无可非议。然而,一档节目要想长盛不衰,节目制式的不断改革、革新才是生存之本,一味追求所谓的名人效应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节目稳定的收视体可能大部分是高晓松的粉丝,即便高晓松穿着简单质朴、不修边幅,也会被他博学多才的能力和个人的魅力艺术风格所吸引。不过一旦节目失去了高晓松这一人们早已习惯语言特以及讲说风格,节目的收看率我想会大幅下降。尽管目前这种情况还不存在,每周五上午8点节目还是会准时和大家见面。这也是节目转型需要考量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曹可凡.谈话节目主持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2]张曼缔.中国电视节目主持风格的演进与创新[D].暨南大学,2012.
        [3]李翔.视频网站自制节目的内容特与生存之道[J].《当代传播》,20141.
        [4]杨如倩高晓松的背景.自媒体时代媒体人的新探索——以《晓松奇谈》和《逻辑思维》为例[J].《新闻传播》,201511.
        [作者简介:晏瑀含,保定日报社《莲池周刊》记者,有3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分别获得河北省新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多项奖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